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早晚會明白,這輩子就是“一場夢”,夢醒後,一切都寂滅于無

人早晚會明白,這輩子就是“一場夢”,夢醒後,一切都寂滅于無

01

有人說過,曲終人散皆是夢,繁華落盡一場空。

每一首曲子,都有終結的那一天;每一朵鮮花,都有凋零的那一刻;每一場人生的夢境,都會有夢醒的時候。

這世間,或許就是一個夢境,而你我都處于無法破除的夢境當中,一直按部就班地活着,自己有什麼追求都不知道。

季羨林說過,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他們也從來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

在季羨林看來,由于很多人都沒有考慮過活着的意義,是以很多人都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一生。

“渾渾噩噩”這個詞,為什麼一直會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呢?因為這世上有太多的人,都隻是随波逐流,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亞裡士多德說過,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

試想,你我都在“夢境”中日複一日地活着,而且在一眼看到頭的人生當中掙紮着,甚至不知道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是什麼,那不就是悲哀嗎?

當人生這場夢破碎的那一刻,其實,一切都會變得毫無價值。

人早晚會明白,這輩子就是“一場夢”,夢醒後,一切都寂滅于無

02

現代人的人生走向。

當代人的人生,籠統概括也就這7點。

早年的讀書——畢業後找工作——被所謂的愛情蒙騙了雙眼——糊裡糊塗地結婚,生育孩子——中年時期的失業——晚年時期的孤獨終老——歸去。

這7點,就像是一個禁锢,又有誰能跳出來呢?說得難聽一點,99%的人都過着這般“模闆化”的人生,活成了标準化産品的模樣。

有人提出了這麼一個觀點,人間就是一條流水線,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的産品。标準化生産,标準化加工,隻剩下樣子不一樣了。

當我們回想起自己的人生時,我們會發現,自己的人生,就像是“固化”了一般,一眼就能看到頭,仿佛沒有太多的價值。

年輕人想不婚不育,不想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受苦。但是,他們的父母不同意。最後,他們還是選擇結婚生子。

當這些年輕人上了年紀,退休之後,才猛地發現,原來自己的孩子,也在過着跟自己差不多的人生。貌似跟“死循環”一般。

我們不妨問問自己,大部分人都活在了同一個“夢境”當中,那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真的不是木偶嗎?

人早晚會明白,這輩子就是“一場夢”,夢醒後,一切都寂滅于無

03

人生,不該是固定不變的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很多人的觀念都固化了,總覺得到了一定的年紀就得這麼做,到了另一個年紀就該那麼做。這,不就是“畫地為牢”嗎?

自己給自己畫地為牢,才是“沒意義”的根源所在。

前幾年,有一個年輕人在網絡上火了一把。就是因為他985畢業後,并沒有直接去工作,而是到處去觀賞不同的人文風情,選擇先看看這個世界。

對此,有采訪者就問他:“你都畢業了,身邊人都忙着找工作去了,為什麼你會選擇先遊覽這個世界呢?”

年輕人隻說了這麼一句話:“我想先看看這個世界,先知道這個世界有什麼,再回歸到平凡的生活當中,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

有太多的人,都在坐井觀天的生活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别說去看看這個世界了,或許連自己的省份都沒有出過,就限制在其中。這,才是一個人真正的不幸。

真正的人生,不該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個巨大的圓圈,一個讓你能夠洞悉這個世界,而不是被人遮蔽的人生。

如果能夠選擇,人,還是不要做标準化的産品比較好。因為我們隻能來到這個世界一次,如果還對自己畫地為牢,就沒有價值了。

人早晚會明白,這輩子就是“一場夢”,夢醒後,一切都寂滅于無

04

夢醒後,希望一切都值得。

在知乎上,有人問了這麼一個問題:“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有人說是為了社會而奉獻,有人說是為了家庭而添磚加瓦,有人說是為了夢想而不斷努力......

這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人生的意義。隻不過,有太多的人,他們随波逐流,根本沒有獨自的想法和追求。那些人生理想的空話說得太多,完全像甜膩的蜜糖一樣,令人生厭。

有個答案說得很好,你喜歡什麼,就去追求什麼,按照自己的方式,過好自己的一生。

就像《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一樣,喜歡畫畫,那就去學畫畫,按照自己的選擇,去過屬于自己的生活,無論貧富,都無怨無悔。那才是正解。

有太多的人,隻看到了街上的六便士,而看不到天上的月亮。是以這些隻看到六便士的人,都活成了“相似”的模樣,他們的人生,就跟“PPT模闆”一樣。可悲。

人早晚會明白,這輩子就是“一場夢”,夢醒後,一切都寂滅于無

人,沒必要按照固化的模式,去度過自己的一生,那是沒有意義的,隻不過是“死循環”而已。

唯有為自己活過一場,那才是夢醒後的人間值得。

借用金庸先生的一句話——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文/舒山有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