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發改委副主任林津介紹相關情況。東南網記者 林先昌 攝
東南網10月29日訊(本網記者 林先昌)今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福建省“十四五”專項規劃系列新聞釋出會(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專場),會上福州市發改委副主任林津介紹“中國東南(福建)科學城”助力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計劃和舉措。
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3820”戰略工程思想精髓,在更高起點上推進全方位高品質發展超越,建設創新型省會城市,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東南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和中國東南智造中心,引領福州大都市圈發展,根據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福州市委、市政府謀劃建設中國東南(福建)科學城。
林津介紹,中國東南(福建)科學城總規劃面積104平方公裡,區域涵蓋大學城、高新區、上街鎮,空間布局為“一廊、三核、五區”,主要是在大學城、高新區海西園、旗山湖、高岐湖等地布局一批高水準科學裝置、孵化器、加速器、中試基地,建設若幹高水準科研院所,提升院校、企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能力,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培育若幹高端科技産業叢集。
中國東南(福建)科學城按照“1年打基礎、3年科創要素集聚初顯、5年發展核心初步成型”的工作要求:
在引進高水準科學裝置上,争取加入國家大科學裝置網絡節點,謀劃籌建光電、新材料、生物醫藥、資訊智能等重點領域高水準科學裝置,布局建設一批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科學中心,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叢集。
在建設高水準科研院所上,引進中科院、國内知名大學共建高水準科研院所;引導社會資本與中國科學院大學福建學院打造一所“高精尖”新型研究型高校;推動福州大學、閩江學院等8所高校“雙一流”建設;推進光電資訊、柔性電子、平闆顯示等高水準實驗室建設。
在集聚高層次創新人才上,柔性引進院士、行業領軍人才及團隊,吸收台灣優秀人才,留住高校畢業生。允許科研人員兼職創新、離崗創業,實行年薪制、協定工資制;拓寬青年人才計劃、博士後計劃資助面,探索向科學城下放職稱評審權限。
在建立高效率轉化體系上,完善科技成果資本化産業化制度,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試點;成立中國東南(福建)科學城技術轉移中心、科技委托研發平台、成果孵化中心、中試轉化基地,成果轉化基金,支援“高新貸”“科技貸”服務科學研究和企業創新。
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叢集上,編制光電、氫能源、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型功能材料、資訊技術服務、節能技術與裝備、海洋工程裝備等8個戰略性新興産業叢集建設方案,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力争2025年科學城内高新技術企業達1000家。一是打造光電産業叢集,成立光電行業協會,加強閩台光電行業交流協作,打造中國光電版圖重要一極;二是打造資訊産業叢集,依托我市資訊産業傳統優勢,重點發展工業軟體、大資料、5g與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能;三是打造生物醫藥産業叢集,依托中科院海西院、福州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部分生物醫藥企業,重點發展康養醫藥、醫療器械、基因檢測、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等技術領域。
在發揮科學城科創引領上,學習國内先進地區科技創新、“矽巷”經濟、産城融合發展經驗,謀劃建設福州科創走廊。按照“以産興城、以城聚産、産城融合”的目标,發揮老城區原有産業基礎,挖掘城區閑置空間、低效用地,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機構資源,打造産業特色明顯、創新創業服務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的科創走廊片區,建設國内一流的科技創新聚集地,實作科學城與老城區的關聯發展。
記者還了解到,福州市還推出相應的政策措施,一是全市統籌,明确各片區功能定位、主導産業,對符合發展定位的科研和産業項目優先落戶相應功能區;二是謀劃成立中國東南(福建)科學城管委會,成立“科創走廊”工作議事協調機構;三是對科技型企業和研發中心實行差異化地價,降低土地使用成本;四是對科技型企業和研發中心土地出讓采用先租賃後出讓、彈性年期出讓、作價出資(入股);五是對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孵化機構、高新企業給予稅收減免、經費支援;六是出台《鼓勵高校畢業生來榕留榕就業創業七條措施》,對符合要求的畢業生在榕就業創業給予一次性生活補貼,提供外地生源高校畢業生住房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