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波斯語課》一種求生的欲望和一種情感的力量

because you don't know their names, they become nobody, but they are no worse than you.因為你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他們才成了無名之輩,但是他們并不比你差。

《波斯語課》一種求生的欲望和一種情感的力量

也許我們都聽過,一個人在生命受到威脅時常常會做很多平常做不到的事,例如,在危險來臨時爆發出巨大的力量和令人驚異的體力活動等,但是,這些都是人類的壓力反應。影片《波斯語課》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東西,因為故事的主角在他們生命受到威脅時所作出的反應,是一種創造。

影片以一場屠殺猶太人為開端,主人公用半塊三明治換來的波斯語書救了他一條命,他用一本波斯語書冒充波斯人逃脫了劫難,但是他也是以被集中營中的納粹黨衛軍後勤軍官選中,負責教對方波斯語。在他對自己一竅不通的語言面前,主人公隻能憑空創造一種“波斯語”,于是他開始用在集中營裡的猶太人的名字作為一個詞根,創造了數以千計的所謂波斯語單詞。最後,當納粹德國徹底失敗時,這位納粹軍官記得的不是波斯語中有2840個猶太人,而是有2840個猶太人。近年來,反映二戰期間猶太人痛苦的影片不計其數,佳作不斷湧現,按理來說,已經沒有什麼能給人們帶來新的靈感,但是這部波斯語課依然讓我感到驚奇。

首先,雖然影片一開始就打上了“取材于真故事”的标題,但是故事本身卻太傳奇了,這一點還是讓人難以置信。但另一方面,影片聚焦的是一些“非主流”群體,非常值得玩味。記得我們的名字如果要為影片找到關鍵字,那毫無疑問就是“名字”。對于我們來說,名字就是一個人存在的象征,在每個名字後面,都是一個充滿着喜悅和悲傷的活着的生命,即使有一天,這個人已經消失了,隻要記得他的名字,曾經存在于世上的證據也不會消失。

觀看了《波斯語課程》這部影片之後,我突然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那就是從頭到尾都沒有透露過他的真實姓名。影片中使用的名字僅僅是一個被冒用的波斯人的名字,而他本人的真實姓名卻一直不被提及,這可被稱為“無名之輩”。而且這部電影裡,所謂的“無名之輩”也不是主角本人,而是幾千個猶太人,他們和他一樣,都被關在集中營裡,它們吃不飽穿不暖,每天沉默寡言地幹着繁重的體力勞動,卻又在納粹的槍口下悄悄地消失了。

它們的名字是什麼它們來自何方,以及埋葬在何處?沒人知道。電影裡有個鏡頭令我印象深刻,在集中營剛走完一圈,躲在外面的主角又回來了,在空曠處拿起一隻布娃娃,當然,這是一個猶太孩子在被消滅後丢下來的,還有布條縫在玩偶上,還有一個有aviva的名字。主人公把布條撕掉,等他回到以前住滿了人,現在已經很空的集中營裡,他把布條賦予了“波斯語”的含義:生活。随後,一幕幕畫面浮現在眼前,是一輛輛滿載猶太人屍體的闆車,駛向焚屍爐,把這些死人的名字一掃而光。所有這些都是這部電影中最令人震撼和震撼的關鍵:一位幸存下來的“無名一代”記住了2840位曾經活過的“無名一代”,隻要他們再念一遍,他們就不會消失。那些名字還記得,還有一個人。

《波斯語課》一種求生的欲望和一種情感的力量

在這部影片中,沒有一片雪花是清白的,也沒有一片雪花是清白的,這句話用在影片中,可以說是再合适不過了。過去說的那些在戰争中犯下恐怖主義罪的人,總是會說起發動戰争并策劃陰謀的頭目;在以前的有關影片中,當上反派的也常常是那些死氣沉沉、死氣沉沉的納粹軍官。但是我們往往在這個時候忽視了那些看似平庸、實屬罪過的人,比如集中營裡的守衛、運送猶太人的司機、負責按毒氣室開關的士兵等等,它們看起來隻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隻不過是一部巨型機器的螺絲釘而已,還不算犯罪。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它們每個人,都是罪孽的同謀。

我們再一次回顧這部影片,最大的反派,是一名叫koh的納粹黨衛隊隊長。這位科赫并不是一位掌握一切生命殺戮權力的集中營最高指揮官,而是一位主管集中營後勤的軍官,說得通俗一點,他就是個管食堂的軍官。而且正是在這個人物身上,才真正展現了“無雪無雪”這句話的真意。我能看出,科赫這個人和我們以前印象中的納粹軍官有很大不同:他隻是一個負責後勤工作,從不射殺任何人;他渴望自由和和平的生活;他熱愛詩歌,熱愛自己的家庭,渴望戰争快點結束,與自己逃亡伊朗的弟弟開一家飯館。雖然他看起來與納粹黨衛隊軍官迥然不同,但本質上,他與其他黨衛隊軍官毫無差別,對其他人的生命也毫不在意。在他眼中,除了那些“高貴”的雅利安人種,其他種族都是豬狗,别人怎麼屠殺這些“豬狗”他一點也不在乎,他很擔心如何為這些人提供優質食品,進而使他們能更有力地進行屠殺。而且這部片子對于他來說,也不過是一條可以去看守家産的狗罷了。koch在學習所謂的波斯語的時候,不停地贊美它是多麼美麗的語言,甚至用他所學過的美妙語言來寫一首甯靜的詩,但是他不知道的是,這些被他稱之為美麗的詞,其實是那些他鄙視、漠視的生命的名字,那些從他的窗外消失了而他卻無動于衷。但他一直被他記住并記住。真是太諷刺了。

《波斯語課》一種求生的欲望和一種情感的力量

在電影結尾,這2840個名字被重複出現,但結果卻是完全不同的。首當其沖的是伊朗海關。柯赫自以為是地說着自己學會的“波斯語”,其實是背誦着那些因他的幫助而消失在世上的生命的名字,這就像他們對他們的冤屈一樣,這些名字,連同他們所代表的冤屈的靈魂,都打破了科赫對逃避審判的夢想。再一次露面,是在盟軍的營地。被解救的主角被問到是否可以回想起在集中營中與他一同關押的人的名字,主角開始一個個地念着名字,而這些名字已深深印在他的腦海中。曾是他保命王牌的名字,随著這幾個名字,四周寂靜下來,他們注視着主人公一個個背誦這些名字,正如看到這些名字所代表的生命,一個個人再次站在這片土地上,向世人訴說他們的不滿。把一種語言以同胞的名字來教給入侵者,可以說這是一種最軟弱的抵抗,甚至看不到任何效果。但是,事實上,這是最兇險的抵抗,因為它會使那些罪孽終生糾纏在這些罪人身上,成了他們一生的夢魇,也成了他們一生中的罪孽和罪孽。希望我們都不會變成那片雪花。

#電影##波斯語課##電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