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波斯語課》:2840個名字背後的故事

作者:麥青

有一種影片在做乘法,舉不勝舉的燒腦情節,連環套式的結構鋪陳,讓人仿佛步入一個叙事的迷宮,比如諾蘭的《盜夢空間》;有一種影片在做加法,接踵而至的喜劇段子,目不暇接的奇幻空間,比如徐峥的《泰囧》;還有一種影片在做減法,沒有波瀾壯闊的宏大場面,也沒有百折千回的複雜情節,它冷靜、克制、深藏不露卻又如一縷細流,于無聲處震顫你的心靈,比如近期上映的《波斯語課》。

A

從未遺忘的曆史傷痛

二戰期間,一個德國商人為了拯救衆多猶太人的性命,不惜傾家蕩産,餘生窮困潦倒。深受感動的導演為此拍下了《辛德勒名單》。影片結尾,伴随列印機的聲音,是一份長達1100多人的黑白名單。這份名單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并由此繁衍出猶太人的龐大族群,後世稱之為“辛氏猶太人”。

無獨有偶。在艱難求生的二戰集中營裡,一名普通的猶太人吉爾斯用語言課的獨特方式,銘記住了通往死亡之路的2840個冤魂。他通過自己的回憶,完成了對同胞的悼念和對納粹罪惡的控訴。2840個名字,這一長串名單,感動了具有猶太血統的導演瓦迪姆·佩爾曼。他在影片《波斯語課》中表達了對猶太人的敬意和對二戰曆史的反思。

關于戰争,《波斯語課》的整個基調是壓抑的。除了片頭那一抹彩色外,全片幾乎都是黑白灰等色調構成的慘淡景象。濃重的霧霭、尖銳的鐵絲網、簡陋擁擠的監牢,伴随着德軍的叫罵聲、毒打聲,猶太人被奴役、被虐待、被折磨的慘劇一幕幕在上演。一面是德國軍官和士兵的談笑風生,一面是吉爾斯面對德國納粹軍官科赫的生死較量;一面是廚房裡烹饪美食時的甯靜,一面是采石場上沉重而痛苦的呻吟;一面是野餐會上德國軍官觥籌交錯的景象,一面是科赫對吉爾斯野蠻的毒打……片中,德國人與猶太人構成了兩個世界:高大與弱小、尊貴與卑微、希望與絕望、生與死等,這些互相沖突的概念在畫面中互相編織,形成了人性最富有沖擊力的碰撞,展現了二戰這一人類曆史上最荒誕的至暗時刻。

《波斯語課》的故事改編自真實的曆史事件,猶太人吉爾斯和科赫軍官都有原型。影片中沒有驚世駭俗的曆史大事件,也沒有花哨娴熟的鏡頭技巧,更多的不過是吃飯、勞動、聊天、聚餐這些再日常不過的鏡頭。但是鏡頭裡無處可藏的焦慮、痛苦和絕望的氣息深深觸動了觀衆。二戰結束至今已将近80年,但是曆史的慘痛教訓從未被遺忘。《波斯語課》用一種冷靜的鏡頭語言訴說着戰争對于人性的扭曲和對于生命毀滅性的打擊。

B

為無名之輩立傳

《波斯語課》的男主角吉爾斯是個猶太人,雖然身材瘦小,但在極端殘酷的環境中卻能急中生智,讓人為他非同凡響的智商和情商拍手叫好。但是,影片從始至終,他的真實姓名隻出現了一次。如果不仔細聆聽,觀衆會誤以為他就叫雷紮。為了活下去,吉爾斯謊稱自己是波斯人,名叫“雷紮”。科赫想學習波斯語。為了保命,吉爾斯獨創了一門不存在的語言,在集中營裡每天教科赫“波斯語”。

在科赫的強壓下,吉爾斯最初隻是為了個人的求生。但是,當集中營中一名波斯人被殺死後,吉爾斯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難友為了幫他脫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猶太同胞們一次次被毒打、被折磨,他們生不如死的畫面每天都在他幫廚的窗戶前上演。終于,吉爾斯不再以個人的安危為念,決定用自己的死去換取另外一個人的生命。當科赫将吉爾斯從死亡之列中拉出來時,吉爾斯喊出了“你和他們一樣都是劊子手”的反抗之聲。

影片在這裡沒有過多渲染吉爾斯的心理動機。吉爾斯的正面形象,并沒有一般戰争片的英雄人物高大上的人物塑造和鏡頭政策,但他卻背出了2840個名字,他是納粹罪惡的見證者和控訴者。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人,在納粹集中營中釋放出了難能可貴的人性光輝,成為照亮那個黑暗世界的一道曙光。

2840個名字對應着2840個鮮活生命。在納粹集中營中,他們被蹂躏、被侮辱、被傷害。吉爾斯的内心深處是柔軟和善良的。每一次為他們打湯時,他用自己哀傷的目光銘記住了這些平凡的生命。耐心、了解、愛……吉爾斯根據納粹集中營裡的猶太人名冊,将上面的每個名字都轉換成為自己獨創的“波斯語”詞根。這些虛構出來的詞根,最後印刻在科赫和吉爾斯的生活中。對于科赫來說,這些虛構的詞根成為揭穿他虛僞面孔和假身份的一把利劍,最後讓他無處可逃;對于吉爾斯來說,他将這些名字銘刻在内心深處。雖然他無法力挽狂瀾,讓這些無辜之人起死回生,但他卻用自己的大腦和記憶,為那些無名之輩立傳。

C

平庸之惡的反思

每一部反思二戰的影片裡,幾乎都有一個瘋狂的德國軍官,殺人不眨眼,噬血成性。《波斯語課》中的科赫卻很不一樣。他并不是惡貫滿盈的殺人魔,相反我們更多時候看到的卻是一個求知若渴、彬彬有禮的後廚主管形象。科赫從小家境貧寒,對食物有着很強烈的匮乏感。他長大後成了廚子。後來,科赫加入了德國納粹組織,成為後勤部門的軍官。即使在二戰最黑暗的歲月裡,他依然念念不忘去德黑蘭開餐廳的夢想,這也是他在集中營裡苦學波斯語的根本原因。不過,科赫身上還有暴戾成性的另一面。當他不怒自威、身旁的衛兵都對他噤若寒蟬時,當他感覺自己被欺騙、肆無忌憚地毒打吉爾斯時,這時的科赫與戰争惡魔别無二緻。

“我又沒有殺人,我不過是個廚子”這句台詞,充分展示了科赫對自身罪惡的寬恕。當一個人失去了獨立思索和判斷是非的能力時,就難免被大多數人裹挾着,陷入盲從和平庸之惡的洪流裡。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科赫等罪惡的幫兇者,并沒有意識到自身所犯下的過錯,甚至以堂而皇之的理由來掩蓋和粉飾的時候,也是最讓人憂心忡忡的。

善與惡的較量,時間最終給出了答案。人們最終迎來了春天,眼前郁郁蔥蔥、綠意盎然,耳邊有自由的風吹過……(麥青)

來源: 海南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