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夢
對夢的成因與目的,學術界普遍的看法是:夢是腦在作資訊處理與鞏固長期記憶時所釋出的一些神經脈沖(就像打掃時揚起的灰塵或正被進行中的資訊流),被意識腦解讀成光怪陸離的視、聽覺所造成的。
首先是hobson與mccarley在1977年提出“活化-合成”理論:腦幹中的橋腦即使在睡眠中也會不斷發出訊号(pgo波),這些訊号刺激、活化了腦的意識部份,使它合成一段有意義的夢。
但後來solms發現腦幹受傷的病人仍舊有夢,而頂葉(負責軀體感覺與感覺整合的顱頂皮質)受傷的病人則沒有夢,或許腦幹隻與快速眼動睡眠(rem夢)有關,頂葉與rem夢和非動眼睡眠(nrem夢)都有關。
jiezhang在2004年提出“連續活化”理論:睡眠的功用之一是把臨時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快速眼動睡眠階段處理無意識的“程式性記憶”,而非動眼睡眠階段處理有意識的“陳述性記憶”。
在快速眼動睡眠階段,腦的無意識部份正在處理程式性記憶,而有意識部份的活動則因感覺被切斷而降至最低,此時自記憶庫流出的資訊脈沖會活化有意識部份而使它借由聯想編織出一段夢。
而當另一脈沖到達時,則又編出另一段夢,夢境乃突然改變。

另外還有認為夢的成因或功能是:
(1)經由任意突變、以“達爾文過程”來産生新觀念、新政策;
(2)清除腦中的垃圾,夢是對垃圾的最後一瞥;
(3)長期記憶的持續激發,睡眠時夢的詭異來自長期記憶的儲存格式,但清醒時的腦則能給它作正确的诠釋;
(4)把遙遠但相關的記憶連結起來并強化成一故事體;
(5)把外來刺激轉化成夢境以防止被驚醒;
(6)自我滿足、降低心理壓力;
(7)借由眼球運動提供氧氣給角膜等等許多看法。
但台灣有人提出一個夢的“心身作用說”:做夢時,幻想與自我分離,人不會察覺是自己在幻想。
“幻想”自感覺記憶取出資料拼湊後再送回感覺區而成幻覺,目的是在以模拟的感覺訊号取代真實訊号,驅動自律神經進行心身作用。
痛覺、壓覺會驅動自律神經中的“修補神經”,修補神經在腦與脊椎中排列成許多會連鎖反應的經絡,而做夢的功用之一就是在生長激素升高時,模拟極密集的運動壓揉訊号,驅動經絡修補身體。
相關實驗
195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柯立特曼教授和他的研究所學生阿賽斯基正在用腦電波測量的方法研究睡眠。阿賽斯基負責觀察被試——是一些嬰兒——睡眠時的腦電圖。
阿賽斯基在觀察腦電圖的同時,偶然間發現,每當腦電波出現快波時,嬰兒的眼球就會快速運動,仿佛閉着的眼睛在看什麼東西。
柯立特曼教授和阿賽斯基猜想這或許和夢有關。他們把一些成人被試帶到實驗室裡,在他們頭上接到電極,然後讓他們睡覺。當腦電圖出現快波時,他們的眼球也開始了快速運動。
柯立特曼和阿賽斯基急忙喚醒他們,問他們是否在做夢,他們回答說:是的。而當沒有快速眼動的時候,被叫醒的被試大多數都說自己不是在做夢。
于是,人們發現,夢和腦電圖的快波、快速眼動是相聯系的。
夢的由來
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從心理學角度對夢進行了系統研究,這些研究使夢與疾病的關系漸漸清晰起來。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夢是在潛意識中進行的自我調整和激勵,以及對未來目标的設定。
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夢的功能是探讨做夢者的人際關系,并幫其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
另外,弗洛伊德還認為,夢的本質是潛意識願望的曲折表達,是被壓抑的潛意識欲望僞裝的、象征性的滿足。人的夢境分為“顯性夢”和“隐性夢”。
“顯性夢”即為我們平常說的夢,“隐性夢”指夢境真正的含義,即人們被壓抑的潛意識裡的欲望。
榮格認為夢的象征不是為了僞裝,而是為了更清楚地表達,隻是需要用象征性的比喻來說明。夢不是願望的滿足,而是對未來的預測或預示,是以我們應重視夢的智慧。夢展示出做夢者自己内心的被忽視被壓抑的一面,往往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榮格認為夢顯示“我們心中的原始人”,我們如果能了解夢,就如同認識了許多“原始人”朋友,他們的智慧可以給我們極大的幫助。即将“夢”了解為溝通現代人與原始人的橋梁。
榮格認為,如果一個人的個性過分地發展自己的一個方面,而壓抑自己的另外一些方面時,夢就會提醒他注意到這被壓抑的一面。是以夢的基本目的不是經過僞裝滿足欲望,而是恢複心理平衡,他稱為夢的補償。
榮格相信大部分夢具有補償性,治療師可以通過把夢裡無意識的資料帶進意識中,來訪者也許能夠确定夢的目标。
例如,當一個人過分強調自己的勇敢的一面,而不承認自己也有軟弱的一面,也許就會夢見自己是個膽怯的小孩。治療師通過夢的分析幫助來訪者發現這一點,使來訪者有可能整合自己内在的不同特性。
精神分析學對心理學的最重大的貢獻之一,就是對人類夢幻生活及其無意識過程的揭示,而對象征與象征作用的心理學的了解與運用,則成為分析師接近無意識及夢的真正意義的重要工具與途徑之一。
熙桓心語:做夢是常有的,夢境在我們的文化角度看來有着獨特的含義,西方心理學從生理結構上對夢境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但目前為止學界對于夢的産生仍在探索中。如果你對此有所感悟,不妨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