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秀峰創立冀西抗日根據地的往事

抗戰開始後,楊秀峰奉上級指令,率領北平愛國學生組成遊擊隊,在冀西承擔起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任務。

  冀西遊擊隊迅速發展到9個大隊,700餘人。他們采用“打小仗,多打仗”的方針,積極襲擾敵人,在不斷戰鬥中鍛煉隊伍。當楊秀峰獲悉臨城内隻有少數僞警察防守,立即在夜間組織襲城。在攻克縣城後,楊秀峰組織戰士們将繳獲的大批糧食分給窮苦百姓,既做到了發動群衆,又擴大了遊擊隊的影響。此後,楊秀峰又組織遊擊隊夜襲祁村和馮村火車站,除殲滅敵人守備部隊外,還繳獲了大量軍用物資。在随後的黑水河戰鬥中,楊秀峰率領戰士們成功斃傷敵人200餘人,繳獲山炮一門、輕機槍3挺。其中日軍的100多人屬于“士官訓練隊”成員,都是尉級軍官和即将升入尉級軍官的老兵。敵人惱羞成怒,于次日出動三架飛機進行轟炸和掃射。遊擊隊隊員用繳獲的敵人優質武器還擊,結果當場擊落敵機一架,這次戰鬥讓日軍從此再也不敢輕視冀西遊擊隊。

  此後楊秀峰又組織了多次戰鬥,使部隊的戰鬥力有了很大提高,而部隊的裝備也随着不斷繳獲敵人武器而迅速改善。幾個月後,遊擊隊每個連都最少配有1-2挺輕機槍,每個營都至少有1挺重機槍,團還組建了迫擊炮部隊。

  鑒于部隊的發展壯大,楊秀峰開始率領戰士們主動尋找戰機打擊日軍正規部隊。與此同時,楊秀峰還派人在附近縣區建立起地方武裝,其主要工作是配合冀西遊擊隊破壞敵人交通線、割電線、制造地雷、伏擊小股日僞、懲辦漢奸等。楊秀峰的遊擊隊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多次破壞敵人加強控制的平漢鐵路,僅1938年5月13日,楊秀峰等人就組織了幾千人,同時拆毀鐵路140多裡,緻使敵人平漢鐵路運輸徹底中斷。這次戰鬥有力配合了正面戰場,此後敵人不得不從進攻部隊中抽調大批精銳回撤沿途布防。

  敵人兵力加強,對我冀西遊擊區嚴加封鎖。這時的楊秀峰,開始認真考慮如何保證遊擊隊在平漢線兩側、冀南太行山根據地乃至與華中、山東、陝北等地我軍部隊的聯絡問題。在短短兩個月内,楊秀峰依靠廣大群衆,在敵占區内建立起情報聯絡點和3條交通線,確定了往來幹部、信件、物資的暢通,鞏固了冀西鬥争成果。

  在“保衛家鄉、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的感召下,楊秀峰提出“有人出人,有糧出糧,有錢出錢,有槍出槍”的政策,廣大群眾從冀西遊擊隊真切體恤群眾疾苦、抗擊侵略者的活動中看到了民族的希望,視冀西遊擊隊為保護群眾利益的子弟兵。于是,“要出頭,找冀遊”的呼聲不胫而走,出現了支援和參加抗戰的熱潮。臨城一百來戶的一個小村莊,竟有七八十人參加了遊擊隊,内丘南嶺一帶近百名青年參加冀遊。其中不乏湧現出父送子、妻送夫、父子同參軍的景象。同時,廣大群眾紛紛捐大刀、長矛、獵槍、步槍甚至手榴彈等軍用物資。有的地主也捐出了看家護院的槍支。楊秀峰共收集武器數百件。

  随着部隊的日益壯大,冀西遊擊隊改稱“冀西遊擊區司令部”,楊秀峰任司令,當時全隊共1000餘人。一年來,冀西遊擊隊經過楊秀峰的訓練和周密的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和軍事素質均有很大提高。特别是有一次,楊秀峰帶領部隊經過一片田埂時,坐騎受驚跑到田裡踩壞了莊稼,楊秀峰當即掏出錢來賠償給田邊的老鄉。這次事件給在場的戰士們教育很大。在楊秀峰等上司的親自示範和帶動下,遊擊隊愛護群衆的一草一木,不拿群衆的一針一線,對群衆公平買賣,借東西一定按時奉還,對損壞的東西堅決照價賠償。在部隊裡形成慣例:每到一地,一定主動幫助當地群衆挑水劈柴、打掃場院街道,而且幫助群衆特别是軍屬解決實際問題。一次,楊秀峰帶隊進入一個村子,發現老鄉們沒有鹽吃,就和幹部戰士們将自己帶的鹽全部分給了鄉親們。有一個戰士向房東借了小半截鉛筆,出發時沒有還給老鄉,結果跑了十裡路傳回老鄉家裡,把鉛筆歸還。1939年春節,部隊開進内丘縣的一個村莊,為了不打擾群衆,就在空場牆下宿營休息了一夜。另一次,楊秀峰夜裡率領部隊到達一處村寨,村裡為了防備土匪和漢奸侵擾,在楊秀峰組織下成立了自衛隊。巡邏的自衛隊員發現來了這麼一大群人,以為是土匪侵犯,連忙叫來大批弟兄,不管三七二十一向下射擊。楊秀峰指令部隊不準還擊,一面讓戰士們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并讓幹部喊話說“我們是冀西遊擊隊”。自衛隊員聽到了喊話,雖然不再開槍,但仍然擔心是土匪冒充,整個晚上沒有開寨門。楊秀峰和戰士們一起背靠背互相取暖,在村寨外宿營。天亮後自衛隊員發現是自己的隊伍,連忙開門道歉,楊秀峰卻誇他們警惕性高。

  由于嚴格的軍紀和對抗戰的堅決态度,楊秀峰和冀西遊擊隊聲望日著,冀西十三個縣也迅速被建立成為一個中共的戰鬥堡壘。整個抗戰期間,在冀西曾經流傳着一首名為《楊秀峰走遍十三縣》的民謠:

  楊秀峰,意志堅,組織群眾來抗戰;自衛隊,青抗先;婦救會,兒童團,全民總動員。楊司令,真能幹,武裝群眾千百萬,到處開展遊擊戰。炸碉堡,崩漢奸,扒鐵道,過平漢,打得敵僞心膽寒。

  随着根據地的日益鞏固,楊秀峰開始着手建立更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在楊秀峰的上司下,民訓處和冀西遊擊隊與八路軍密切配合,先由村開始,繼而發展到區縣建立各級民間抗日組織,推動了群衆性抗戰的全面展開:農民救國會、青年救國會建立以來,積極動員青年參軍參戰,支援前線,照顧軍烈屬的日常生活;婦女救國會建立以來,組織婦女碾米磨面、做軍鞋、照顧傷員;孩子們也組織成兒童團,負責站崗放哨、盤查行人、傳遞檔案;自衛隊負責地方治安,清除漢奸,參加破壞敵人交通線等活動。在此基礎上,楊秀峰又将抗日組織推廣到區縣。

  楊秀峰非常重視聽取各階層代表的意見,在充分進行民主協商的基礎上,上司推選區縣長。1938年1月,冀西已經有7個縣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

 各縣成立政府後,楊秀峰又着手建立區縣抗日武裝。在很短的時間裡,呈現出村裡有自衛隊、區有區中隊、縣有縣大隊的景象。在楊秀峰等的指導下,各區縣執行“廢除苛捐雜稅,實行合理負擔”的政策,在推行減租減息的同時,也保障“交租交息”,在保障農業生産的基礎上鼓勵工商業發展。楊秀峰親自試點,由群眾根據各戶占土地的好壞多少評出供應部隊和政權糧款的數量。楊秀峰的諸多施法得到了廣大人民群衆的一緻擁護,廣大貧苦農民踴躍參軍。臨城縣有100多名知識分子參加抗日政府,國小老師陳子新不僅參加了抗戰工作,還把自己多年的積蓄100大洋捐了出來,而原滄州中學校長楊逢久捐出了500大洋,趙莊開明士紳師永明捐出了2萬多斤糧食。

  為了減輕群眾負擔,楊秀峰依然率領幹部戰士們節衣縮食,同甘共苦。楊秀峰以下幹部戰士雖然規定每月津貼2元,但大家幾乎從來沒有領過。楊秀峰等主動将每月供給水準降到遠遠低于同一地區活動的八路軍,有力地支援了我八路軍以及國民黨正規部隊的抗戰。國民黨華北整理委員會委員康金鐘到冀西視察,看到冀西遊擊隊雖然裝備不及國民黨,但紀律嚴明、抗日熱情高,稱贊“楊先生的隊伍是精良之師、仁義之師”。(來源: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