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波斯語課》:二戰中猶太人為了活命,用2840個名字自造一門語言

《波斯語課》:二戰中猶太人為了活命,用2840個名字自造一門語言

文|lady格蕾絲

二戰時期,一個猶太人為了活命,以2840個同胞的名字自造波斯語并教授給德國軍官,他靠着這一招在集中營裡生存了700天,直到二戰結束。

如果你看過電影《波斯語課》,就能知道我描述的是該片的情節。這部電影年初在國内上映時,好評不斷但也存在争議,不少人質疑故事略顯離奇。

不能否認,影片存在藝術加工的成分,但卻是根據二戰時期的真人真事改編的。編劇伊爾佳·佐芬在接受采訪時談到,自己15歲時曾在報紙上讀到過相關報道,從此這個故事便記在了心中。

直到多年後着手創作劇本時,佐芬才發現類似的故事被寫成了短篇小說并已出版,他與導演瓦迪姆·佩爾曼便在小說的基礎上創作了《波斯語課》的劇本。

《波斯語課》:二戰中猶太人為了活命,用2840個名字自造一門語言

關鍵詞:波斯語

1942年,一行猶太人被押送到野外執行槍決,其中一個矮個子猶太人在槍響之前假裝倒下,不料卻被火眼金睛的德國士兵發現。

猶太人辯解自己是波斯人,他手上那本波斯語書,此刻成了身份的最佳證明。

在押送途中,高個子猶太人用這本書和矮個子猶太人交換三明治,矮個子猶太人起初還有些不情願,誰能料到不過片刻之後,高個子猶太人便做了槍下亡魂,而這本波斯語書卻陰差陽錯成了矮個子猶太人的救命稻草,想想真是諷刺!

那本波斯語書是貨真價實的古董,是高個子猶太人的房東倉皇出逃時遺落的,書上寫着房東兒子的名字“雷紮”,矮個子猶太人便以這個名字自稱。

正巧德國軍官科赫上尉想學習古老而又神秘的波斯語,雷紮被帶回了集中營,他和高個子猶太人現學的零星單詞正好在測試時派上了用場,雷紮被留在集中營的廚房裡幹活,業餘時間教科赫學習波斯語。

《波斯語課》:二戰中猶太人為了活命,用2840個名字自造一門語言

關鍵詞:名字

一句謊言的背後,需要用無數的謊言來支撐。

雷紮教給科赫上尉的波斯語單詞都是順嘴胡說的,而為了不露餡,他不得不在幹活、走路、甚至是睡覺時,拼命記住這些自創的語言。

時間長了,雷紮引起士兵麥克斯以及科赫上尉的懷疑,但在負責抄寫集中營裡猶太人的名字時,雷紮獲得了靈感,他從此便以猶太人的名字來命名波斯語單詞。

令人喟歎的是,猶太人在嚴寒中鏟除積雪,稍有差錯便遭到謾罵和毆打,而與此同時,科赫在溫暖的室内吟誦着他用波斯語所做的詩歌,那首詩正是由被奴役的猶太人的名字組成的,這又是諷刺的一幕!

《波斯語課》:二戰中猶太人為了活命,用2840個名字自造一門語言

那本寫滿猶太人名字的登記簿,本來是由科赫的女下屬負責抄寫的,但因她字迹潦草,還時常把墨水弄到名冊上面,科赫便把這項工作交給了寫得一手好字的雷紮。

在科赫眼中,猶太人命如草芥,他根本不關心登記簿上寫了些什麼,他隻在意字迹是否漂亮工整,好向自己的上司交差,而哪怕科赫認真翻閱一下名冊,說不定就能發現雷紮的秘密。

然而這本寫滿猶太人名字的登記簿對于雷紮來說,卻有全然不同的意義,它不但是雷紮靈感的源泉,更是保命的護身符。

名字最基本的含義,是一個人在世界上存在過的證據,換言之是生命的符号,然而在戰争背景下,名字顯然又多了幾許沉重的意味。

《波斯語課》:二戰中猶太人為了活命,用2840個名字自造一門語言

關鍵詞:戰争

影片對雷紮的身世背景着墨不多,甚至連他的真實姓名都沒有提及,但從雷紮那漂亮的書法、随機應變的能力以及淪為階下囚仍能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不難猜測出雷紮在二戰爆發前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極有可能是出身中産階級家庭或者是上流社會。

戰争改變了雷紮的人生軌迹,科赫亦然,他12歲開始學廚,22歲成為主廚,是個出身底層的窮苦人,軍官的身份令科赫赢得了别人的敬畏,但他過得并不快樂。

科赫曾對雷紮說:“我不是劊子手,隻是個廚子,也隻想做個廚子。”這可以了解為科赫的自我開脫,但也可以視為他的真心話。

《波斯語課》:二戰中猶太人為了活命,用2840個名字自造一門語言

相比其他德國人,科赫對待猶太人比較溫和,但同時他也是個冷漠的人,除了雷紮之外,不關心任何猶太人的生死。

科赫總是面無表情,隻有當學習波斯語時,他的臉上才會露出笑容,眼睛裡閃爍着星光。科赫的夢想是戰後去德黑蘭投奔弟弟,在那裡開一家餐廳,而這正是他學習波斯語的原因。

由猶太人的名字構成的波斯語,對于雷紮而言是生存的砝碼,對于科赫而言是生活的信念,波斯語架起了二人之間的橋梁,也成為他們逃避戰争的烏托邦。

《波斯語課》:二戰中猶太人為了活命,用2840個名字自造一門語言

寫在最後

身邊的同胞每天都在死去,但為了活命,雷紮必須銘記每一個人的名字,這對他本身就是一種折磨。

二戰結束時,雷紮被盟軍所救,盡管所有與集中營有關的檔案都被德國人銷毀,但那2840個猶太人的名字,雷紮可以倒背如流,在背誦的時候,他忍不住淚流滿面。

與此同時,喬裝出逃的科赫因波斯語不過關暴露了身份,他先是表現出驚慌,接着不知所措,最後被抓捕時歇斯底裡地大叫。

其實集中營裡的所有人都明白,雷紮根本不懂波斯語,隻有科赫願意相信他,我認為科赫未必沒有看出雷紮的破綻,隻是那種渴望重拾和平生活的美好心願令他盲目地選擇了自欺欺人。

《波斯語課》:二戰中猶太人為了活命,用2840個名字自造一門語言

雷紮和科赫被迫卷入了戰争,他們因為戰争改變了原有的人生軌迹,也為戰争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波斯語課》從這兩個小人物的故事入手,以“以小見大”的方式揭露了戰争的殘酷無情。

有人問導演佩爾曼,為什麼要在當下拍一部二戰電影?他回答:“戰争離我們并不遙遠,這些故事任何時候都該被講述,尤其是現在。”

一部優秀的戰争電影,起碼應該做到兩點:一是宣傳反戰,二是令人反思。

在我看來,《波斯語課》無疑是成功的,看完了這部電影,我不由自主又想起了富蘭克林說過的那句話:“從來就不存在好的戰争,也不存在壞的和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