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潮的《幽夢影》

作者:揚州網

《幽夢影》是一部清言獨幕喜劇,“清言獨幕喜劇”又稱“清言”,是一種文學體裁的專稱,一般采用簡潔的格言、警句、語錄形式,表現哲理思考或生活情趣,在經傳、史鑒、詩文之外别立一體,是一種格言式、随筆式的文學。明代後期到清代前期的一百多年間,這種文體頗為盛行。産生了像屠隆的《婆羅館清言》、陳繼儒的《小窗幽記》、呂坤的《呻吟語》、洪應明的《菜根譚》等一大批優秀之作。張潮的《幽夢影》是這類作品中最具有代表的之一。

張潮(1650—?),字山來,号心齋,别署心齋居士,祖籍安徽歙縣。其父名習孔,清順治六年(1649)中進士,次年(順治七年),張潮出生。張習孔官刑部郎中,順治九年(1652)任按察使司佥事充任山東提學,到任後數月,張潮祖母去世,張習孔丁母憂歸裡,“自此見世途崄巇,絕意仕進”,僑居揚州,經營家業。張潮雖生活在“田宅風水、奴婢器什、書籍文物”一應俱全的優裕環境裡,但家教甚嚴格,他絲毫沒有沾染纨绔之習。他自幼“穎異絕倫,好讀書,博通經史百家言,弱冠補諸生,以文名大江南北”。隻可惜累試不第,僅撈了個歲貢生的資格,取得翰林孔目這從九品的小官。舉業不順,也隻是其困頓生涯的一個方面,在人生道路上,張潮的坎坷、挫折與磨難也多不勝舉。他自十五歲迄二十六歲的十年間,遭逢的諸多不幸,使他“壯志雄心,消磨殆盡”,在揚州著書立說。

《幽夢影》取其“幽人夢境、似幻如影”之意,盡情地抒發了對人生、自然的體驗和感受,蘊涵着破人夢境、發人警醒的用心,是一部人生回味和處世的格言書。它的文筆清麗明快、議論精辟獨到、思想豐富深刻。作者以豁達的心胸、優雅的眼光尋覓人世的善和美,将自己獨特的人生見解,用獨幕喜劇的筆法抒寫出來,清新的文筆中包含着豐富的哲理,“言人之所不能言,道人之所未經道”,令人回味無窮;對惡和醜的批評,表現形式是溫和而又耐人尋味的,雖然也有一些冷嘲熱諷,卻又不失風度,《幽夢影》确似一劑清涼解毒散。

這部書的特别妙處還在于形式的特别。作者先說一段話,然後有一些朋友進行“搭話”。這些言論都很精彩,有些是就事論事評論;有些是補充說明。用現在的話說,是一部清代文人張潮的實名“微網誌”。有博文,有回複,部落客有趣,博友淵博,琴棋書畫、世相百态、閑情雅緻,無所不及。這部筆記随感獨幕喜劇集,收錄作者格言、箴言、哲言、韻語、警句等219則。可以說是字字珠玑,篇篇精彩。

以談讀書略說幾例,張潮說:“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緻别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朋友附論:“曹秋嶽曰:可想見其南面百城時。龐筆奴曰:《幽夢影》則春夏秋冬無時不宜。”張潮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曆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接着便是朋友的答話:“黃交三曰:真能知讀書之痛癢者也。張竹坡曰:吾叔此論,直置身廣寒宮裡,下視大千世界皆清光似水矣。畢右萬曰:吾以為學道,也有深淺之别。”“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朋友随之說道:“洪去蕪曰:世固有能而不能用者。王瑞人曰:能記能用,方是真藏書人。張竹坡曰:能記故難,能用尤難。”這些談讀書的,在這部書中的分布并不是歸在一起,可以想象到,是作者的随想随議論,道出了讀書的真谛。黃周星、冒辟疆、吳绮、孔尚任、吳嘉紀、張竹坡、杜浚等當時的名流都有議論,他們都是好友。

《幽夢影》展現的,是張潮以經史子集為底,浸透了傳統中國文人教養的生活觀。它展示了中産階級的知識分子品位,中國文人的生活态度。借著張潮的眼睛,讓我們發現瑣碎生活竟然如此不凡,月亮、石頭或一棵樹,雲霞、蝴蝶或花鳥,這些尋常之物,在作者靜觀、内省,經過個人的體悟之後,成了足以流傳的生命學問。被稱為清康熙年間難得的奇才的戲曲作家石龐在《幽夢影·序》中說此書“以風流為道學,寓教化于诙諧”。現代作家林語堂把《幽夢影》比成中國版的《聖經》,“數十年間孜孜不倦地推介《幽夢影》這部書”,翻譯此書,讓西方世界見識中國文化。現代作家、翻譯家章衣萍說《幽夢影》,是才子之書,亦大思想家之書也。心齋思想言論 “是那樣的舊,又是那樣的新”。

張潮的著作,有《心齋聊複集》《花影詞》《筆歌》《幽夢影》等,編輯評定《昭代叢書》《檀幾叢書》《虞初新志》。《幽夢影》約在三十歲動筆,前後曆十五年,方才完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