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翰卿」寒證小議寒證的症狀 寒中包火與火中伏寒李翰卿年譜

「李翰卿」寒證小議寒證的症狀 寒中包火與火中伏寒李翰卿年譜

什麼是“寒”?從人體上來說,寒就是熱量不足的一種綜合表現。什麼是“寒證”?寒證就是人體熱量不足導緻的各種證候。

從全身整體方面說,有表寒,有裡寒,有陰邪直中之實寒,有陽虛所緻之虛寒,有“火中内伏之寒”及“火郁似寒”、“虛陽外越”之“假寒”。

在表寒之中。又有“風寒”、“寒濕”、“陰暑”、“涼燥”、“傷寒”、“冒寒”之分;

在裡寒之中,除了陽虛所生内寒、火中内伏之寒及火郁似寒、虛陽外越的假寒外,比較常見的就是由于飲食生冷,或服涼性藥物過度,或居處高寒地區,衣被不能适體等而引起的五髒六腑之寒。

表寒證可見全身肌膚肌肉惡風惡寒,發熱,喜近衣被,頭痛項強,身痛腰疼,骨節疼痛,舌上無苔,或舌苔淡白而薄潤,口不幹,不苦,不渴,不喜冷性飲食,或鼻鳴幹嘔,或咳喘吐稀痰,脈浮而緊;

裡寒證則見腹痛腹滿,嘔吐下利,四肢厥逆,喜熱惡寒,不敢服冷性飲食,勉強服食,則腹症加劇,脈沉緊或沉遲,在一年之中,夏季病減,冬季病增,在一日之間,午前輕而午後加重。

單純的表寒證或裡寒證,實寒證或虛寒證,并不難辨識,但臨床上寒熱往往多以錯雜的情況相間出現,因而寒熱夾雜,孰多孰少,寒熱真假,孰真孰僞,就成為考驗醫生辨證診斷水準,和影響患者疾病轉歸的關鍵。

如曾治一經西醫診斷為副鼻窦炎的患者,穿刺有膿,頭痛劇烈,鼻涕黃稠,口不幹,不喜冷性食物,腹滿,脅肋脹痛,舌淡苔薄,脈弦緊,為寒熱夾雜,兼有氣郁之證。給予逍遙散加銀花、連翹、川芎、白芷、黃芩、幹姜,1劑病減,3劑而愈。

又如曾治一例咳嗽,就診時病已遷延20多天,症見兩脅脹滿,痰多易咯出,咽幹,口苦,但不喜飲,兼見頭痛。診為肝氣郁結,上熱下寒之寒熱錯雜證。治以寒溫并用之法,給予桑皮、貝母、柴胡、香附、橘紅、半夏、茯苓、杏仁、幹姜、黃芩,以清肺,溫脾化痰,解郁,平調其寒熱。1劑即見好轉。

對于寒熱真假之辨,最為緊要。當症狀表現似是而非,難以辨認時,應舍症取舌,觀舌苔之幹燥與否,口渴之喜冷與否。答案肯定,則為熱證無疑,雖身兼寒證,是為假寒;若答案是否定的,則為寒證無疑。即如認一個人一樣,不論其穿什麼衣服,都能夠認出來,這就說明已經抓住其本質特征了。診斷疾病也是一樣,不能憑其現象的某一點,而是本質上的特點才行。曾治一例渾身大熱、大渴患者,看似熱證無疑,但細察其舌,見無苔而潤,口雖渴但不喜冷飲,當時考慮其熱象屬假,陽虛内寒是真,遂給予真武之類藥品而愈。

李老以善治夾雜證而見長,特别是善于識别夾雜證中相反證之孰多孰少、孰豐孰客,并能判斷出比例,進行量化分析,然後據此對證下藥,而一舉獲效。

在寒熱夾雜證中,他認為首先應差別寒中包火證與火中伏寒證之不同。寒中包火證。以寒證為主,火證往往不甚顯著;火中伏寒之證,以火證為主,而寒證也往往不甚顯著。在這種情況下,怎樣知道是寒中包火或火中伏寒呢?

李老認為,隻有根據治療經過,先行試探性治療,以藥測證,方能辨識清楚。蓋寒中包火證,單用溫藥治療不但不能取效,反而出現火證的表現;火中伏寒證單用寒涼瀉火藥治療,也不能取效,反而出現寒證之表現。

至于寒證熱證蔔分明顯的寒熱夾雜之證,開始時寒熱并用自然可以治愈,無須另立名稱,徒亂人意。寒在肺中日久,變從火化,則當以火證治之,無須顧其寒。風寒咳血,多因外感日久,陳寒入肺,因寒動火,損傷血絡,而緻咳嗽日久不愈,形成寒中包火或火中伏寒之寒熱錯雜證。醫者往往因辨不清以寒證為主之寒中包火證及以熱證為主之火中伏寒證而亂投藥,将寒熱比例颠倒,終因誤治釀成痨瘵,慎之慎之!

臨床上,李老常以清除郁火之方治療寒中包火之證,方如小柴胡東加蘇子、款冬花;以搜剔陳寒之方治療火中伏寒之證,方如《千金》麥門冬湯(麥冬三錢,生地三錢,桔梗二錢,桑皮三錢,半夏二錢,紫菀三錢,竹茹三錢,麻黃一錢,五味子一錢,生姜三片,甘草一錢)。麥門冬湯雖寒熱并用,但以清涼瀉火為主,因風寒客于肺中而引火生痰,故用桔梗、桑皮、半夏、生姜以祛除痰飲,用生地、紫菀、竹茹、麥冬、五味子以清斂火氣。然陳寒不除,則痰火旋去而旋生,故以辛溫之麻黃一味,以搜剔陳寒。用甘草以調和諸藥,諸藥配伍,清斂之中寓以剔除陳寒,達到火氣清而伏寒除、痰火去而不反複的目的。

「李翰卿」寒證小議寒證的症狀 寒中包火與火中伏寒李翰卿年譜

本文節選自《百名老中醫之李翰卿》。本号所分享文章僅供參考學習之用。釋出内容若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可随時和我們聯系。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

李翰卿(1892~1972)醫學家。字華軒,又名希缙。大同市靈丘縣沙坡村人。山西省中醫研究所第一任所長。1955年進行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宮外孕的研究,獲得成功,被評為全國十大醫學科研成果之一。1960年編著《傷寒論113方臨床使用經驗》。

李翰卿字華軒,又名希缙。

1892年出生于山西省靈丘縣上沙坡村。

幼時在當地私塾讀書并随舅父張玉玺學醫,其舅父為當地名醫。據雲李15歲時已能單獨開方應診。

年輕時曾在家鄉任國文教員。

1919年被本縣推薦到山西省立醫學傳習所(川至醫專前身)應試,并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于該處畢業後曾任舊山西陸軍(傅作義部隊)軍醫、軍醫長等職。

1922年應邀到太原"複成堂"行醫.

其後,先後任李翰卿診所醫師、"太原紅十字會施診所"醫務主任、"太原紅十字醫院"副院長、體乾堂醫師,兼太原國醫公會執委。期間因其醫德高尚,善治危急重證,而被廣大群衆譽為山西四大名醫之一。

1946年任"太原中央考試處"襄試委員。

1949年太原解放後李翰卿将自己珍藏多年的萬有文庫一部,計1942冊圖書捐贈給國家,山西公學圖書室在6月19日的《山西日報》上刊登鳴謝啟事。同年下半年,太原成立了"中醫研究會",李翰卿被推舉為會長。

1950年任山西省總工會職工醫院、太原市勞工療養院第二醫院醫師、醫務主任、副院長。

1952年"中醫研究會"改組為"太原市衛生工作者協會",李翰卿任中醫會長。

1954年任"太原中醫學會"會長。同年起曆任山西省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山西省人民委員會制定了"1956-1967年山西醫藥科學研究工作規劃",李翰卿任山西醫藥科學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6年8月加人中國共産黨。同年山西省中國醫學研究所成立,李翰卿任所長及黨總支委員。同年任中華醫學會山西分會副理事長。

1958年在黨校學習時結識了山西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婦産科主任于載畿大夫,并從此與于載畿開始了治療宮外孕的探索,此後又與于載畿、藥朝昕、宋瑞荷等人共同組成中西醫結合治療宮外孕研究小組,深人展開了非手術療法治療宮外孕的研究與合作。

1959年任"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委員(《山西日報》1959年7月3日刊登)。同年8月起曆任山西省政協第二、三屆常委、委員。

1959年1月李翰卿所著《傷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内部印刷,該書是李翰卿"病證方藥醫學體系"實踐的第一步。在當時作為山西省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的參考資料小範圍流傳。

「李翰卿」寒證小議寒證的症狀 寒中包火與火中伏寒李翰卿年譜

李翰卿傷寒論113方臨床使用經驗1960年在李翰卿指導下安植基、安邦煜、平全意等進一步充實整理《傷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為《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臨床使用經驗》,其手稿今存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1961年起計劃撰寫一本中醫治療疾病的實用臨床手冊性質的書,積累資料甚豐,幾經輾轉至今尚有277冊資料儲存在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1963年9月接待了北京中醫學院劉渡舟教師率隊的畢業班實習生一行20餘人。

1965年國家科委、衛生部組織以全國著名婦産科專家林巧稚教授為首的專家組對"非手術治療宮外孕"科研成果進行了鑒定,鑒定為"衛生部級科研成果",被譽為婦産科領域中西醫結合的典範,并拍成科教電影片放映。

1968年文革期間,所長之職被免,但"老所長"的稱.呼卻在老百姓口中一直流傳到今天。

1970年在京參加"全國中西醫結合衛生會議"期間,突然患腦溢血住北京醫院。住院期間周總理、錢信忠等黨和國家上司人親自過問其病情。

1971-1972年間在太原舉辦了兩期全國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宮外孕學習班,病重期間由朱進忠介紹了李老婦科的治療經驗。 1972年7月4日病逝,享年80歲。

「李翰卿」寒證小議寒證的症狀 寒中包火與火中伏寒李翰卿年譜
「李翰卿」寒證小議寒證的症狀 寒中包火與火中伏寒李翰卿年譜

@微頭條話題 #人民好醫生# @健康真相官 @頭條健康@微頭條話題

#山西省中醫院超能團#

《靈樞·九針十二原》說:“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請相信,如果緣分十足,你一定會被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