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遊》是庫布裡克1968年傑出的電影作品。這部作品一直在不斷激勵啟發着一代又一代人工智能和太空科技方面的研究人員。

圖解:斯坦李·庫布裡克導演的《2001:太空漫遊》中最有代表性的劇照的其中一張;圖檔來源:庫布裡克等
早在我們把人類送上月球的一年前,被世人贊譽為斯坦李·庫布裡克最傑出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就已經上映了。這部半個世紀前的史詩級電影一經上映便引起了電影界和科學界的巨大轟動。
在電影制作人庫布裡克和科幻電影老将克拉克和精心設計下,《2001》開始于宇航員在月球上發現的外星物品。這部電影所具有的獨特的哲學思想、精緻的制作、逼真的視覺效果以及其标志般的配樂使其成為了電影藝術界一部開創性的作品。
《2001》激勵着新一代的科幻電影人,從喬治·盧卡斯到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再到克裡斯托·諾蘭,它為未來幾十年的科幻大片打開了大門。
除此之外,《2001》在科學界也有着很大的影響:電影中展現的未來科技和創意是遠超過電影所産生的那個時代的。在制作這部電影時, nasa正瘋狂嘗試把人類送上月球,是以庫布裡克和克拉克知道他們的設計和道具必須要超過現有的新科技,否則這部電影将很快過時被淘汰。
是以,他們嘗試雇傭一些宇航員,航天航空工程師和前nasa員工來為宇宙飛船、總控制闆、顯示系統、通信裝置等設計提出一些專業性的意見。這種密切而謹慎的專業咨詢不僅使作品在科學上有着超高的嚴謹性,也随之産生了一些關于人類未來科技“靠譜”的預測。
仔細看電影,你會發現平闆電腦、觸控螢幕、機器人以及人工智能都被用在了電影的空間站中。克拉克說:“我從來不認為《2001》中的預測是很嚴謹的,确實是一種可能的未來。”因為該電影在很多行業的創意、設計以及實物應用方面的深遠影響,其在1968年時描繪的很多東西在如今都已經成為了現實。
在《科學》2018年釋出的一篇文章中,美國計算機科學家和機器人專家 robin murphy稱,這部電影不僅預料到了很多機器人方面的發展和挑戰,也影響着大衆對于人工智能的認識。
圖解:spacex獵鷹9号中的很多技術都是庫布裡克電影中描繪的科技的 “後代”。圖檔bill ingalls/nasa
德克薩斯a&m大學的murphy寫到:“這部電影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它在第一個人工智能機器人shakey誕生之前(1969年)就把人工智能帶進了電影主流意識中。”她指出電影中的人工智能--- hal (飛船上的超級計算機)向公衆介紹了一個不是為了代替苦力,而是為了交流、計算機視覺傳達以及推理而誕生的機器人。
“《2001:太空漫遊》向人們介紹了一個新生的人工智能及機器人行業。”
hal的功能與siri和alexa等現代語音助手非常相似。為了向電影緻敬,當你對siri說“打開艙門”時,他的固定回答會是“對不起,我不能這樣做。”hal所展現的科學進步也可以在如今火熱的無人車,機器人客服服務和亞馬遜倉庫的算法中看到。
澳洲阿德萊德大學的數學家lewis mitchell認為即使沒有《2001》這部電影,我們也會發展并擁有ai技術,但是電影中那些有遠見的創意想法以及其他類電影的創新毫無疑問地促進了這些技術的設計和應用。
“hal的産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并塑造了如今那些能與人類對話的溫柔的個人語音助理”
視訊電話是同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很顯然,我們會發展視訊通話。但是如果沒有這部電影的啟發,蘋果和微軟會如此迅速的把視訊通話功能加入iphone或skype麼?我不太确定。”
hal在電影中的反叛設計則涉及到了更深層次的道德問題,并預測到了如今人們害怕ai被用在邪惡想法上的擔憂。
mitchell說道: “我們應該給ai多大的自主權利?如果ai說了一些我們不贊同、不喜歡或者會對人類産生負面影響的建議,我們該怎麼做?這些都是我們現在所糾結的問題。”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預測都在現實生活中都有所展現。
例如robin murphy認為該電影對ai的某些期待是不切實際的:“hal工作的方式是現在人類科技仍難以企及的。它用多個攝像頭跟蹤機組成員,可以讀懂人類的面部表情,它甚至可以讀唇。”
圖解:亞馬遜智能家居系統中ai語音助手(alexa)的聲音風格就是來源于hal,圖檔:smith collection
在這部電影中,人類在未來已經成功實作了太空旅行、空間站酒店、月球殖民以及木星相關的任務。紐西蘭空間技術中心的duncan steel說:“電影剛首次上映時,阿波羅計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着。當時我們确實期待着30年後也就是2001年人類能夠像電影中描述的那樣進入太空。”雖然時至今日,我們的科技也還沒有發展到電影中描述的那麼先進,但這部電影确實促進了太空科技的發展。
“這部電影确實改變了人們對太空旅遊的看法” 澳洲空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dempster說,“《2001》的神秘感也增加了太空的浪漫屬性。澳洲科學研究組織的天文學研究所學生karlie noon表示:“人類在太空旅行中對ai的利用一直都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 她指出,spacex的大部分技術都依賴于機器的自主學習。“2015年,獵鷹9号就是憑借着算法預測出的線路才得以成功着陸。”
“相同的,nasa的噴氣推進實驗室也非常依賴機器的自主學習來糾正其自轉參數。這種技術使無人導航的飛行器成為可能。”
顯然,這部電影也影響着人類接觸宇宙的方式。2001年nasa發射的火星“奧德賽”,如今仍圍繞着火星運作,它的名字就是來源于這部電影。
2018年4月,庫布裡克和克拉克的“名氣”延伸到了太陽系的邊界。冥王星衛星一上的兩個主要山峰就被命名為庫布裡克和克拉克。
然而,《2001》大部分的影響并不像以上講述的那樣具體且直接。量化這部電影在每個領域的影響是很難的。例如,其是如何改變人們對人類在宇宙中地位的看法?以及它是如何激勵了未來科學的創新和靈感?影片的視覺特效總監douglas trumbull在早年間說過:“我經常碰到科學家、工程師和天體實體學家,很多人都說他們選擇自己的行業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這部電影的影響。《2001》深刻地影響着那麼一群人去相信某些事情是會成為現實的。”
看過這部電影n多次的steel也贊同這一說法。“因為父親是電影院的經理,是以我出生在英國midsomer norton的電影院裡。當《2001》第一次放映時,我看遍了一周内該電影院這部電影的所有場次。是以你問我電影是否激發了我對太空科學工作的熱情?我發誓是的。”
lewis mitchell也說過類似的話,他相信《2001》這部電影絕對激發了他對于科學事業的熱情。當回憶起他與母親一起在國小看電影的時光時,他說:“《2001》是我看過的第一部科學電影。我母親對于科幻和科學的興趣是導緻我在職業生涯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很小時候就被引導着看《2001》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種情況在跨領域科學家中并不少見。dempster也是和他的家人一起看的這部電影,這也間接引導着他去從事太空工程相關的工作。而noon,一個自稱科幻呆子的人,他坦言電影不僅給他帶來了巨大興奮感,也使他感覺到了未來旅行有可能帶來的危機。
顯然,這部電影的影響力遠超過它161分鐘的時長。它為接下來有科學啟發性的衆多電影奠定了基礎,也不斷地激勵着科學家們直至今日。
《2001:太空漫遊 》存在于藝術、科學和技術的交叉領域,這也證明了這些領域不存在互相排斥的情況,更多的是互相證明和互相促進。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cosmosmagazine-芒果不行- lauren fuge
如有相關内容侵權,請于三十日以内聯系作者删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