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初“朋友圈”推文遠比想象要精彩

清初“朋友圈”推文遠比想象要精彩

HAVE FUN

文/陶銳钊

一直很欣賞這句話,“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但很長一段時間不知道出處所在。執拗地認為閱讀應該是無功利的事情,精神世界的愉悅、享受和豐富性建設,遠比所得到的更重要。特别欣賞陶淵明筆下五柳的閱讀法,“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立個誓言要做“讀書的種子”。閱讀也是雪夜訪戴,随興即起,乘興而至,興盡則歸。之前喜歡一些大部頭,覺得不讀幾本大書都不好意說自己愛看書,不看看《資治通鑒》《二十五史》,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讀書人。也許是興趣使然,突然一天發現自己的口味在慢慢地起着變化,書越看越小了,《慶防紀略》《××文史資料》《××志》說一些地圖上很難找到,自己卻又熟悉的地方的遠去故事。當然,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國文人的筆記不可或缺,又忍痛買了一套大象出版社出的《全宋筆記》十編,102冊,下單的那一夜,心想事成的激動幾乎讓我沒有睡着。

清初“朋友圈”推文遠比想象要精彩

其實,對筆記的閱讀,清朝初年,張潮的《幽夢影》無論如何是可以說道幾句的。這是一本好書,看了放不下;這是一本趣書,看時愉悅無比,放下偷着自樂;這是一本妙書,妙趣橫生,總是一語中的,韻味無窮,“言人之所不能言,道人之所不能道”。張潮生活在清初,文網越來越密,有骨氣的文人,或掉了腦袋、或亡命江湖,苟且偷生的也鑽了故紙堆,做起了考據事業。張潮出身名門,十五歲,制藝文章受到當道者褒獎。也許是造化弄人,後來和他的山東老鄉蒲松齡同病相憐,科場坎坷、屢試不授,也許有些名望吧!他得了個貢生的資格,當了個翰林孔目這從九品的小官,現在看來也就是個副主任科員的角色。不過他一生好交遊、愛閑逛,編書籍、寫文章,在文人圈裡也有一些名氣。當時的名流冒辟疆、張竹坡、孔尚任等都是他的“朋友圈”好友。于是乎,這樣華麗麗的“朋友圈”就産生了《幽夢影》這本書。

乾隆時代藏書家、學者、散文家楊複吉評論《幽夢影》說:“詩言隽旨,前於後喁,令讀者如入真長座中,與諸客周旋,聆其馨欬,不禁色舞眉飛,洵翰墨中奇觀也。”我則覺得他是最早的“微信體”,也有人稱“微網誌體”。他在“朋友圈”推送,“賞花宜對佳人,醉月宜對韻人,映雪宜對高人。”他的朋友餘淡心跟帖,“花即佳人,月即韻人,雪即高人。既已賞花、醉月、映雪,即對佳人、韻人、高人無異也。”江含徵跟帖,“若對此君仍大嚼,時間哪有揚州鶴。”張竹坡跟帖,“聚花、月、雪于一時,合佳、韻、高為一人,吾當不賞而心醉矣。”真可謂,妙哉!趣言!張潮向“朋友圈”推送,“為月憂雲,為書憂蠹,為花憂風雨,為才子、佳人憂命薄,真是菩薩心腸。”餘淡心跟帖,“洵如君言,亦安有樂時耶!”孫松坪跟帖,“所謂‘君子有終身之憂’者耶!”黃交三跟帖,“‘為才子、佳人憂命薄’一語,真令人淚濕青衫。”張竹坡跟帖,“第四憂,恐命薄者消受不起。”江含徵“我讀此書時,不免為蟹憂霧”。竹坡又“江子此言,直是為自己憂蟹耳”。真可謂,快哉、有趣、樂哉!

可以說,《幽夢影》是傳統文人士大夫生活情趣和生活态度的淡淡裸呈,看似閑言碎語、細枝末節,看似插诨打趣、鬥嘴說笑,看似遊戲娛樂、古今縱橫,卻有着一種生命的豐富觀照,及人及物;一種多元度的思想碰撞,不溫不火、冰山一角;一種美在生活的玩味,品嘗體味;一種清澈、透明而單純的性情質地,是獨抒“性靈”?是赤子之心?是傳統的厚積薄發、細微熏染?他們的場景裡,月亮、石頭、白雪,讀書、賞花、作文,酒、茶、詩、詞、曲、書,交友、論事、說古今,是傳統士大夫精神的圖鑒,或者說是傳統中國的氣質。林語堂“數十年間孜孜不倦地推介《幽夢影》這部書”,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向西方翻譯了《幽夢影》,據說,是要讓西方世界見識中國文化,見識中國文人的生活和精神氣質。

《幽夢影》有言,“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饬友,如讀聖賢經傳;對滑稽友,如閱傳奇小說。”有人說,讀一本書就是交一個朋友,讀這些古人的筆記也算是“神交古人”吧!我想張潮是一個值得神交的古人,《幽夢影》值得閱讀,它遠比想象的要精彩!

圖檔來源:網絡

本文選自《文化藝術報》

責 編 | 劉芝林

審 核 | 吳漢興

清初“朋友圈”推文遠比想象要精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