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鴻逵在檢閱士兵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亘古以來天下大勢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需要。自夏伊始,至清而終,伴随每個大一統王朝結尾的均是一場又一場的戰争,是一次次軍閥混戰的局面。
在清朝末年,雖然上有民國政府的上司,但是各類軍閥混戰的局面仍是屢見不鮮。
直皖戰争、直奉戰争、第二次直奉戰争、北伐戰争等一系列戰争的爆發無一不在展示着當時的混亂。而在這種混亂的大背景下,可以說有人在失敗,也有人在獲勝,甚至還有人在"偷懶",那麼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這位"偷懶"的大軍閥,西北"四馬"之一的馬鴻逵。
馬鴻逵,字少雲,1892年出生于甯夏河州(今臨夏)。年少時的馬鴻逵受到當時學習新思想浪潮的影響,便在很早之前就加入了同盟會。并且由于馬鴻逵家中世代習武,是以從小便追随父親習武的馬鴻逵練就了一身的好本領。
練武的馬鴻逵
在馬鴻逵的少年生活中,長期跟随父親軍旅生涯的他也受到了很好的鍛煉,并且成功考入蘭州陸軍學校。
在後期辛亥革命成功,全國各地均在實行解放之舉時,馬鴻逵之父馬福祥亦十分明智地選擇了擁護共和國體。這也為馬鴻逵的軍旅生涯發展奠定了基礎。
1912年馬鴻逵成為了甯夏新軍都統,在1914年的馬鴻逵更是憑借自身武藝成功成為袁世凱、黎元洪的侍從武官。而也是因為這些功績的影響,1919年馬鴻逵升任旅長。
1926年,随着北伐戰争的開始,馮玉祥也在五原誓師宣布加入北伐。同期馬鴻逵被任命為國民聯軍第四路軍總司令,後期更是因為軍功升遷軍長。
在1930年中原戰争爆發之前,認清局勢的馬鴻逵毅然的脫離了當時的西北軍閥加入到國民中央軍中去。
中原大戰爆發
馬鴻逵也是因為這一選擇的為其在甯夏地區的統治打下了牢固的根基。在1933年初,馬鴻逵正式就任國民政府甯夏省主席,開始執掌一省之政權。
直至1949年10月,民國政府逃往台灣,馬鴻逵才戀戀不舍地放棄在甯夏的一切撤往台灣。
同時甯夏也終于有了"重見天日"之時。
"房子是招牌,田是累,養下兒子是催命鬼"這是當時甯夏老百姓中廣為流傳的一句話。
至于為什麼要這樣說,一切還得從馬鴻逵上任甯夏說起。
1929年11月,當時在河南信陽的馬鴻逵接到指令,北上赴任。在去往甯夏之前,馬鴻逵選擇将部隊留在了河南來表示自己忠心。
但在到達甯夏之後,馬鴻逵便開始了自己的獨裁之路。
馬鴻逵在甯夏
1930年前後的國民政府正在積極籌備與各路軍閥的迎戰工作,同樣南京也在處理各類事務上忙的焦頭爛額。是以對甯夏的發展并不了解,而這也是後話了。
當時的馬鴻逵瞄準了機會,在主政甯夏後第一時間就頒布《清丈地畝條例》(下稱條例)與《甯夏省各縣保甲人員服務規程》(下稱規程),開始在全省範圍内實施治理方針。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道理群衆還是知道的,故甯夏群衆并沒想太多,并且積極地将政策響應下去。
馬鴻逵
而這也為馬鴻逵的統治提供了條件。
條例的推出幫助馬鴻逵知道甯夏的實際稅畝;規程的建立又幫助其知道了甯夏人口的多少。
至此,馬鴻逵真實的面目露了出來。
"萬物皆上稅,唯有屁無捐"在馬鴻逵的統治下的甯夏,老百姓做什麼都要繳稅,而這種無異于殺雞取卵式的剝削也仍甯夏老百姓苦不堪言。
也許有人想着可以憑借資訊不對稱逃稅,但是奈何在之前已經上報過自家土地與人口,逃稅之說并無可能。
倘若當時的馬鴻逵選擇将這些稅款用于甯夏開發與建設,那麼甯夏老百姓的怨言還會少一些。但是拿到這些稅款的馬鴻逵僅僅除了将小部分進行軍隊建設之外,大部分都選擇中飽私囊,引起了甯夏群衆的強烈不滿。
任職甯夏期間的馬鴻逵
按理說在那個混亂的年代,倘若統治者并不一心為民,那麼遲早有一天他會被推翻的。但為什麼在馬鴻逵執政期間的甯夏卻鮮有此事呢?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馬鴻逵一系列政策的影響。
在當時僅有70萬人的甯夏,馬家軍的人數就達到了七萬,這是一個恐怖的數字。同樣随着馬鴻逵就任主席後頒布的《懲A錢振綱紀之訓令》,很大一部分反對他的官員被《訓令》當成了"貪官"并處死,原有的職務也被馬鴻逵的人所取代。
就這樣,一手遮天的馬鴻逵統治了甯夏17年。
直至1949年随着解放軍的勢如破竹之勢,馬鴻逵才開始動了逃跑的想法。
逃跑前的馬鴻逵
1949年8月蘭州解放後,馬鴻逵一邊以閻錫山雖失敗但仍當上行政院長為例來指令部下死守,另一邊又圖謀逃跑前往台灣。
最終在1949年9月底,其便帶着3個老婆及家人外加近8噸黃金前往台灣。
在抵達台灣後的馬鴻逵本以為可以就此安然享受晚年,但是在其剛抵達還沒找到落腳之地時便收到了一紙控訴。
時任台灣"國防部"次長郭寄峤及馬步芳父子指控馬鴻逵在作戰時僅是貪圖享樂并未安心備戰,并且要他對西北敗局負責。
不久,台灣當局也對馬鴻逵下達了"撤職查辦"的處分。
馬鴻逵與夫人劉慕俠
心灰意冷的馬鴻逵便将四姨太劉慕俠送到香港"治病",不久又謊稱病危,并以此為理由離台赴港。在抵達香港之後馬鴻逵又以美國醫術更為先進為由選擇"赴美就醫",最終定居美國洛杉矶。
1970年1月,馬鴻逵在洛杉矶病危,在囑托完"臨危猶囑其夫人劉慕俠女士,務歸葬骸骨于故國。"之後,一代"奸雄"就此落下帷幕。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同為"西北四馬"之一的馬步芳。
與馬鴻逵的遭遇相同,年少的馬步芳也是受到自己父親馬麟的影響投身軍中,并且憑借自身過硬的實力逐漸獲得了青海的統治權。
馬鴻逵在統治甯夏時以搜刮民脂民膏,處事手段圓滑老道為最,而馬步芳卻是以自己的兇狠與荒淫出名。
馬麟(左)與馬步芳(右)
在随着父親馬麟學習軍中事務的過程中,有一天軍營裡來了一輛新型的機車。
當時營中衆多軍官皆怕出事故而不敢輕易嘗試,聽聞此事的馬步芳看到車便直接跨上摩托,腳踩油門一躍而出,順着營外轉了一圈又傳回,速度之快連馬都追不上。馬步芳的狠勁可見一斑。
說起馬步芳的荒淫,這裡面還有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
在馬步芳晚期的生活中,信奉伊斯蘭教的馬步芳在抵達沙特的第一時間便選擇去朝觐。但是到了朝觐的場所之後,當時的主持人看到馬步芳的衆多姨太太大為吃驚。
他認為一個男人有這麼多妻妾肯定是搶了别人的老婆,他便指着馬步芳的鼻子大罵道:"你帶着别人的太太來進行朝觐,就是對天房的亵渎!我要打你的耳光,還要報告首領,将你驅逐出境!"
吓得馬步芳趕快把太太們就近送人,别人說養不起,他又貼上一點錢。等到朝觐結束後,又硬讨了回來。
而就是這樣一位"人物"在晚年生活中卻成為了台灣駐阿拉伯大使,并在1975年離開了人世。
馬步芳(左)與馬步青(右)
據悉在其彌留之際,其認為這一輩子最難過之事便是天地之間無處立心。帶着沉重的鄉愁,馬步芳最終還是病逝在了阿拉伯。
回顧"甯馬"馬鴻逵與"青馬"馬步芳的一生。雖然他們都做了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的事,但是兩位在彌留之際仍心向祖國,期待自己遺體可以安葬在祖國内。
他們的事迹,是不可以被原諒的;但是他們的思鄉之情,是值得被我們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