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綜藝節目《導演請指教》已經開播了,這個節目考驗的不是演員的演技,而是比拼導演們的執教水準,這是國内首檔考驗導演的綜藝,參賽的導演們大多都是新人導演,或者不太出名急需證明自己的導演。

在所有導演中,畢志飛是一個另類的存在,因為他拍攝的電影《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在網絡上的評分隻有2.2分,是評分最低的一部電影,是以他被稱為“爛片之王”,在導演選擇演員的環節中,沒有演員想與他合作。
是以他隻能自己在場外選擇演員進行拍攝,不知這三名演員是他自己選的,還是節目組選的,總之這三個演員很有問題,他們居然公開質疑導演,尤其是其中一位女演員,不管畢志飛怎樣安排,她都拒絕配合,還改劇本認為導演的安排都沒有意義。
這位女演員如此嫌棄導演,還以為她有什麼過硬的演技,然而當這部作品呈現出來的時候,也并沒有什麼驚豔之處,三位演員的演技普普通通,表演痕迹很重一點也不自然,本來畢志飛的執教能力就一般,演員又随性演出不聽安排,可想而知這部作品的品質不會很高。
在作品播完之後,畢志飛遭到了制片人、影評人、演員們的口誅筆伐,在台上接受“審判”這幾分鐘,或許是畢志飛最難熬的時刻,對于大家的提問和質疑,畢志飛都給出了回答,不可否認畢志飛的回複并不完美,就像李成儒說的,他不接受任何意見,非常固執。
畢志飛在台上被炮轟很可憐,但是他的固執也是“可恨之處”,然而不管畢志飛的能力怎麼樣,這部作品合不合格,都不應該成為别人賣弄學問的跳闆,認真分析作品的人不多,所有人都在講題外話,賣弄自己的學識。
比如專業鑒影組孟中,他是某電影學院的教授,聽到畢志飛對于原作品的解讀,他很氣憤,他認為畢志飛的解讀完全是錯誤的,于是他給該作品做了更詳盡的解讀,本來就是互相讨論的東西,他卻不允許畢志飛反駁,始終在打斷畢志飛說話,這不是讨論而是說教。
再比如專業鑒影組的王旭東,他針對畢志飛的作品做了非常深入的解讀,又是“比利懷爾德”又是“好萊塢三鏡頭法”說得很專業,他還現場考問畢志飛是否看過費穆先生的其他作品,并且要求對方說出幾個展現東方美學的鏡頭。
這兩位所謂的專家的确有很淵博的電影知識,但他們卻隻顧賣弄學問,忽略了觀衆的感受,他們讨論的都是百八十年前的電影和拍攝手法,他們所說的電影絕大部分觀衆是沒看過的,甚至是聽都沒聽過,在一部綜藝裡讨論如此久遠的東西,實在沒什麼意義,反正他說的東西又沒人懂。
可以說現場已經變成了辯論賽,似乎讓畢志飛啞口無言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誰都想說兩句展示一下自己,這種場合怎麼少的了李成儒呢,本以為他會帶來一針見血的點評,沒想到他的評價卻是大型的雙标現場。
李成儒上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這部作品根本不是他的,我們都被他忽悠了。
李成儒的意思是這不是畢志飛的作品,而是翻拍的作品。可問題是這個綜藝本來就是導演翻拍經典ip,又不是讓導演拿出原創的作品來展示,畢志飛選擇的作品是《小城之春》,李成儒說這不是他的作品,可是其他導演也都是在經典ip的基礎上做了改編,畢志飛也是如此。
既然大家都一樣,怎麼到了畢志飛這裡就開始雙标了呢?
李成儒又說畢志飛沒有能力,對于其他人的提問他沒法解答,這句話就太冤枉畢志飛了,群衆的眼睛是雪亮的,畢志飛對于每個問題都回答的遊刃有餘。
隻不過他的回答,沒能讓那些所謂的專家滿意而已,畢志飛唯一的錯就是太軟弱,面對女演員的嫌棄他沒有拿出導演的威嚴,面對影評人的質疑他也沒有拿出底氣,如果别人打斷他的時候,他可以硬氣的說一句:你憑什麼打斷我,你懂不懂尊重别人。
如果畢志飛可以硬氣一點,這些人也就不會肆無忌憚地在他身上展示自己的“才華”了。
在所有點評中,最讓人失望的就是李成儒,他太雙标了,他說畢志飛的作品很舊,放在現代社會已經過時了,可這部《小城之春》是1948年的作品,如果改編成現代篇,恐怕遭受的非議會更大。肯定又會有人說畢志飛糟蹋經典。
說白了畢志飛做什麼都是錯,當他參賽的時候,所有人就想好了應該怎麼反駁他,利用他來展示自己的學識,可憐的畢志飛固然有“可恨之處”,但他不該成為别人賣弄學識的跳闆。也許他的能力不行,但他也應該受到最基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