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卿(1892~1972)醫學家。字華軒,又名希缙。大同市靈丘縣沙坡村人。1955年進行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宮外孕的研究,獲得成功,被評為全國十大醫學科研成果之一,1960年編着《傷寒論113方臨床使用經驗》。

眩暈四證 風火痰虛
風為病源 治從肝脾
眩是眼黑,暈是頭旋,眩暈即古人所說的頭旋眼黑,俗語所謂發“黑眼風”是也。此證輕者閉目定神則止,重者如坐車船,甚者不敢開目,自覺天旋地轉,不能站立。對于該病的病因病機,曆代醫家雖衆說紛纭,但明清以來,臨床醫家多宗漢代張仲景及金元四大家中劉河間、朱丹溪的“無痰不作眩”理論,主張痰為病源,從痰論治。如《金匮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篇》說: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後世劉河間、朱丹溪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無痰不作眩”、“因痰緻眩”的學說。如《丹溪心法?頭眩》曰:“頭眩,痰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夾補氣藥及降火藥。無痰則不作眩……”李老對此有不同看法,認為眩暈總分四類證候,即風、火、痰、虛,其中風為病源,即痰、火皆因風起,在髒腑病機上,與肝、脾、.腎最為相關,且實證多起于肝,虛證多源于脾腎。
眩暈本是風的症狀,但這裡的風,多屬内風,正如《醫學從衆錄》言:“以為風者,非外來之風,指厥陰風木而言,與少陽相火同居,厥陰氣逆,于是風升火動,風生必夾木勢而克土,土病則聚液而成痰。”《内經》雲“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開竅于目”。肝上連目系而應于風,肝氣易郁,肝陽易亢,肝陰易虛,這些均易引緻肝風内動,風動則火随風升,火升則痰因火動,風夾痰、火上沖于頭目,則發為眩暈之症。是以,李老認為眩暈的主要原因就是肝風内動,故治眩之中,應時時不忘肝風,可随證加入天麻、鈎藤、菊花、石決明等平肝熄風之品。
侯女,69歲。主訴:頭暈目眩,心悸,頭目脹痛。面潮紅。素有高血壓病病史,舌苔薄白,脈弦。證屬肝腎虧虛,肝陽上亢型。治宜補肝腎,潛肝陽,熄肝風。
處方:
生石決明9克 杭菊花9克 天麻6克橘紅6克 生龍牡各9克 茯神4.5克 半夏4.5克 薄荷3克 生杜仲9克 牛膝9克
服上方3劑,頭暈目眩明顯減輕,但仍有頭脹頭痛感。原方加鈎藤9克,繼服1劑,諸症大都消失。
按:此患者年逾古稀,肝腎虧虛,水不涵木,肝陽上亢,發為眩暈。故治宜補肝腎,潛肝陽,熄肝風。方中杜仲、牛膝補肝腎,強筋骨,益腰膝;天麻、鈎藤、石決明、生龍牡等潛肝陽,熄肝風;橘紅、半夏健脾化痰,和中降逆止嘔;菊花疏散風熱,清肝明目,薄荷散風熱而清利頭目;茯神安神定悸,以增強平肝潛陽之功。諸藥配伍可補肝腎而潛肝陽,化痰濁而散風熱,達到熄肝風而止眩暈的目的。
王男,26歲。初診:頭暈,頭痛,視物不清,直視,眼球不活動已半月餘,經省城某醫院眼科診斷為“内直肌麻痹”。舌苔薄白,脈滑。證屬肝旺脾虛,風痰上擾型。治宜平肝熄風,燥濕化痰。
處方:用二陳東加味
橘紅7。5克 半夏6克 南星4.5克 茯苓6克 杭菊花6克 枳殼4。5克 僵蠶6克 全蠍3克 甘草3克
服上方2劑後,頭暈、頭痛消失。上方去菊花繼服2劑後,眼球稍能活動,囑其守方繼服10劑後眼球活動複常,視物漸清。
按:此案系肝旺脾虛,風痰上擾,蒙蔽清竅所緻,故以二陳東加平肝熄風之品治之。方中二陳湯健脾理氣,燥濕化痰。南星助半夏以化痰,并善除經絡中之風痰,主要用于由風痰上擾所緻的頭目眩暈。全蠍辛而善走,為熄風、祛風之要藥,專能熄風解痙,祛風止痛,并能引諸熄風之藥直達病所,以增強諸藥熄風止痙定搐之作用。僵蠶善于疏散肝經風熱,菊花則平肝明目而止眩。諸藥配伍,健脾燥濕化痰,平肝熄風而解痙,達到風痰除而眩暈停、眼轉動而視物清的效果。
脾主運化升清,但在病理情況下又是“生痰之源”。脾之功能正常,則水谷得以運化,其中之精微物質賴脾氣之升清上輸于肺而營運全身,濁陰下降,使糟粕得以排洩。若嗜酒肥甘,饑飽無常,或思慮勞倦,傷及于脾,則脾失健運,水谷不能化為精微,聚濕而生痰,痰濁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蒙蔽清竅,發為眩暈。若痰濁郁久,極易化火,痰火上犯清竅,亦可緻眩暈加重。如《醫燈續焰》說:“胸中痰濁,随氣上升,頭目高而空明,清陽所注,淆濁之氣擾亂其間,欲其不暈不眩,不再得矣。或兼見吐痰嘔飲、胸痞腸鳴等症,脈左滑。”《丹溪心法.頭眩)也說:“頭眩,痰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又有濕痰者,有火痰者。”同時,脾之運化升清有賴于肝氣疏洩調暢氣機,若肝木橫肆,乘及脾土,則可緻使脾虛,進而形成肝氣犯脾、痰濁中阻的眩暈,甚至形成虛中夾實、寒熱錯雜的證候。是以,在治療上,應以健脾燥濕化痰為主,方用六君、二陳之類,根據具體證候不同,或加理氣、平肝、祛風、熄風之品等。
李女,47歲。初診:頭暈近2周,近日漸加重,伴有惡心、汗出、納呆、乏力,舌苔白膩,脈沉細無力。證屬脾胃虛弱,痰濁中阻。治宜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為主,兼以鎮肝熄風,收斂止汗。
處方:用六君子東加味
黨參9克 生白術9克 茯苓7.5克 半夏6克 陳皮4.5克 雞内金4.5克 生龍骨9克 生牡蛎9克 遠志4.5克 炙甘草3克
二診:服上方2劑後,頭暈惡心、納呆、汗出、乏力均減輕,惟大便時有下墜感,同時白帶較多。此中氣虛也。上方加生黃芪15克,以補氣升陽,治氣虛下陷,大便下墜感。另加生山藥9克,以健脾燥濕止帶。2劑,水煎服。
三診:服藥後諸症均進一步減輕,但脅痛明顯,系肝氣橫逆所緻。二診方加炒白芍9克,以養血斂陰,平肝止痛。2劑,水煎服。
四診:服藥後,諸症基本消失,但月經來潮時,又有反複,感到頭暈,背冷,汗出多。此仍素體脾虛,陽氣不達,衛氣不固所緻。繼服上方2劑,以益氣斂汗。并囑其每遇月經來潮即服此藥2劑。追訪照此用藥2月,以後停用,經期亦未再犯。
按:本案系脾虛濕盛,痰濁中阻,蒙蔽清竅而緻眩暈,故以六君子湯健脾益氣,祛除痰濕,加雞内金以助消化,加生龍牡、遠志以鎮肝熄風。收斂止汗。二診因脾虛濕盛,中氣下陷而小腹下墜,白帶增多,故加山藥以健脾燥濕,加黃芪以補中益氣,升陽固脫。三診加炒白芍意在養血斂陰,柔肝而緩急止脅痛。
王女,52歲。 初診:近1個月來自覺頭暈目眩,身倦無力,胃脘痞滿,口苦,惡心,不欲冷飲,大便溏瀉,每日2~3次,尿黃,時有足腫,午後加重,苔薄白,脈虛而細。此乃脾陽不振,痰濕中阻,兼肝陽上亢之證。治宜健脾益氣,燥濕化痰,平肝熄風。
處方:用六君子東加減
黨參6克 生白術9克 茯苓6克陳皮7.5克 半夏7。5克 澤瀉6克 蒼術6克 杭菊花9克 天麻6克 白蔻仁3克
二診:服上方2劑後,頭暈消失,仍有身倦,腹部有跳動感,口苦有所加重。因頭暈、惡心等主症消失,故上方去天麻、半夏。口苦加重為肝經有熱之象,故宜去辛燥之半夏,而加入酸微寒之生白芍,以養血斂陰而平肝,抑木扶土而止痛。服藥2劑後,口苦頓失。
按:此例眩暈系由脾虛痰濕中阻,兼肝陽上亢所緻,故用六君子東加蒼術以健脾益氣,燥濕化痰,天麻、菊花平肝潛 陽,澤瀉利水,利小便而實大便,白蔻仁化濕行氣,溫中止嘔,共使痰濕除而嘔惡止,肝陽平而眩暈停。二診去辛燥之半夏及天麻,加白芍之酸寒養血柔肝,抑木扶土,以善其後。
李女,36歲。初診:近1周來頭暈而脹,項強,關節疼痛,兩足沉重,納呆,惡心,喜熱飲食,大便溏薄,小便黃,苔白膩,脈滑。此屬風濕痹阻清竅之證。治宜健脾化痰,祛風勝濕。
處方:用二陳東加味:
陳皮7.5克 半夏9克 茯苓7.5克 羌活4。5克 獨活4.5克 蒼術6克 白術6克 生姜3片
服藥2劑後,主症明顯改善,再服2劑。頭暈止而諸症除。
按:此案屬脾虛痰濕中阻,兼外感風濕之眩暈。方中以二陳東加蒼術、白術燥濕健脾以化痰濕,羌活、獨活祛周身上下之風濕而活絡通竅,佐以生姜暖腸胃而助脾運以化痰濕。治外感風熱眩暈 用解表必兼活血 将活血化瘀療法及活血化瘀藥物廣泛地運用于臨床各科内傷雜證的治療,是李老學術經驗和用藥方法的一大特色,并取得過重大成果,如活血化瘀非手術療法治療宮外孕,其中宮外孕工号方、宮外孕Ⅱ号方早已載入醫學辭典和教科書中,為醫學界所皆知。但将活血化瘀法用于外感病,特别是風熱外感,如外感頭痛、眩暈等,且一樣取得神奇療效的經驗,則鮮為人知。在瘀血證方面,李老多主張“百病皆瘀”說,在瘀血成因上認為不但寒邪可以緻瘀,熱邪也同樣可以緻瘀。他說:《内經》多注重寒凝血瘀,而《傷寒論》則多注重熱邪郁滞而緻瘀,如“陽明證,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也”,“發熱七八日……至六七日,不大便,有瘀血”,“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等。這裡所說的蓄血證、瘀熱在裡證、熱人血室證等,皆屬于因熱緻瘀血。葉天士說:“夏日熱久入血,最多蓄血一證,谵語昏狂……”王清任《醫林改錯》更明确指出寒熱均可緻瘀,說: “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李老在挖掘繼承前賢經驗之基礎上,将活血之法用于外感風熱證上,每能獲得奇效,可謂匠心獨用。
段女,45歲。初診:頭暈、頭痛2日,頸部疼痛,轉側則更甚,自感發熱惡寒,舌苔薄白,脈浮數。此系風熱表證。治宜辛涼解表,清熱解毒,兼以活血。
杭菊花9克 連翹9克 薄荷4.5克 柴胡4.5克當歸尾6克 赤芍6克 銀花9克 蔓荊子6克 甘草3克
服上方1劑,主症明顯減輕,2劑而愈。
按:本方以辛涼解表、疏風清熱為主。方中銀花、連翹清熱解表,疏散溫邪,薄荷、菊花疏風清熱,清肝明目而治頭痛頭暈。柴胡透表解熱,透達少陽之邪外出。在柴胡的用量上,李老頗多計較,發熱重惡寒輕者用量輕,多為4.5克,惡寒重發熱輕者用量重,多用9克。蔓荊子辛苦微寒,善治外感風熱頭痛,其辛能散風,苦微寒能清熱,其藥輕浮而易上行,可散頭面之風邪。歸尾、赤芍二味活血化瘀,針對風熱緻瘀而設,能使氣血通而瘀滞除,頭目清而眩暈止,妙用二味活血,可使療效明顯提高,療程明顯縮短,是為用藥獨特之處。
屈女,30歲。初診:頭暈頭痛2日,症見寒熱往來,口苦咽幹,惡心,腹痛,舌質暗,苔薄白,脈弦。此為少陽證。治宜和解少陽,疏風清熱,兼以活血化瘀。
處方:用小柴胡東加減
當歸9克 生白芍9克 柴胡3克茯苓3克 黃芩3克 杭菊花9克半夏6克 五靈脂4.5克生蒲黃4.5克
服藥1劑而主症轉輕,2劑而痊愈。
按:此案用小柴胡湯,主藥柴胡、黃芩、半夏和解少陽,退熱降逆;當歸、白芍意在補血養陰以柔肝;五靈脂、生蒲黃為《局方》失笑散,功能活血化瘀,散結止痛。唐容川《血證論》言: “蒲生水中,花香行水,水即氣也,水行則氣行,氣止則血止,故蒲黃能止刀傷之血。靈脂氣味溫以行血。二藥合用,大能行血也。”李老常用此二味于内傷雜症之中,用其活血化瘀,散結止痛,每獲良效,用于外感頭暈頭痛等證,同樣神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