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軍校都沒有畢業,憑什麼成長為一國總統?其實他的權利生涯早期,浙江大資本家,給蔣極大的幫助。
自古以來,商人都被排除在政治之外,可到了民國時期尤其是中早期,商人進入了政治暴風眼,大手大手的花錢,把蔣介石推上了權利的巅峰。

中國有十大商幫,其中最著名的是以下四個:
一是山西商幫,也就是做票号的那幫人。
二是安徽商幫,擅長搞長途貿易,出一趟遠門就是半年甚至多年,奔波各地搞貿易。
三是粵商,這個無需多介紹,身在海邊得天獨厚。
以上這些商幫,其實跟政治的關聯性并不大,至少在政治旋渦當中,他們相比于浙江商幫,俨然望塵莫及。
由此開始咱們今天的文章,第四大商幫——浙江商幫!。
這幫大買辦、大富翁、一頭紮進了政治當中,硬生生擡着一介武夫蔣介石,登上了最高權力的寶座。以他們的财力而言,甭說擡着蔣介石,哪怕擡着一頭豬,都可以混個省長當當。
與其說上海成就了浙江商幫,其實也可以說成是浙江商幫成就了上海。而他們第一次投身政治,是選擇跟孫中山合作,去推翻晚清政府。
他們支援孫中山之後,希望帶來更好的經商環境,是以大把大把掏錢支援革命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王一亭,商業方面達到巅峰,藝術方面又和齊白石平起平坐。
但政治方面,王一亭嚴格來說是以失敗告終,他眼看着民國建立,希望大家别打仗,好好做生意。
但孫中山想要護法、想要北伐,想要借助俄國的支援,打敗北洋軍閥。
浙江商幫肯定不幹,自己花了那麼多錢,正想着怎麼回本兒呢,誰知民國建立之後,居然又要打仗,一旦烽煙起,還怎麼做生意?
既然合作失敗,王一亭晚年也就搞搞慈善,是以成了舊社會的上海第一大慈善家,關于這個大買辦的一生,十幾本書也寫不完,咱們暫且不表。
(王一亭)
南方有财閥也有軍閥,财閥的代表人物,就是王一亭、虞洽卿、以及咱們本篇的主人公張靜江。
既然南方财閥和孫中山的合作以失敗告終,但他們并沒有放棄權力野心,因而支援蔣介石,成了唯一的選擇。
而南方軍閥的代表人物,便是那陳其美,他手下有個鐵杆小弟名叫蔣介石。
南方财閥大力支援陳其美,而陳其美有幾大特點,一是愛搞暗殺、二是窮兵黩武,三是下手狠辣。
(陳其美)
陳其美狠起來,連自己人都殺,而他去世之後,所留下來的班底,也就由蔣介石繼承。
蔣介石倒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在暗殺、戰争、狠辣這些方面,遠遠超過了大哥陳其美,更腹黑、更好戰、更陰狠。
而張靜江又是什麼人呢?他是浙江商幫的代表人物,當初偶遇孫中山的時候,張靜江說:以後缺錢,找我要!
孫中山不太相信,于是就讓陳其美去試試,陳其美太缺錢了,因為戰争是高技術高難度的工作,非常需要資金支援。
陳其美去找張靜江要錢,張靜江寫了一個又一個的條子,每個條子都代表着金山銀山,都代表着一噸又一噸白花花的銀子。
王一亭和孫中山合作失敗之後,甘願認栽就當做生意賠了錢;可張靜江不一樣,那非撈回來不可,而在陳其美死後,張靜江所培養的代理人,那必然是蔣介石。
有一點筆者要提前說明:功過是非後人評,浙江商幫對于民國的建立,是肯定有大功勞大貢獻的,他們絕對是有民族情懷的,但他們也想要創造更穩定的社會,然後更容易賺錢。
從政治出發點來說,浙江商幫和孫中山,完完全全背道而馳,走向了左右兩條路。浙江商幫是大資本家,孫中山則重視工農利益,二者本質來說,沖突無法調和。
孫中山主張國共合作,他認為三大政策是國家的未來;而浙江商幫的大部分人,則是堅決反共的,屬于是既得利益階層,不允許窮苦階級,來分享利益蛋糕。
以上便是曆史背景,其實說起來短短幾百字,可裡面的曲折過程,非常非常複雜。
總之是南方财閥有了野心,開始在民國政界,掀起屍山血海,腥風吹遍全國。
黃埔島位于廣州的虎門和長洲要塞附近,孫中山想要将這裡的廣東陸軍和海軍學校,改造成革命黨的黃埔軍校。
而民國的廖仲恺,是孫中山的左膀右臂,而在他的諸多工作當中,就包括籌建黃埔軍校。
關于誰來當校長,其實這在當時,并不是什麼重要的職位。
起初是我黨的李大钊,在1922年8月下旬,共産黨人李大钊去往上海,和孫中山談論目前局勢,研究中華民族的出路在什麼地方。
倆人自然會談起陳炯明叛變一事,曆史背景是:革命黨和廣東軍閥陳炯明聯合,打下了南方的根據地。孫中山想繼續跟北洋軍閥較量,但陳炯明不想再起戰火。
是以雙方意見分歧,最終的結果就是陳炯明背叛革命,廣東軍閥出手抓了廖仲恺,還差點抓了孫中山。
而經過這件事之後,孫中山和李大钊認為,想要依靠别人的軍隊搞革命,顯然是不可能的,是以要培養出自己的武裝力量。
籌建黃埔軍校勢在必行,未來國民黨的道路,肯定是三大政策扶助工農,而在實作三大政策的過程當中,自己的軍隊必不可少。
是以李大钊從中聯絡,既然建立軍校,那自然學習蘇聯,而且需要蘇聯的支援。
一年後,孫中山想要二次營建廣東大學營,是以電召蔣介石,擔任大元帥府的參謀長。
很顯然,蔣介石所代表的,便是陳其美留下來的班底,其實嚴格來說,他是陳其美的繼承人。
但蔣介石當參謀長之後,總感覺自己得不到重視,是以辭職去往香港。在他權利生涯的早期,這種政治鬧劇屢見不鮮。
究其原因,孫中山自然不會重視你蔣介石,你既然身為陳其美的繼承人,但你蔣介石終究不是陳其美,為何要重視你呢?
而孫中山要跟共産國際合作,是以必定要派遣代表團,去往蘇聯考察,其實說難聽點就是拜師學藝。
蔣介石遠在香港,得知了這件事之後,他意識到這是非常光榮的一件事,如果自己能夠率團訪蘇,豈不是成了仕途的墊腳石?
是以蔣介石趕緊聯絡廣東方面,表示自己這輩子沒啥本事,也就能代替中國,考察考察蘇聯了。
要說通路蘇聯,最合适的人選自然是廖仲恺,但廖仲恺實則是太忙了,國内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遠比通路蘇聯更重要。
而蔣介石前段時間鬧脾氣,是以孫中山想要借着這個機會,讓蔣介石心理平衡,是以就讓蔣介石,擔任訪蘇代表團的主任。
這也就為未來的黃埔軍校埋下了伏筆,蔣介石帶着國共兩黨的人馬,随即遠赴萬裡之外的莫斯科。
蘇聯推翻了沙俄,建立了全新的社會制度,新軍隊朝氣蓬勃,蔣介石是看在眼裡,羨慕在心裡。
而籌建黃埔軍校的事情,雖然蔣介石有功勞,但是關于校長的職務,孫中山心中早就有合适的人選,一号二号三号,号号輪不到蔣介石,隻讓蔣介石做了個籌辦軍校的委員長。
蔣介石表示:我生氣了,我不幹了,我辭職,拜拜!
是以蔣介石再次離開廣東,直接去上海找自己的把兄弟張靜江,也就是進入了浙江财閥的大學營。
孫中山籌辦軍校需要錢,需要有人聯絡蘇聯,很顯然蔣介石最合适,偏偏蔣介石負氣出走,是以孫中山對此無奈。
在國民黨一大的時候,蔣介石雖然也去參加,不僅執行委員沒有蔣介石,就連候補的委員當中,同樣也沒有蔣介石。
孫中山正值用人之際,奈何蔣介石三番五次出走,連個照面也不打,無非是無法滿足此人的權利野心。
蔣介石想要高官,但孫中山不給。而且蔣介石認為,不能跟蘇聯合作,共産主義并不适合中國;孫中山則堅持認為,唯有三大政策也就是聯俄聯共,才能救中國。是以這二人的分歧,其實非常大。
共産黨在民國擔任重要職務的有很多,例如毛澤東便是宣傳部的代理部長,更别提當時的共産黨高層了。
這讓蔣介石心理更加不平衡,而且對廖仲恺出言不遜,堅持認為共産黨不适合中國。
反觀上海的張靜江,早就知道了黃埔軍校的事情,是以他在1924年的時候,靜候廣東佳音。
蔣介石負氣出走,去往上海的西藏路,帶着妻子走進了張靜江的家裡。
張靜江滿腦子問号,心說黃埔軍校馬上就要開始招生,而我這把兄弟蔣介石,為何不在廣東呢?
于是張靜江問其中緣由,咋回事呀為何來上海?如果缺錢的話,哥哥這裡有的是,咱家最不缺的就是錢。
(張靜江)
蔣介石早就滿肚子的憤怒,他開始傾訴辛酸苦水,說自己為了黃埔,做出多大多大的貢獻,可到頭來卻被滇軍大罵,還被禁煙的那個楊西岩欺負。
總之就是:兄弟我在廣東,混得好慘呀。是以不想籌辦軍校,不如去前線打仗算了。
張靜江認為:這也不對呀?孫先生已經讓你當了委員長,負責軍校的建設和考試,這還不算重用嗎?
這一句話,可算是捅到了蔣介石的肺管子,蔣介石在把兄弟面前大吐苦水,因為孫中山兼任校長,頂多讓蔣介石做個副校長。
至于校長的人選,其實已經内定是程潛。
(頌公程潛)
蔣介石認為,自己累了個半死,校長卻成了别人的囊中之物,自己也太虧太冤了吧?
張靜江這才知道,你蔣介石到我家裡發牢騷,無非是想要混個校長當當,這種事情對于咱浙江财閥來說,那還不是手到擒來嗎?
在這個世界上,對于他張靜江來說,對于他們浙江商幫來說,隻要是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通通都不是問題!
張靜江裝作很憤怒的樣子,拍着桌子為兄弟蔣介石鳴不平,當即就表示,這件事自己包辦了,蔣介石你就放心好了。
于是,張靜江出手了!先是讓蔣介石回老家睡兩天大頭覺,而他本人開始聯絡孫中山。
其實蔣介石嚴重誤判了局勢,他認為離開自己和浙江商人,黃埔軍校肯定無法成立。
但實際上,廖仲恺出手之後,是以籌建黃埔軍校的事情,很快就進入了正軌。
對于廖仲恺來說,困難肯定是有的,缺人、缺錢、缺中蘇聯絡員……是以多次發電報給蔣介石,希望蔣介石盡快回來,為軍校建立而努力。
孫中山也出面,要求蔣介石回來,而且嚴辦那些欺負過蔣介石的人,也算是找了個台階下。
這時候,就把皮球踢給了蔣介石,黃埔軍校籌辦的關鍵時刻,你說有人欺負你,是以你走了,現在孫中山為你出氣了,是否該回來了呢?蔣介石回信一封,先是感謝孫中山對于自己的知遇之恩,拍了孫中山的馬屁,随即就大談陳其美。
意思很簡單:我大哥雖然死了,但大哥的面子總有吧?我身為陳其美的小弟,當個校長怎麼啦?
(蔣介石年輕時)
筆者之是以簡化概括電報内容,是因為民國早期人物,他們用了大量的文言文。
例如蔣介石在電報當中,這樣對孫中山說:“如吾黨同志果能深知中正,專任不疑,使其冥心獨運,布展菲材,則雖不能料敵如神,決勝千裡,然進戰退守,應變緻方,自以為有一日之長,斷不緻臨時紛亂,乃陷危境……先生不嘗以英士之事先生者期諸中正乎,今敢還望先生以英士之信中正者而信之也。”
而以廖仲恺的本領,即使離開蔣介石,籌辦黃埔軍校根本就不成問題,是以他不僅完成了自己的工作,還用蔣介石的名義,去完成蔣介石的工作。
事情大緻辦完之後,黃埔開學已然成定局,是以廖仲恺最後給蔣介石發了一封電報,你愛來不來,不來拉倒。
蔣介石到這時候可就慌了神,他害怕自己的把兄弟張靜江無法辦成此事,按道理來說,他應該趕緊去廣州,趕緊去黃埔。
但蔣介石選擇相信張靜江,相信金錢的作用,把南方财閥的财富,肯定能為自己換來權利。
蔣介石人還沒有去廣東,但是他的工作訓示就已經到了,說軍校該怎麼怎麼辦,前前後後的細節該怎麼怎麼注意。說這些其實沒啥用,因為該辦的事情,人家廖仲恺已經辦完了。
時間在考驗着蔣介石的耐心,其實他已經心慌意亂,這時候許崇智登門拜訪。
(許崇智)
按照孫中山原先的計劃,許崇智和蔣介石,一起擔任副校長。
而今許崇智之是以來奉化溪口,是奉命而來勸蔣介石趕緊回廣東,而且這是孫中山給予蔣介石的,最後最後的機會。
按照地位來說,許崇智肯定是大哥,而蔣介石是弟中弟,是以倆人見面的時候,小弟自然免不了一番馬屁。
是以蔣介石表示:弟弟我願意跟随大哥南征北戰,至于黃埔軍校的事情,就讓廖仲恺和程潛去逞能吧,我不幹啦!
許崇智何許人也?自然知道蔣介石的内心一直想要成為校長,所謂的跟随自己南征北戰,無非是氣話。
許崇智當即就說:“你再在溪口雪窦山裡呆下去就迷糊了,世上的事全不知曉了。告訴你,孫先生已經跟蘇俄要了幾千條槍正由海路朝廣州運呢,還有大批款項……”
按照許崇智的意思,你蔣介石立刻跟我走去廣東,倘若現在把握機會,還有可能成為校長,如果現在不去,連機會都沒有了,因為孫中山已經對你很不滿意。
按道理來說,孫中山要讓程潛當黃埔軍校的校長,程潛的後人程楓,專門研究過此事。
程楓說:“我們通過資料知道,爺爺當年和孫中山接觸很多,受到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響,後來孫中山說,美國有西點軍校,歐洲也有軍校,我們中國這麼大的土地,這麼多人口,也應該有自己的軍校,他委派爺爺去辦。爺爺那時候自己有一個講武堂,他把自己的講武堂也合并到黃埔軍校中,等到組建好了,孫中山對他大加贊賞,要任命他為軍校校長。蔣介石知道以後非常生氣,不願在爺爺之下,就賭氣跑到上海消極對抗,并派張靜江找孫中山說情。爺爺是個從來不要名利的人,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他說那就讓他負責管吧。”
(程潛和毛澤東)
有一點是公認的,那就是張靜江出了一筆巨款,關于具體的數額,史學家多數認為是捐款兩千萬。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具體數目不詳。
商人為了政治野心,兩千萬的的确确是小數目,對于他們來說九牛一毛,名正言順為蔣介石買了個校長。
這對于蔣介石來說,算是拿到了權利的敲門磚,在1924年4月21日去往廣東,五天之後進入黃埔的辦公室,擔任校長職務。
在黃埔軍校當中,論及威望來說,肯定是孫中山排名第一,廖仲恺身為軍校黨代表,肯定也在蔣介石之上。
(按照蘇聯經驗辦的軍校,黨代表比校長的權利更大,威望更高)
而周恩來,在該校擔任政治部主任,學校裡的共産黨上司有很多,蘇聯教官也有很多。
蔣介石雖然反共,但這時候卻開始努力僞裝自己,發下毒誓說“願意為共産主義而死”因為他出色的演技,是以黃埔被稱之為紅色軍校。
諷刺的是,蔣介石有了個“紅色”将軍的稱号……
孫中山去世之後,國民黨的權利核心有四人,分别是:廖仲恺、胡漢民、許崇智、汪精衛。
論資排輩,蔣介石頂多算是二流,區區粵軍參謀長,區區黃埔一校長,何德何能進入權利的高峰?
關鍵是!瘸着腿的張靜江,拄着拐杖進了國民黨的權利核心廣州城……浙江的商人,一頭紮進了政治風暴眼。
當時權力鬥争非常激烈,已經有實權派系,在孫中山陵墓前面開會,公開反對共産黨。
廖仲恺獨挑大梁,一張張地“開除黨籍”發出去,誰敢反共就開除誰的黨籍。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出門辦事,殺手突然沖出,啪啪啪……一通亂槍響起,史稱:刺廖案!
關于兇手是誰,至今衆說紛纭,此案的兇手已經成了、民國最大的謎團。
(廖仲恺在醫院)
緊接着,蔣介石負責調查兇手,而國民黨的時任CE0胡漢民,也認為應該調查兇手,徹查此案。
整個中國都非常憤怒,無論查到是誰,都會被嚴懲。
蔣介石利用這個機會,将政敵一一挑落馬下,查着查着就查到了胡漢民的頭上,吓得胡漢民撒腿就跑。
兇手是不是胡漢民?其實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被趕出了權利的中心。
蔣介石品嘗到了權利的滋味,在這場刺廖案當中,逐漸掌控了廣州的軍權,進而羽翼豐滿。
值得玩味的是,張靜江堪稱民國呂不韋,俨然是功高震主;還有那大财閥虞洽卿,原本也是蔣介石的提款機。
當蔣介石的權利地位穩固之後,尤其是和宋美齡成親之後,南方商人開始狂歡,認為:追求了這麼多年,能夠自由自在做生意的時刻到了,身為蔣介石的恩人,以後肯定财源廣進。
但是蔣介石會考慮到,你們能扶持我一個蔣介石?會不會出現第二個蔣介石?是以他很果斷的,對這些商人動手了。
張靜江也因與蔣介石在“剿共”和建設上的意見不合,1929年3月在國民黨三大上被排擠出中央執行委員會,漸漸離開了中央政治的核心。
宋子文經濟學畢業,孔祥熙山西晉商的票号後代,倆人仗着蔣介石的權利,前去整治南方财閥……
民國的曆史舞台當中,上演着一幕幕血腥殘忍的政治鬥争,從黑暗當中的你争我奪,演變成明面上的軍閥混戰。
而蔣介石在這亂世當中,始終無法團結國民黨,雖然形式上統一中國,但卻始終想着清除異己維持權利,進而造成各派分裂。
蔣介石的權力之路,自然是從黃埔軍校開始的,如果當年程潛當校長,曆史又會是什麼模樣呢?曆史沒有如果,隻有巨大的遺憾。
1950年9月3日張靜江病逝于紐約。蔣介石得知後,在台灣設靈堂公祭,并寫下“痛失導師”的挽詞,臂佩黑紗親自主祭。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