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翰卿」寒证小议寒证的症状 寒中包火与火中伏寒李翰卿年谱

「李翰卿」寒证小议寒证的症状 寒中包火与火中伏寒李翰卿年谱

什么是“寒”?从人体上来说,寒就是热量不足的一种综合表现。什么是“寒证”?寒证就是人体热量不足导致的各种证候。

从全身整体方面说,有表寒,有里寒,有阴邪直中之实寒,有阳虚所致之虚寒,有“火中内伏之寒”及“火郁似寒”、“虚阳外越”之“假寒”。

在表寒之中。又有“风寒”、“寒湿”、“阴暑”、“凉燥”、“伤寒”、“冒寒”之分;

在里寒之中,除了阳虚所生内寒、火中内伏之寒及火郁似寒、虚阳外越的假寒外,比较常见的就是由于饮食生冷,或服凉性药物过度,或居处高寒地区,衣被不能适体等而引起的五脏六腑之寒。

表寒证可见全身肌肤肌肉恶风恶寒,发热,喜近衣被,头痛项强,身痛腰疼,骨节疼痛,舌上无苔,或舌苔淡白而薄润,口不干,不苦,不渴,不喜冷性饮食,或鼻鸣干呕,或咳喘吐稀痰,脉浮而紧;

里寒证则见腹痛腹满,呕吐下利,四肢厥逆,喜热恶寒,不敢服冷性饮食,勉强服食,则腹症加剧,脉沉紧或沉迟,在一年之中,夏季病减,冬季病增,在一日之间,午前轻而午后加重。

单纯的表寒证或里寒证,实寒证或虚寒证,并不难辨识,但临床上寒热往往多以错杂的情况相间出现,因而寒热夹杂,孰多孰少,寒热真假,孰真孰伪,就成为考验医生辨证诊断水平,和影响患者疾病转归的关键。

如曾治一经西医诊断为副鼻窦炎的患者,穿刺有脓,头痛剧烈,鼻涕黄稠,口不干,不喜冷性食物,腹满,胁肋胀痛,舌淡苔薄,脉弦紧,为寒热夹杂,兼有气郁之证。给予逍遥散加银花、连翘、川芎、白芷、黄芩、干姜,1剂病减,3剂而愈。

又如曾治一例咳嗽,就诊时病已迁延20多天,症见两胁胀满,痰多易咯出,咽干,口苦,但不喜饮,兼见头痛。诊为肝气郁结,上热下寒之寒热错杂证。治以寒温并用之法,给予桑皮、贝母、柴胡、香附、橘红、半夏、茯苓、杏仁、干姜、黄芩,以清肺,温脾化痰,解郁,平调其寒热。1剂即见好转。

对于寒热真假之辨,最为紧要。当症状表现似是而非,难以辨认时,应舍症取舌,观舌苔之干燥与否,口渴之喜冷与否。答案肯定,则为热证无疑,虽身兼寒证,是为假寒;若答案是否定的,则为寒证无疑。即如认一个人一样,不论其穿什么衣服,都能够认出来,这就说明已经抓住其本质特征了。诊断疾病也是一样,不能凭其现象的某一点,而是本质上的特点才行。曾治一例浑身大热、大渴患者,看似热证无疑,但细察其舌,见无苔而润,口虽渴但不喜冷饮,当时考虑其热象属假,阳虚内寒是真,遂给予真武之类药品而愈。

李老以善治夹杂证而见长,特别是善于识别夹杂证中相反证之孰多孰少、孰丰孰客,并能判断出比例,进行量化分析,然后据此对证下药,而一举获效。

在寒热夹杂证中,他认为首先应区别寒中包火证与火中伏寒证之不同。寒中包火证。以寒证为主,火证往往不甚显著;火中伏寒之证,以火证为主,而寒证也往往不甚显著。在这种情况下,怎样知道是寒中包火或火中伏寒呢?

李老认为,只有根据治疗经过,先行试探性治疗,以药测证,方能辨别清楚。盖寒中包火证,单用温药治疗不但不能取效,反而出现火证的表现;火中伏寒证单用寒凉泻火药治疗,也不能取效,反而出现寒证之表现。

至于寒证热证卜分明显的寒热夹杂之证,开始时寒热并用自然可以治愈,无须另立名称,徒乱人意。寒在肺中日久,变从火化,则当以火证治之,无须顾其寒。风寒咳血,多因外感日久,陈寒入肺,因寒动火,损伤血络,而致咳嗽日久不愈,形成寒中包火或火中伏寒之寒热错杂证。医者往往因辨不清以寒证为主之寒中包火证及以热证为主之火中伏寒证而乱投药,将寒热比例颠倒,终因误治酿成痨瘵,慎之慎之!

临床上,李老常以清除郁火之方治疗寒中包火之证,方如小柴胡汤加苏子、款冬花;以搜剔陈寒之方治疗火中伏寒之证,方如《千金》麦门冬汤(麦冬三钱,生地三钱,桔梗二钱,桑皮三钱,半夏二钱,紫菀三钱,竹茹三钱,麻黄一钱,五味子一钱,生姜三片,甘草一钱)。麦门冬汤虽寒热并用,但以清凉泻火为主,因风寒客于肺中而引火生痰,故用桔梗、桑皮、半夏、生姜以祛除痰饮,用生地、紫菀、竹茹、麦冬、五味子以清敛火气。然陈寒不除,则痰火旋去而旋生,故以辛温之麻黄一味,以搜剔陈寒。用甘草以调和诸药,诸药配伍,清敛之中寓以剔除陈寒,达到火气清而伏寒除、痰火去而不反复的目的。

「李翰卿」寒证小议寒证的症状 寒中包火与火中伏寒李翰卿年谱

本文节选自《百名老中医之李翰卿》。本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李翰卿(1892~1972)医学家。字华轩,又名希缙。大同市灵丘县沙坡村人。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55年进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研究,获得成功,被评为全国十大医学科研成果之一。1960年编著《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

李翰卿字华轩,又名希缙。

1892年出生于山西省灵丘县上沙坡村。

幼时在当地私塾读书并随舅父张玉玺学医,其舅父为当地名医。据云李15岁时已能单独开方应诊。

年轻时曾在家乡任国文教员。

1919年被本县推荐到山西省立医学传习所(川至医专前身)应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于该处毕业后曾任旧山西陆军(傅作义部队)军医、军医长等职。

1922年应邀到太原"复成堂"行医.

其后,先后任李翰卿诊所医师、"太原红十字会施诊所"医务主任、"太原红十字医院"副院长、体乾堂医师,兼太原国医公会执委。期间因其医德高尚,善治危急重证,而被广大群众誉为山西四大名医之一。

1946年任"太原中央考试处"襄试委员。

1949年太原解放后李翰卿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万有文库一部,计1942册图书捐赠给国家,山西公学图书室在6月19日的《山西日报》上刊登鸣谢启事。同年下半年,太原成立了"中医研究会",李翰卿被推举为会长。

1950年任山西省总工会职工医院、太原市工人疗养院第二医院医师、医务主任、副院长。

1952年"中医研究会"改组为"太原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李翰卿任中医会长。

1954年任"太原中医学会"会长。同年起历任山西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制定了"1956-1967年山西医药科学研究工作规划",李翰卿任山西医药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6年8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山西省中国医学研究所成立,李翰卿任所长及党总支委员。同年任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副理事长。

1958年在党校学习时结识了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于载畿大夫,并从此与于载畿开始了治疗宫外孕的探索,此后又与于载畿、药朝昕、宋瑞荷等人共同组成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研究小组,深人展开了非手术疗法治疗宫外孕的研究与合作。

1959年任"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山西日报》1959年7月3日刊登)。同年8月起历任山西省政协第二、三届常委、委员。

1959年1月李翰卿所著《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内部印刷,该书是李翰卿"病证方药医学体系"实践的第一步。在当时作为山西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参考资料小范围流传。

「李翰卿」寒证小议寒证的症状 寒中包火与火中伏寒李翰卿年谱

李翰卿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1960年在李翰卿指导下安植基、安邦煜、平全意等进一步充实整理《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为《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其手稿今存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1961年起计划撰写一本中医治疗疾病的实用临床手册性质的书,积累资料甚丰,几经辗转至今尚有277册资料保存在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1963年9月接待了北京中医学院刘渡舟教师率队的毕业班实习生一行20余人。

1965年国家科委、卫生部组织以全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教授为首的专家组对"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科研成果进行了鉴定,鉴定为"卫生部级科研成果",被誉为妇产科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典范,并拍成科教电影片放映。

1968年文革期间,所长之职被免,但"老所长"的称.呼却在老百姓口中一直流传到今天。

1970年在京参加"全国中西医结合卫生会议"期间,突然患脑溢血住北京医院。住院期间周总理、钱信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过问其病情。

1971-1972年间在太原举办了两期全国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宫外孕学习班,病重期间由朱进忠介绍了李老妇科的治疗经验。 1972年7月4日病逝,享年80岁。

「李翰卿」寒证小议寒证的症状 寒中包火与火中伏寒李翰卿年谱
「李翰卿」寒证小议寒证的症状 寒中包火与火中伏寒李翰卿年谱

@微头条话题 #人民好医生# @健康真相官 @头条健康@微头条话题

#山西省中医院超能团#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请相信,如果缘分十足,你一定会被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