機器人搶飯碗,人們該怎麼做?
騰訊科技訊 7月6日,随着機器人科學和人工智能科技的不斷發展,部分勞動力人将被科技所逐漸取代,同時也使大量勞動力人口面臨失業風險,這是全球目前所面臨的最重要問題之一。而在某些領域,技術進步的同時也讓生産有了更高的效率。對此,谷歌(微網誌)ceo拉裡-佩奇(larry page)認為:雖然絕大多數人都希望能夠自己能夠擁有一份工作,但他們對于更輕的工作壓力似乎也并不排斥。
佩奇日前在接受khosla ventures風險投資公司、被稱為矽谷印度裔創業者“教父”的維諾德-科斯拉(vinod khosla)采訪時表示:“所謂人們都希望瘋狂的工作來滿足自己欲望的說法并不準确。事實上,現在仍有許多人在做諸如破壞環境這樣愚蠢的事情,其實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做一些完全不必要的工作。對此,我們的解決方式不僅僅是大幅度裁員這麼簡單,因為人們希望有工作,希望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價值能夠被外界所認可。但與此同時,大多數人也都希望多一些時間可以休息。是以,一種可能解決方案就是大家将目前的全職工作分散,并從事更多的兼職工作,英國億萬富翁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目前就在英國展開了這樣的嘗試。”
在另一方面,谷歌另一名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似乎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以前很多需要人力去做的事情正在被機器所取代,而且這一趨勢還會繼續發生。但我相信短期内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不會憑空消失,它可能會從一個領域轉移到另一個領域,但人們總希望獲得更多有創造性、娛樂性的東西。”
以下是布林、佩奇和科斯拉在此次訪談中發表的重要觀點摘要:
佩奇:全球90%以上的人們曾經都是農民,這一轉變此前就曾發生,是以并不足為奇。
科斯拉:從前美國農業所需要的大部分工作力需求已經降低到了目前的不足2%,這一切都發生在1900-2000年之間。我相信,類似的變化還将在未來10-20年間繼續發生。
布林:我相信我們正生活在空間旅行公司x-prize創始人彼得-迪亞芒蒂思(peter diamandis)書中所描述的一個世界中。人們都希望生活在富足的環境中:擁有房子、安全和陪伴孩子的機會,但人類學家已經指出現在得到這些物質享受并非難事。
事實上,人們現在實際的資源需求要遠小于現在的工作量,我估計這甚至還不到真正需求的1%。是以,所謂人們都希望瘋狂的工作來滿足自己欲望的說法并不準确,而我們也沒有真正意識到這一點。
同時,我認為人類還存在着這樣一個社會問題,那就是如果他們無所事事的話同樣不會感到開心。
是以我們需要讓人們有事可做,讓他們感到自己的價值和生産力,而英國億萬富翁理查德-布蘭森就在英國展開這樣的嘗試。目前,英國并沒有足夠的工作崗位,是以他希望人們可以從事兩份兼職,而不是一份全職工作,這樣年輕人至少可以不用失業。然而,這一做法會加大雇主的用人成本。
我曾經就這一問題問過許多人,他們幾乎每個人都表示希望擁有一周額外的度假機會,或者每周四天的工作安排。的确,人們喜歡工作,但他們同樣希望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或者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湯姆)摘自騰訊科技
機器人視覺能力已超猴子
在很多方面人類都比機器強,雖然特殊的算法可以在象棋或者智力遊戲上戰勝人類,但很多簡單的東西它都做不了,例如分辨一隻蒼蠅在玻璃内側還是外側。但根據mit最新的研究顯示,由新算法支援的電腦變得更加聰明了。
腦部科學家charles cadieu研究圖像識别技術已經有十年了,他一直在比較電腦和猴子的圖像識别能力。實驗測量猴子處理圖像的速度和品質,并和電腦的結果相比較。“這并不是圖像識别的實驗,這是在研究神經基質是如何識别圖像的。”
直到前段時間,實驗結果一直都沒有變:猴子永遠比電腦強。但現在人工智能電腦終于趕超猴子了。在cadieu最新的測試中,他發現目前的電腦已經可以“媲美”猴子大腦了。
他們将傳感器連在猴子腦部的視覺處理部位,并讓猴子看一系列的圖像,并觀察腦部的活動狀況。從資料裡學者可以推斷猴子是否能夠辨識同類圖像。接着他們讓電腦辨認同樣的圖像,一共1960張,每張隻顯示0.1秒。為了給電腦增加難度,他們選用的圖像并不好辨認。舉個例子來說,他們給猴子看的車子圖檔很大很清晰,給電腦看的車子是傾斜的而且在背景深處。
電腦能夠識别固定的圖像,但如果将目标以奇怪的方式呈現的時候,它們就會遇到麻煩。2012年的時候,猴子可以秒殺電腦。但這種叫做“deep learning”的人工智能技術改變了這種情況。
“deep learning”由geoff hinton和 alex krizhevsky開發,這兩個名字聽起來很熟悉,那是因為google去年買了他們的公司。他們幫助google打造google brain,并加強了android的語音識别技術,他們的目标是讓電腦模仿人腦的工作方式。其他兩個科技大頭facebook和蘋果也在開發相關技術。
但動物還有一個方面永遠由于機器:能源利用效率。一個進階的圖像傳感器會消耗掉200到350瓦的能源,而人腦隻要20瓦。
這項實驗結果隻能說明電腦系統正在進步,負責google brain的工程師jeff dean說:“電腦離人腦還差得遠,但它們已經走在正确的發展道路上。”摘自企業網d1net
機器人2045年智力遠超人類 或很快接管地球
未來學家ray kurzweil預言,計算機在2029年将會變得和人類一樣聰明,到2045年将會比人類的智力強大數十億倍。威斯康星大學的計算機學家bill hibbard雖然并沒有做類似的大膽預言,但是也相信具有人類智力水準的人工智能将會在21世紀出現。
與此同時,也有些科學家對此表示懷疑。紐約大學的科學家ernest davis說:“我還沒看到計算機會超過人類智力的任何迹象。雖然人工智能能夠擊敗優秀的象棋選手,能夠做一些專門性的工作,但是在生活常識、語言能力以及有關世界運作的直覺方面與人類還有着巨大的差距。
實際上,人類已經在逐漸弱化大量的智力任務,比如書寫、導航、記憶事物以及計算工作。即便是過去那種一直居于人類核心能力當中的任務,比如照看老人和病人,也能夠被善解人意的機器所替代。人工智能超過人類的一天或許真的不太遙遠,我們需要的是樂觀面對。
摘自搜狐it
霍金:人工智能不一定是好事 或導緻人類滅亡
騰訊科技5月3日消息,著名實體學家史蒂芬霍金(steven hawking)在讨論約翰尼德普(johnny depp)主演的新片《超驗駭客》時稱,人工智能或許不但是人類曆史上最大的事件,而且還有可能是最後的事件。他的意思是:人工智能可能會導緻人類的滅亡。
當你為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而歡呼雀躍的時候,你是否想過這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
在觀看了德普主演的新片《超驗駭客》後,霍金在為《獨立》雜志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明确地表達了他對這個問題的擔憂。
霍金擔憂的對象不僅僅是未來的人工智能技術,甚至還包括現在的一些公司比如谷歌和facebook。他說:“人工智能的短期影響取決于由誰來控制它,而長期影響則取決于它是否能夠被控制。”
不管從短期還是長期角度來說,人工智能都存在着巨大的潛在風險。實際上,霍金似乎根本就不信任所謂的人工智能專家。
他說:“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到底是好是壞完全是無法預料的,面對這種情況,專家們肯定會盡一切可能去保證得到最好的結果,對嗎?錯!如果有一個優越的外星文明給我們發來一條資訊說:‘我們将在幾十年之後到達地球,’我們是否應該回答說:‘好的,當你到達地球的時候請通知一下我們,我們将給你留門’?我們可能不會那麼做,但是如果人工智能技術繼續發展下去,差不多就會出現那樣的情況。”
實際上,堅持技術發展似乎可以消除或避免最終産品可能對人類構成的威脅。無人汽車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工程師們似乎并不關心人們在開車的過程中獲得的樂趣。
霍金承認,機器人和其他的人工智能裝置也許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好處。如果那些裝置的設計非常成功,就能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好處,他說那将是人類曆史上最大的事件。然而他同時也提醒說,人工智能也有可能是人類曆史上最後的事件。
實際上,人類在考核人工智能技術的潛在風險和收益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太少。霍金對此表示擔憂和哀歎。
他說:“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到極緻程度時,我們将面臨着人類曆史上的最好或者最壞的事情。”
霍金以前就曾試圖提醒人們注意一點,即科幻的魅力會蒙蔽我們的雙眼。它有時會掩蓋住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最終的結果有可能引發一場浩劫。他曾經說過,外星文明可能會憎恨地球文明。
人類有一種自戀的傾向,盲目相信自己很聰明而從不考慮事情有時可能會出錯。或許正如霍金所說的那樣,科技行業應該更多地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未雨綢缪上面。(林靖東)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07-08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