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朱光潛的兩句話

作者:麥浪莺語
讀朱光潛的兩句話

朱光潛先生

國慶在家閑坐着,拿起書看了兩句:人的實踐活動都受環境需求的限制;人的審美活動都是無所事事,在環境不需要的時候願意去做活動。在做某事的活動中,人是環境需要的奴隸;在無為的活動中,人是自己思想的主人。(朱光潛《美的無用之用》,見《談美》)

讀完朱先生的那句話,我突然覺得安心了,就像一個幹了三天滿是陣雨的湖。

很久沒看過這樣的句子了。

朱老師是我佩服的資深學者。大學的時候看了他的《西方美學史》和《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我現在對《西方美學史》沒有太多印象,除了裡面有一部巨著,但他那本薄薄的《緻青年的十二封信》30年後的今天依然讓我記憶猶新。其語言友好、自然、流暢、易懂;它的内容,如微風、明月和流水,讓人感到清新、陶醉和凝視星空。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朱先生的《緻青年十二書》是一部堪稱經典的美文集。

在人生的幾十年裡,人們有多少天不做某事?我們不能為了沒有得到的榮譽和名聲而睡覺。我們需要竭盡全力獲得真正的活力。我們擔心子孫後代的未來。我們甚至擔心我們的老年和死亡。

同時,我們也學會了鄙視那些沒有現實回報的不積極的活動,認為它們隻是浪費時間和金錢。不僅如此,我們還阻止孩子參加隻能培養審美意識卻難以獲得現實回報的不積極活動,規定每個周末必須參加校外教育訓練和學習時間。

是以,我們太多人甚至在成年之前就放棄了閱讀、音樂和運動,隻為某一個位置而奮鬥。

當然,努力有所作為是沒有錯的,否則,可能就沒有組織運作的效率,就沒有當今世界的經濟繁榮。退一步說,參加有所作為的活動,遠比活得像個傻子要好。

然而,我們必須注意一切的平衡。兩端過多會偏離正常。對于有所為而無所為,正确的處理方式不僅應該是參加有實際意義的有為活動,更應該是參加無所為追求美的活動。隻有這樣,生活才能豐富多彩,展現美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