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史|讀書人描了一千多年的唐楷 它最早的傳播卻是最底層的小吏

讀史|讀書人描了一千多年的唐楷 它最早的傳播卻是最底層的小吏

3月17日,陝西西安棗園北路建築工地出土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書《唐故開府贈揚州大都督楊公(承和)神道之碑》

封面新聞記者 何晞宇

3月下旬,陝西西安意外出土一方由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書丹的石碑。柳公權是晚唐時期影響力最大的書家,其創立的“柳體”被稱為唐朝楷書體的最後一座高峰。

楷書體又稱真書、正書,初創于漢,成長于魏晉南北朝,最後在唐朝走入成熟期,并從宮廷自上而下地被強力普及到寰宇四海。它不僅是當時官僚機構的标準用字,知識階層習字的典範,也是初初興起的雕版印刷所使用的第一款“印刷字型”。

而且,大唐楷書确立了現代漢字的規範。一些學者認為楷書體是漢字字形發展的“究極形式”,标志着漢字兩千多年演變的終結。此後行書、草書以至于後來形形色色的字型,無不脫胎于楷書的結字規律。

當時朝廷所青睐的書家作品也被後世奉為圭臬。從初唐到晚唐,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顔真卿以及柳公權等書家,由他們所開創的楷法審美風格,在此後一千三百年間幾乎無人能與其比肩,以至于今天我們依舊被這些大唐楷書家的描紅本所支配。

而這個故事,要從那個名為“書手”的小吏說起。

讀史|讀書人描了一千多年的唐楷 它最早的傳播卻是最底層的小吏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卷(傳唐褚遂良摹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曆史洪流中的無言詩

書法,即書寫文字方法。優秀的書法作品,能夠兼顧“使用”和“審美”兩種效果,而被看作是一門獨到的藝術。因而世界上擁有文字的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獨到的書法藝術。但将書法上升為主流藝術的,唯有以中國為首的東亞藝術圈。

中國書法以漢字為依托的線條藝術。漢字是表意文字,有很強的造型性,即便僅使用軟筆和墨液,就能帶來千姿百态的變化,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聲的樂”。是以中國書法的發展、審美體系的形成,與漢字字型以及它的進化過程緊密相關。

但漢字的實用性,又決定了其演進與社會政治經濟和技術發展高度關聯。西周時期,漢字最初以典雅莊重的大篆字型示人,不過大篆對書寫者要求很高,寫起來費時費力。伴随着周王朝的衰弱,舊的字型不能适應社會的需要。春秋戰國時期,生産力的發展,士階層的誕生帶來了更多的書寫需求,促進漢字向簡單易書寫的方向發展,以至于幾乎脫離了“六書”(即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的束縛,産生了現代漢字的雛形“隸書”,史稱漢字的“隸變”。

讀史|讀書人描了一千多年的唐楷 它最早的傳播卻是最底層的小吏

三希堂法帖

漢以後,造紙術的問世,帶來新的書寫革命:進一步降低隸書的裝飾性,讓漢字字型從“蠶頭燕尾”的誇張筆法,過渡到平直簡潔;并且讓隸書的橫勢結構,轉向方正結構,釋放用筆的空間,提高文字的辨識度同時降低書寫的難度。漢字被稱為“方塊字”也從這裡開始,這就是“今隸”,又稱“楷體字”。楷體字的确立,标志着漢字從古文字正式轉換為現代漢字。

楷體自漢末出現後,曆經近400百年的發展,直到唐朝才真正成熟。随之而生的楷書法則在這個開放而偉大朝代,發展到一個後世幾乎難以企及的高峰。至此,漢字的書體演進也基本結束。

讀史|讀書人描了一千多年的唐楷 它最早的傳播卻是最底層的小吏

帝王侍書

書法在中國自古就受到當權者和知識分子的重視。先秦時,它便是古“六藝”之一,是古代“君子”必備的修養。但在科舉制度成熟之前,這門技能隻是一種被世家大族所壟斷的精英文化。後來楷書體的流行,也與大唐最顯赫家族有關,這就以唐太宗李世民為首的李氏皇族。

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年僅28歲。文獻載,李世民在即位前随高宗李淵四方征戰,雖然長于軍事政策,但“不精學業”,也“不暇于詩書”。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得償所願,但治國安邦與攻城拔寨是兩回事。為了學習“王道”,李世民開始“留情文史”,廣開言路。

讀史|讀書人描了一千多年的唐楷 它最早的傳播卻是最底層的小吏

唐太宗李世民,《移營帖》

當時,這位年輕的帝王對于文風書風的喜好,受其文學侍臣虞世南影響極深。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兵平東夏王朝,并受降臣。降臣中兩名當世大儒,即65歲的歐陽詢和64歲的虞世南。歐陽詢立刻被李淵重用,進入朝廷中樞;虞世南則被23歲李世民收入麾下。

虞世南出生江南望族,年少便有才名,其書學直接繼承于王獻之的楷法。當時,中國精英群體多尚南朝書法,對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法書推崇備至。王氏父子在書體上肇變古質,大大加強了字型的直線型點畫式樣,為後世字型變化預留了極大的發展空間。

虞世南作為帝師,其書學觀念對年輕的李世民影響極深。有許多學者認為,李世民雖好王羲之,但實際上學的是虞世南,并在虞世南的影響下,接受了魏晉書學思想。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李世民不遺餘力地擡高王羲之的地位,也是他籠絡像虞世南這樣江左名士的政策之一。

但據書法家朱關田的研究,虞世南雖然受帝寵,但在民間其同僚歐陽詢的書名遠高于他。歐陽詢的書法在繼承王獻之的基礎上,又集合衆家所長,形成“楷書極則”,人們“鹹以為楷範”。他作為李建成的幕僚,在玄武門之變後,被貶出政治中樞,但因其書名,依舊受到李世民的尊重。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第一年,命虞世南、歐陽詢入弘文館為長安的官宦子弟“教示楷法”,令“楷書被中央政權以應用體制加以重點倡導”而成為國之正書。

讀史|讀書人描了一千多年的唐楷 它最早的傳播卻是最底層的小吏

楊府君神道柱,東晉,隸書體。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楷書手,大唐最有錢的小吏

而楷書真正傳播的主力是書手。

唐朝是繼秦漢以後,中國最繁榮的統一王朝。在文化上,它又不同于秦漢。由于造紙術的發明,使得唐朝在初建國時就繼承了隋朝遺留下來一萬多部藏書。李氏皇族對多元文化包容和重視,使得朝廷不遺餘力地四處收集典籍。

并且随着科舉制逐漸走上軌道,供試生所用的儒家典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此外在民間,宗教的興盛,使得經文大量流行。這些書籍的複制和傳播,在印刷術還未普及時代,都隻能靠原始的手抄。

讀史|讀書人描了一千多年的唐楷 它最早的傳播卻是最底層的小吏

《中秋帖》,傳王獻之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讀史|讀書人描了一千多年的唐楷 它最早的傳播卻是最底層的小吏

《蔔商讀書帖》頁,唐,歐陽詢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同時,朝廷每日還要産生大量行政材料,這些實際需求使得抄寫手大量湧現,而朝廷則直接為這些抄寫者準備了一個“流外官”(一種無品級的吏職)的職位,即書手,又稱楷書手。僅長安,朝廷各機構的楷書手編制加起來有近200人之多。

不過朝廷對這些書手的采選标準十分嚴格。貞觀元年,弘文館招長安官宦子弟入館學習楷法,就是為了訓練書手。朱關田認為,貞觀二年,國子監恢複書學一科,培養專門的書法人才,也可能是為了朝廷提供書手。

與弘文館專招高官子弟不同,國子監書學可招收八品以下文武官員甚至庶人之子,入校學習。學業完成後,還可參加吏部铨選。雖然僅是九品以下的小吏,但對寒門子弟來說,卻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入仕機會。

讀史|讀書人描了一千多年的唐楷 它最早的傳播卻是最底層的小吏

至今港澳台地區商販仍多用楷書做招牌。圖為香港“李漢港楷”招牌。

而且楷書手雖然是最底層的小吏,收入卻可觀。不僅抄寫一應物料如筆墨紙硯等,都有官府供應。除了薪俸外,楷書手受命臨時派遣的抄寫差役時,還有額外補助。就朱關田的觀察,楷書手雖然屬于技術官,職位低卑,但經濟收入僅俸料、月糧、炭料以及功糧錢諸項,已高于胥吏,甚至州縣錄事。若加上“外快”如潤筆等,則更為可觀,“斯亦可明唐代社會對書法的重視”。

至此,楷書作為國家倡導的正書,官方實際使用的“館閣體”而成為當時書法主流。但與後世迷戀館閣體潮流不同的是,大唐朝廷和社會對書家名士個性的包容,使得書法思想不斷演進,百家争鳴,令楷書書寫風格到達這個字型所能展現的極緻,以至于後世皆從唐朝諸家楷法,并稱其為“唐楷”。

主要參考資料:

《中國書法史》,朱開明著

《從隸變與楷變看書法的時代》,陶小軍、王菡薇著

《楷書成形後書體演進史走向終結的曆史原因初探》,陳振濂著

《唐代書法與仕進研究》,元志立著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