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色法律專家》系列(13)楊秀峰:人民調解制度的先行者

《紅色法律專家》系列(13)楊秀峰:人民調解制度的先行者

資料來源:《民主與法治》2021年第36期

《紅色法律專家》系列(13)楊秀峰:人民調解制度的先行者

編者注

《紅色法律專家》系列(13)楊秀峰:人民調解制度的先行者

紅色資源是黨在上司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留下的精神印記,是寶貴的精神财富,是展現黨的性質和宗旨,見證了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展現了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蘊含着豐富的革命精神和豐富的文化遺産。

中國共産黨成立以來,湧現出如此一大批革命先鋒。他們滿懷愛國熱情,四處尋找救國之道,他們抛棄家園,堅決投身于革命洪流,他們參加了蘇中地區建設、邊疆地區政權建設、憲政制度建設,為中國的法律事業和人民司法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紅色革命的故事,保留了豐富的紅色法治基因,彙聚成我們黨的紅色法治血脈。

他們是黨的偉大事業和早期法制的重要"力量",是人民法律事業的創始者,人民司法制度的開創者,他們是司法戰線在上司和開拓者中取得的突出成就,他們許多實踐在辦案中,已成為人民司法事業最寶貴的優良傳統和精神财富;他們是《中國政協共同綱要》、《憲法》、《婚姻法》、《民法草案》等一系列法律的重要起草者和見證人;他們是新中國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先驅,為新中國政法教育和法學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是毛澤東主席眼中的"紅色法學專家",是"全國一流的法學家"......

2021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青海代表團的講話中說:"在學習和教育黨史方面,要充分利用紅色資源,教育引導黨員乾部堅定信奉理想信念, 樹立起他們最初的使命,不斷增強奮鬥精神,提高他們的戰鬥能力,以免在面對複雜情況時迷失方向,在艱苦奮鬥面前不退路。"

為了開展黨史的深入研究和教育,本雜志專門以"紅色法學專家"為主題,第28期介紹了何書恒、謝格榮、陳玉坤、李思汝、雷景天等五位"紅色法學家"(按出生年份排序)革命英雄事迹,第29期繼續推出李慕軒, 何思靜、馬曦、梁白台、陳守義等五位"紅色法律專家"(按出生年份排序)的紅色經典故事,本期繼續推出藍色公武、李達、楊秀峰、張有玉、錢恩德生等五部《紅色法律專家法治故事(按出生年份排序)》是紀念革命先行者, 重溫輝煌曆史,弘揚光榮傳統,延續紅血脈,邁向新時代法治事業的新長征。

紅色法律專家系列中的13個

楊秀峰:人民調解制度的先行者

溫/我們的通訊員劉宇

《紅色法律專家》系列(13)楊秀峰:人民調解制度的先行者
《紅色法律專家》系列(13)楊秀峰:人民調解制度的先行者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在清朝的最後幾年,外國入侵,内亂,内外動亂,老百姓不談生活。清朝搖搖欲墜。在這個會面的時代,楊秀峰出生在河北省遷安的一個"世代書香"家中。受家庭影響,楊秀峰5歲進入民辦學校,1916年19歲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師範大學前身)。青年時代,他毅然投身于革命,為中國人民的解放英勇奮鬥,獻身正義,關心群衆的苦難,在政治制度建設中做了大量工作,從事法律建設和法律研究,參與制定了幾部法律, 主持了中國法學會的修複和重建,為社會主義法制和中國特色法制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找到拯救國家的方法

"紅教授"從一開始就投出一支筆

雖然楊秀峰出生在蜀湘門地,但當時,這個封建家庭已經變得越來越衰落。他的爺爺奶奶和父親都是讀者,家庭環境的熏陶使他從小就對教育産生了興趣,家庭的困境逐漸失敗,促使他下定決心申請師範學校。

1911年,縣立高中畢業後,考入河北(漳州)第三師範學校。在漳州第三師範學校學習期間,楊秀峰勤奮學習,成績最好。他目睹了革命失敗後軍閥統治下的腐敗、國家危機和民生的衰落。受辛亥革命的影響,他認為辮子是束縛的枷鎖,不顧家人的反對,他決定砍掉辮子,充滿悲痛和憤慨,把注意力轉向國國興衰,積極尋求改革社會、拯救國家、拯救人民的真理和途徑。

他宣揚救國的真理,反對出賣國的"第二十一條法則"。1919年5月4日,同時擔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生代表、負責組織學生示威的楊秀峰發表慷慨激昂的講話,譴責反動當局出賣國家。在運動中,許多學生被捕,他親自前往反動的軍警機關,靜坐,積極嘗試營救。1925年,楊秀峰率領通州女教師參加"五年運動",在《晨報》上發表兩篇文章,号召職工積極參加革命洪流,在反帝反封建鬥争中,他逐漸成長為堅定的民主派。

1929年10月,楊秀峰赴法國留學,次年,他被介紹加入法國的中國共産黨,在那裡他從民主主義者成長為共産主義者。在法國留學期間,冒着被捕的危險,他參加了帶領法國學生和海外華人的反帝國主義聯盟組織,創辦了《勞工》等革命秘密出版物,重印了歐洲旅行總支的官方報紙《赤光》,積極開展反帝愛國宣傳活動。918事件後,他參加了帶領法國學生和海外華人抗議日本帝國主義對華罪行的示威活動,并于1932年被法國當局驅逐出境。但這并沒有動搖楊秀峰的革命意志。他後來加入了德國、英國和日本的共産黨,至今仍在尋找拯救國家的方法。

1934年,楊秀峰作為大學教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上司下,為平津的文化教育精英們開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他以課堂為立場,着分析國内外形勢和日益嚴重的國家危機,指出青年運動的正确方向。他的班級很受愛國學生的歡迎,經常教室裡擠滿了學生,窗戶裡到處都是聽衆。楊秀峰在河北法學管理學院、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中國大學、東北大學等高校教授社會科學方法論和曆史動态綜述。在青年學生中,他傳播馬利主義,宣揚黨的抗日救國思想,赢得青年學生的尊敬,被譽為"紅教授"。

他向師生傳播進步思想:"法律不僅要反映現實,而且要創造現實,法律不僅要維持秩序,而且必須改革秩序。讀書不忘拯救國家,大多數學生應該去抗日戰場,承擔起複興民族的責任。他帶領同學們參加"12-9"運動,并聯合教授叫宋慶齡,以示對上海"七位先生"的聲援。他發起并組織成立了"北平文化社團拯救國民議會",然後在劉少奇、彭震的上司下,組織上司了來自各行各業的華北救援大會,做好"支援29軍抗日"的工作......

1937年,七事大爆發,平、金、保定、石家莊已經失傳,一夜之間全國破山破河。在炎熱的水中拯救國家,拯救人民的神聖職責,隻能落在共産黨人的肩上。楊秀峰按照中央訓示,經天津到太原的中共北方局報到,會見了中央軍委的劉少奇、彭震、楊尚坤、周恩來、彭德懷。按照北方局的訓示,他以教授的身份陪同周恩來到元石縣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處,獲得了"國民政府保定露營民事訓練辦公室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名,他的妻子孫文殊一起前往西部成立了閩西民間訓練辦公室。從此,楊秀峰從一開始就筆入了開拓革命基地,在火熱的戰鬥中遊擊戰。

《紅色法律專家》系列(13)楊秀峰:人民調解制度的先行者

開放抗日基地

成立抗日戰争學院

楊秀峰率領流亡學生和農村青年在平、天津等地,成立泸西遊擊隊,擔任金玉區黨委隊長和委員,在西部進行抗日遊擊戰。遊擊隊已經組建了11支分隊,共有1萬多人。1938年5月,為了吸收知識分子參加抗日戰争,他還創辦了河北抗日戰争學院,擔任院長。

當時,中原的二十多個縣鎮被八路軍奪回,在當地黨委的大力支援下,抗日戰争學院選址了沈縣兩所學校。由于國民黨的破壞,所有的教學裝置都被洗劫一空。楊秀峰和大家一起重建校舍,清理破磚,修好操場。使用臨時棚子作為教室,将草地用作宿舍的床。每人每天5分錢,小米1斤半,由于敵人封鎖嚴密,物質條件匮乏,楊秀峰作為普通會員和師生共同苦惱,在他的上司下,有序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抗日戰争學院成立後,燕中、閩南一大批知識型青年和平流亡學生仰慕楊秀峰的名字,急忙報考。為了確定入學品質,所有人都必須通過考試才能被錄取。這些年輕人在國民黨統治期間接受的大部分教育都是理想主義的。在抗日戰争學院,它是關于男性主義的,這是抗日救贖的革命真理。楊秀峰親自教授唯物辯證法,其中他以功績為基礎進行教學,并深入學生了解他們的思想。

當楊秀峰得知一些學生對日本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缺乏正确認識時,他教導說,由于日本人深入到土地上,民族沖突上升為主要沖突。中國的階級沖突已經轉變為次要地位,是以,不僅兩黨必須團結起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這種教學方式激勵了學生,他們渴望在抗日戰争學院學習和了解馬來主義的啟蒙課程。

《抗日戰争學院》是一首生機勃勃的場面,璀璨的救援歌曲在校園裡從一首到另一首。學生們的生活既嚴肅又緊張,豐富多彩。在"九一八"紀念大會上,學生們組織了抗日戰争劇團,表演了《放下你的鞭子》等戲劇,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

抗日戰争學院的管理人員和教師大多是從全國中部、南部和西部地區以及國民黨統治的地區選的。其中包括共産黨人,民族主義者和無黨派愛國者。楊秀峰把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貫徹到底,一視同仁,盡了最大的努力。

有一位無黨派人士,在西北軍馮玉祥辦公室,在北方平時也辦教育,楊秀峰看到他充滿正義感,便請他到抗日戰争學院擔任教育主任,然後楊秀峰回到閩南擔任辦公室主任行政長官, 學院由他和教學主任顔農兩人主持工作。二期開始時,一批來自國民黨統治地區的進步知識分子經過閩南,楊秀峰把他們介紹到抗日戰争學院工作,有的教書,有的給旅當幹部,要真心實意地對待他們。但是,由于日本人的野蠻"掃蕩",大規模的強化訓練難度大,是以,抗日戰争學院隻練了兩期末期,就培養了3000多名幹部,造就了一大批抗日骨幹。

随着形勢的不斷發展,出現了新的困難:山區耕地少,農民多吃山面、樹葉、巢等,軍隊不斷壯大,給群衆增加了不少負擔。楊秀峰敏銳地意識到了這種情況,他是軍隊遵守群衆紀律,勤奮教育。"隻有與群衆一起努力,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援和支援!"楊秀峰反複強調。他就是這麼說的,他做到了,他和大家一起吃了哽咽的蔬菜,和幹部士兵一樣,每月隻得到一進制的津貼。時至今日,許多關于他嚴守紀律、艱苦奮鬥的動人故事,還在山西的山區流傳。

有一次,在離開西陽的路上,楊秀峰親自找到戰友,問道:"大米、油、菜、柴錢都給了嗎?他得知柴謙沒有給,立即指令戰友們回到車站,給房東寄柴錢。房東興奮地說:"為了幾個銅闆,讓你跑幾十裡,楊先生的團隊真的沒有秋天的罪!還有一次,當飼養員遛牛時,他騎着一頭黑騾子跑進了農夫的山谷。楊秀峰辛苦是讓守衛數碎糧苗,補償給農民。

楊秀峰受到廣大幹部、軍人和老百姓基層的衷心支援和厚愛,不僅因為他是一位優秀的上司者,還因為他強烈的黨性感染了他身邊的人,無論何時何地,他都能豐富理論修養,教育年輕一代, 讓一大批知識分子在奮鬥中成長起來!鄧小平曾經稱贊他說:"公務員不想要錢,吳辰不怕死——楊兩者兼而有之。他也被稱為"閩南抗日戰争的旗幟"。

《紅色法律專家》系列(13)楊秀峰:人民調解制度的先行者

要重視法制建設

開放人民調解制度

楊秀峰不僅是一位受過深厚理論訓練的著名法學家,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政府上司人。在他的一生中,他長期從事革命政權的建設和法律制度的建設。

"自古以來,反動勢力的法則就是對普通人的壓迫鍊。今天的民主政法是老百姓用來鎮壓反動勢力、維護公共秩序、保護人民生産的有力武器。楊秀峰的話,說起他強調法制思想的建設。他高度重視基區法制建設,認為隻有制定和有效落實基地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完善法制,才能實作法治,安撫民心,確定基地的存在、鞏固和發展。在他的主持下,根據當地反日民主政府的說法,一系列法律法規,如邊境地區政策計劃,婚姻法,土地使用法,勞動保護暫行條例,抗日戰争士兵家屬優惠待遇條例,統一累進稅條例,減租和減息條例, 和軍費開支令,已經制定和實施了強有力的措施。

在擔任西部遊擊隊司令員、閩南支部主任、閩南太行、太嶽聯合行政辦公室主任、金珠玉邊區政府主席、華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期間,為我國人民民主政權和革命法制建設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

在主持閩南分院工作時,設立司法處"二審訴訟案件","人民的法律利益得到妥善保障"。"在當今的抗日戰争環境中,司法部門的使命不僅是保護閩南人民的合法利益和維護閩南地區的社會秩序,而且還要教育公衆了解他們的法律義務和合法權利,"他說。

根據客觀情況和環境來決定政府的工作中心和工作方法,是楊秀峰的一貫作風。他在金珠璐峪邊地區主持政府工作時,根據抗日戰争的情況,大力推行精兵淳樸政府,裁員48%,節省資金46%。《解放日報》稱贊"足夠參考,遵守各基地的規律"。當晉巢和金珠陸峪兩邊疆合并時,于榮榮同志稱贊楊秀峰是"政權工作的專家"。1948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他當選為副主席,并擔任黨委書記,還擔任人民監察院院長,協助董必武委員長主持華北人民政府的日常行政工作。

《紅色法律專家》系列(13)楊秀峰:人民調解制度的先行者

楊秀峰曆來高度重視司法工作。華北人民政府成立不到一個月後,在他的推動下,頒布了《關于統一各部門司法機關恢複原縣司法機關審判級别的總令》,明确規定:"各部門原司法機關改名為'某(地區名稱)人民法院'。"各部門已經調撥縣政府,迅速恢複原有的司法機構。該通知還指出:"過去,司法機構與民教局合并,司法部門(或辦公室或人民法院)與警察局拘留設施合并,極不安全,需要分開。過去,轉為其他職工的司法幹部,應盡可能調整回司法機關。"《總令》規定了審判水準、刑事審查制度,規定了縣市司法機關和華北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的權力和責任。

華北人民政府執政十三個月,楊秀峰日以繼夜地辛勤工作,不僅完成了在華北地區組織大量人力物力支援民族解放戰争的任務,而且制定和頒布了200多項法令、法令、法規、 規則,一般規則,規則等等。不僅各級行政機關的從業人員能夠依法行政,而且即将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也在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制定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新中國成立後,楊秀峰長期從事教育工作,他高度重視法治教學,在總結積極和消極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關于教育的法規、制度、規章等規範性檔案,使教育制度化、法制化。

楊秀峰幾十年的革命生涯,大多從事人民政權和法制建設,通過豐富的人民調解實踐形成的思想和經驗,對指導我國人民的調解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楊秀峰同志十分重視群衆調停。他善于引導群衆,依靠群衆用自己的力量,調整糾紛。早在1939年閩南抗日基地開放時,他就明确表示:"要成立縣、區、鄉調解委員會、縣、區、鄉鎮人民團體和鄉紳為成員,負責調解民事糾紛。它強調:"意義不僅僅是減輕民事訴訟的負擔,主要是在發生事件時盡量依靠人民的自決權。他還一再強調,一切從人民的友善出發,為民事糾紛要"注重和解"。按照當地政府和法院的要求,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調解工作法律法規,如金餘陸餘邊境區鹽麓峪區出台的《區調解委員會組織綱要》、《規章》和閩南區出台的《民事調解條例》。新中國成立後,全國群衆調解經驗得到肯定,國家頒布人民調解法律法規,在全國範圍内建立人民調解制度,推動調解工作發展。

1965年1月,楊秀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此時,地方調解委員會還不健全,大量民事糾紛和輕微刑事案件湧向法院,法院面臨從業人員人數少、積壓案件的被動局面。楊秀峰開始進行深入研究,他親自帶領團隊到各個地方進行調查研究。他深入人民法院,深入調解工作,把南京餘家巷、紅葉村、唐山市南路機車廠職工宿舍委員會、調解委員會一行莅臨,向基層乾部群衆慰問,了解基層調解工作的情況、困難和經驗。

通過他的研究,他了解到,從1964年到1965年7月,唐山南路調解委員會在一年半的時間裡調解了26起糾紛。在調解中,除了解決思想問題外,還要及時幫助解決困難,從根本上化解沖突。此外,它還主動擴大其職能,并在預防争端和犯罪方面開展工作。18歲的小鄭,從小就不愛學,還愛偷學生的東西,也愛打架罵街,被學校開除,還有一些年輕人有摸索混在一起的習慣,經常偷工廠的破銅爛鐵,父母也沒辦法帶他走。調解委員會走近他,照顧他,教育他父母過去的痛苦,并要求街頭活躍的年輕人幫助他學習文化,帶他參加娛樂活動,并幫助他糾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在耐心的工作中,他不僅改掉了壞習慣,還主動做好事,幫助烈士在家上班,參與河流管理項目,還通過鐵路招聘為公路勞工。

深入研究,讓楊秀峰意識到,除了街頭居民、工礦企業與勞工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沖突也在加劇,影響着勞工與生産的統一,這些都是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發展相關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一些工廠企業開始組建群衆調解組織,并在轉移勞工及其家屬之間的糾紛中形成了一些良好的做法,也産生了良好的效果。

為推進這項工作,1965年9月23日,他親自寫信給國務院負責同志,建議在工礦企業内部建立群衆調解組織,專門負責職工與其家屬之間糾紛的轉移。這一建議,對進一步完善我國人民調解組織體系,适應經濟建設需要,為生産發展服務,增進人民團結,起到了積極作用。時至今日,人民調解工作得到了全面發展,楊秀峰為我國人民調解事業所做的開創性工作是分不開的。

《紅色法律專家》系列(13)楊秀峰:人民調解制度的先行者

情感法則的起因

組織中國法學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确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群組織路線,作出了将工作重點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決策,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的曆史任務。為适應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需要,在黨中央的關懷下,鄧小平、彭震等同志于1979年底發起恢複中國政法院。

1980年6月28日,由楊秀峰同志、中國政法學會前上司成員組成的中國法學會籌備小組成立。1981年1月,改名為中國法學會籌備委員會,中共中央決定楊秀峰應任主任,張有玉、王義夫、謝邦志、梁文英、甘重度、陳壽任副主任。

《紅色法律專家》系列(13)楊秀峰:人民調解制度的先行者

1980年,楊秀峰受中央委托,主持中國政法學會的修複重建工作,後更名為中國法學會籌備委員會。圖為楊秀峰在中國法學會籌委會辦公樓前。

中國法學會成立後的任務和中心工作,一直是楊秀峰思考的重要問題。梁文英曾在一篇紀念文章中回憶:楊老一再強調,學習法律必須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在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一緻;從實踐角度出發,實事求是,理論求實;我們必須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楊老說,從現在看,我們更大的任務是研究立法問題,特别是經濟立法。經濟立法,各方面都在進行中,發給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的立法檔案,包括國務院制度,有400多件。法律研究工作必須涉及研究經濟立法中需要解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這樣,豐富了研究工作的内容,拓寬了研究領域。

楊秀峰明确指出,中國法學會的任務是團結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的全國法律和法律工作者,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遵循黨的方針和方針,積極開展國内外法學界的法律研究活動和交流, 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社會主義法學理論,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公德心建設作出貢獻。

中國法學會常務副會長、多年跟随楊秀峰的孫玉忠同志發來賀電,紀念中國法學會複辟重建30周年。在本文中,楊老在抓好恢複重建工作的同時,也積極開展研讨班。他與籌備委員會的負責人舉行了幾次座談會,讨論如何開展律師會的工作。1981年5月20日,楊秀峰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修憲委員會委員,召開了中國法學會籌備委員會法學家座談會,讨論憲法修正案草案,要求大家聯系實際情況,暢所欲言,提出修正案。

經過兩年的籌備,律師會于1982年7月22日正式成立大會。在完成中國法學會的籌備工作後,當他得知中央準備決定楊秀峰擔任中國法學會會長時,他要求中央将自己的職位讓給有能力的年輕同志,他盡其所能,後來當選為中國法學會名譽會長。1982年9月3日,85歲的楊秀峰寫信給中央,暗示自己的體力和體力都在下降,不應列入中央咨詢委員會候選人名單,并多次要求辭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職務。他的信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準許。

《紅色法律專家》系列(13)楊秀峰:人民調解制度的先行者

1982年7月22日,主持了中國法學會第一屆代表大會,左起:楊秀峰、彭震、彭沖。

從那以後,楊秀峰的身體比過去虛弱了,但他仍然經常來法則學習。孫宇忠在回憶楊老的文章中記錄了這樣一段片段:1983年8月,楊秀峰重病出院,他帶着病假去法學會看從業人員,對大家說,因為生病,久久沒見到大家,專心看。他說,律師會的工作首先要在政治上與中央政府保持一緻,具有強烈的黨性。那麼,所有的工作都要抓緊,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從群衆中求實。1983年11月,時任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王仲芳和梁文英同志到醫院看望危急的楊老,他說:"實踐證明,學會成立之初,我們确定的宗旨和指導思想是正确的,隻要我們認真堅持, 我們一定會取得成就的。

晚年,楊秀峰還主持群組織了《婚姻法》、《民法》、《律師暫行條例》等一些重要法律的起草和修改工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恢複和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投身革命的愛國青年,到傳播進步思想的"紅教授",從信念深信的邊區主席,到堅持崇高信念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再到法學會的恢複和重建,楊秀峰的一生充滿了希望和奮鬥, 他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中國解放、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獻給了法治建設事業。

引用

《緬懷楊秀峰》;《楊秀峰随筆》;周先琦《加強權力和法制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慶祝楊秀峰同志誕辰100周年》;孫宇忠《人民調解工作的先行者》

編輯:曲河康

《紅色法律專家》系列(13)楊秀峰:人民調解制度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