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秘孫中山為何讓位袁世凱

作者:事趣聞奇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真實姓名為孫文,因曾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化名為中山樵,是以後來就以“中山”名世。

揭秘孫中山為何讓位袁世凱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1866——1925)

孫中山一生最大的革命功績莫過于上司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産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但在随後短短四個月的時間裡便讓位給了袁世凱,這件事導緻許多人想不通,認為孫中山太傻、對袁世凱太過于妥協退讓,甚至還有人認為是懦弱的展現。那麼曆史真像這些人想的這樣嗎?其實不然。根據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珍藏的(袁世凱通報清帝退位诏書緻孫中山電文)資料分析得出:孫中山不傻,更不是軟弱,反而是明智、有大局觀、不計個人得失的革命胸懷。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如下:

第一:盡最大努力以和平方式促南北統一,在全國實作共和制度。中華民國成立那年,中國并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在辛亥革命過程中,國内已形成了多個軍事集團,實力最強的當屬袁世凱勢力。革命黨人建立和維護共和制度當然希望得到袁世凱的支援和擁護,這樣就能避免更多的戰争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是以要盡量争取得到袁世凱的支援,當然孫中山先生不是不了解袁世凱的兩面派,而是孫中山對限制袁世凱、維護共和充滿自信。他相信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如果袁世凱不兌現承諾擁護共和,那麼他就失信于民了,到那時推倒他比推倒有他幫助的清廷要輕松得多;如果袁世凱真心贊成共和,那麼革命的目的就達成。這便是孫中山考慮周到、有大局觀、不計個人得失的胸懷。

第二:當時袁世凱是清朝内閣總理大臣,不僅手握清政府大權,而且掌控着當時中國最精銳的國家主力部隊—北洋六鎮,另外還得到了帝國主義國家和國内舊官僚、立憲派的支援,可以說是中國當時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了。而革命派由于軍力不足,如果硬拼袁世凱無疑是冒全軍覆沒危險、是最最下策的做法了。故争取袁世凱的同時又要限制他,給他套上“緊箍咒”顯然是最明智的選擇。根據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儲存大量孫袁來往函電檔案表明:為了維護共和制度孫中山讓位是經過深思熟慮,權衡利弊後采取的一種政策,不是迫于形勢的權宜之計,更不是畏懼的妥協。

第三:剛建立的中華民國财力極度匮乏而被迫做出讓位決定。當時雖然有各省代表組成參議院,但臨時政府影響力還小,各省基本上還是各自為政,軍隊開支,政府運轉都需要巨款資金。列強又控制關稅鹽稅,他們為自己利益物色代理人不肯借貸民國,甚至随時找借口幹涉中國内政。種種情況表明剛剛建立的共和制度必定還面臨着内外交困的危險局面,如果能以最小的代價化解内外困境、維護共和制度是最好不過了,那麼這個最小代價便是利用袁世凱了。孫中山曾說過:“謂袁世凱不可信,誠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其推翻二百六十餘年貴族專制之滿洲,則賢于用兵十萬。”其實根據當時國内外形勢袁世凱也是唯一最好的人選了。

然而後來革命形勢的變化并非像孫中山想的那樣發展,而是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想,出現了長期軍閥混戰局面,尤其是袁世凱死了之後,軍閥混戰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極大災難。但這也不能說是孫中山的失誤,如果說他是妥協、軟弱的話,那後來為什麼又是在他的号召下發起了二次革命、護國戰争和兩次護法運動?另有在共産黨的幫助下創辦了黃埔軍校,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北伐戰争作了準備,為改造中國耗盡了畢生的精力,給中國革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孫中山說:“我是為革命做大事,而不是為個人做大官,隻要對國家有利,我決不計較個人得失。”在此與大家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