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成儒之子李大海:對父親怨恨過,如今讀懂良苦用心,父愛如山

北京的夏日,陽光溫暖而不炎熱,是最宜人的天氣。坐在故宮邊的四合院裡,已年近古稀的李成儒難免會回首往事。這個曾經風光無限、揮金如土的人,如今雖已不複當年的财富,但家中收藏的各種古董古物,随便一件都價值連城。

他環視四周,目光最終落在案頭一張舊照片上。那是幾年前,他與兒子李大海一同外出旅遊時的合影。看着照片中兩人其樂融融的模樣,李成儒的眼神不禁柔和了幾分。

回想起自己的人生曆程,起起落落、坎坎坷坷,李成儒覺得最大的遺憾,就是無法盡到一個好父親該有的責任,錯失了陪伴兒子成長的寶貴時光。

幸運的是,在歲月的沖刷下,父子二人終于讀懂了彼此的愛與期望,親情曆久彌堅。如今,對于李成儒來說,他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兒子李大海能夠遇見一個心有靈犀的人,組建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李成儒之子李大海:對父親怨恨過,如今讀懂良苦用心,父愛如山

别再像他一樣,兩次婚姻兩次離婚,留下太多遺憾。李大海今年36歲,對于這個年紀的男人來說,确實也到了該考慮婚姻大事的時候了。

李成儒歎了口氣,他知道自己這輩子對兒子确實太過于嚴格了些,兒子年少氣盛時,他從未給過肯定和鼓勵,反而常常嚴厲斥責、百般挑剔。

但這一切,其實也隻是他用自己的方式來愛護兒子而已。作為父親,他望子成龍,希望兒子能獨立自主、本立人生、出人頭地,而不是隻靠他的光環活着。

他的教育方式雖然古闆了些,但背後的用心良苦,兒子大了自然就能懂了。提起李成儒的發家史,要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

李成儒之子李大海:對父親怨恨過,如今讀懂良苦用心,父愛如山

那時的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熱潮之中,一切都充滿了機遇與希望。1990年,李成儒在北京創立了中國首家開架自選服裝店"特别特"。

這在當時可謂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頗具創新。沒過多久,這家店就迅速在京城走紅,生意紅火,掙錢竟然"不費吹灰之力"。

鈔票就像春風般不停地湧進李成儒的口袋。他的生活方式也随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穿七八萬一套的進階西服,打一萬多一條的名牌領帶,腳下更是一雙價值100美金的絲綢棉襪,簡直是揮金如土、奢侈到了極點。

更不用說出入酒店會所,小費就是随手百美金起,舉手投足間盡顯富貴人家的派頭。當那個年代,大多數人還在勒緊褲腰帶過"艱苦樸素"日子時,李成儒就已經開始購入各種小型轎車了,動辄就是七八萬美金的全款買車。

李成儒之子李大海:對父親怨恨過,如今讀懂良苦用心,父愛如山

到了1991年,李成儒家中的外彙存款高達1300萬美金,折算成當時的人民币就是6000多萬,身價何止是一個小富翁那麼簡單!他的确是賺錢到手軟,過着無與倫比的豪華生活。

可是闊綽的生活沒能維持多久,好景不長,轉眼就到了1993年,李成儒的投資失利,所有的家産都搭了進去,一夕之間瞬間複歸貧寒。

這對于曾經的"富可敵國"的他來說,簡直就是人生的一記重擊。但李成儒并沒有就此放棄,而是選擇重新開始奮鬥。他回到從前熟悉的演藝圈,全心全意投身演戲事業,靠着一張老臉和過硬的本事,終于在《重案六組》《龍須溝》等劇中再次複出,慢慢重拾了些許榮光。

在李成儒家道中落、重新奮鬥的同時,他的兒子李大海也在獨自扛起一個人的重擔,步步為營、打拚求生。1985年,李大海出生于北京一個普通人家,那時的父親李成儒還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打工者。

李成儒之子李大海:對父親怨恨過,如今讀懂良苦用心,父愛如山

7歲那年,父母因性格不合而離婚,李大海就這樣與母親相依為命,整個童年都是在狹小逼仄的環境中渡過。他們母子住的是一間僅18平米的出租屋,狹小得連轉個身都成問題。

屋内陳設也十分簡陋,除了幾件舊家具和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就沒其他物件了。獨立的衛生間?更别提了,就連做飯都要去隔壁房間的公共小廚房。

而且,房租每月得交600多元,對于隻身賺錢養家糊口的母親來說,根本是個沉重的負擔。為了還清之前炒股揮霍所欠的20多萬債務,她不得不将兒子送進寄宿學校,自己一個人打理家務、賺錢還債。

轉學生、寒門出身的李大海,屢屢成為同學們取笑、歧視的對象。但他懂事乖巧,性格也似了父親般倔強,從不回嘴,隻默默忍受,心疼着母親的操勞。

李成儒之子李大海:對父親怨恨過,如今讀懂良苦用心,父愛如山

17歲那年,他甚至主動辍學打工,曾做過服務生、推銷員,靠在街頭賣唱維生。一個月辛苦賺來的微薄收入,除了維持溫飽,其餘的他都用來資助母親度日。

對于李大海來說,母親的付出是他永遠也報答不完的。而正是這段孤兒寡母、寒門窮苦的歲月,錘煉了他堅韌不拔的品格,也讓他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很難想象,曾經的他是如何從那個貧困潦倒的小男孩,一步步成長為今日低調有為、盡職盡責的好青年。如今的李大海不僅緻力于音樂事業,還一直在默默做着公益,堅持在殘障人士協會做義工,用音樂的力量給殘友帶去歡樂。

雖未大紅大紫,卻從不炒作绯聞,規規矩矩、本本分分,隻是差臨門一腳而已。李大海那段貧困潦倒的成長經曆,與父親李成儒的缺席是分不開的。

李成儒之子李大海:對父親怨恨過,如今讀懂良苦用心,父愛如山

在李大海人生最關鍵的7歲到17歲這十年裡,李成儒作為父親幾乎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二人見面的機會少之又少,據李大海回憶,20年間與父親見面次數不超過100次,平均下來七十天才能見一次面。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這樣的父子相處時光實在是太過單薄了。局外人不知道的是,李成儒在那段時間裡還迎娶了新歡史依弘,她比李成儒小整整18歲。

新妻子的出現,無疑又進一步分散了李成儒對兒子的注意力。他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新婚姻和新家庭上。這樣的父子關系,自然而然地就拉開了距離,二人之間逐漸橫亘起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

作為兒子的李大海,從小就渴望獲得父親的關愛,卻總是與之擦肩而過。久而久之,他内心深處對缺席的父親積澱了濃濃的怨恨。

李成儒之子李大海:對父親怨恨過,如今讀懂良苦用心,父愛如山

即便李成儒偶爾會帶着禮物前來學校探望,他也常常幹脆利落地拒絕見面,把禮物原封不動地推了回去。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這種"敵意"固然很反常,但也正是由于多年來一點點累積的失望和怨氣。

李成儒作為父親,看到兒子這般态度自然感到萬分歉疚。他深知自己對李大海虧欠太多,兒子從小就沒有盡享過應有的父愛。

但面對兒子的"抗拒",他卻也顯得無計可施,隻能眼睜睜地看着兒子一天天長大,自己卻無法伴在身邊,無法給予照應。

直到2002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終于讓父子二人的關系洩了堵。那年春節前夕,李大海騎車不慎被汽車撞傷,當時情況非常危急,需要緊急輸血...那年春節将至,本該是祥和喜慶的時節,但對李大海一家來說,卻陷入了突如其來的危機。

李成儒之子李大海:對父親怨恨過,如今讀懂良苦用心,父愛如山

那天,李大海像往常一樣騎着單車在街頭奔波。誰知一輛失控的小汽車瘋狂駛來,猛地撞上了他的車身!隻見人車翻飛,李大海重重摔在地上,當場便失去了意識。

現場情況十分糟糕,李大海不僅全身多處骨裂,而且大量失血,情況極為危急。若不及時輸血救治,後果不堪設想。親屬趕到現場後,立刻展開了救治。

此時李成儒也被人驚動趕來了醫院,看到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兒子,他頭一次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助。醫生告訴他,眼下最要緊的是為李大海輸血,否則随時有生命危險。

李成儒二話不說,立即要求為兒子驗血輸血。不一會兒,他整個人便面色慘白,顯然也因大量失血而略顯虛弱。就這樣,父子倆的鮮血在這一刻連成了一體。

李成儒之子李大海:對父親怨恨過,如今讀懂良苦用心,父愛如山

大約過了幾個小時,李大海終于緩過氣來,慢慢睜開了雙眼。當他看到病床前的父親時,内心久舊的怨恨似乎在這一刻微微松動了些許。

多少個日日夜夜,他是多麼期盼父親的到來,如今卻在這樣的環境與場合下與父親重逢。不過李大海依舊故作堅強,對病懷中的父親說:"你對我再好,有些東西也彌補不了了。

" 聽到兒子的這番話,李成儒隻是靜靜地點了點頭,并未作聲。他深知自己的過錯與無能, 自然也不便反駁兒子的指責。

這場車禍,不啻于一記當頭棒喝,卻也成為拉近父子關系的轉折點。從那之後,李大海漸漸開始了解父親,讀懂了他對自己的愛與良苦用心。

李成儒之子李大海:對父親怨恨過,如今讀懂良苦用心,父愛如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