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董明珠在參加節目《楊瀾訪談錄》時表示:
“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艱苦,找工作把錢放第一位。”
這樣的觀點一出,當即引起了熱議,很多人表示:大學生初入職場根本沒有錢,找工作不是為了錢,那是為了什麼?一時間,因為一句話的董明珠翻車了,處在了輿論中心,成為不少人抨擊的對象。

那麼,為何以董明珠為代表的老闆們為什麼總在宣傳這個觀念?而這句話,又到底正确與否呢?
在綜藝節目《初入職場的我們》中,董明珠既是一個行事果斷的老闆,要求嚴格,同時也非常關心員工,希望能夠盡自己所能,給員工争取到更好的福利,給人更多的印象是接地氣、親民。
我們看到節目中的她,對員工的生活管得很寬。董明珠的觀點是,不管是大企業或是小作坊,都應該從“小事”抓起,隻有把小事管好,大事上才不會出問題。
具體表現為,董明珠跟實習生接觸的過程中,既有作為老闆的精明睿智有原則,也可以有關愛職場新人的慈母般心腸。
在面試過程中,對于被淘汰的人,她沒有冷直接冰冷冷地拒絕,而是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給出了合适的建議。當實習生提議讓老闆在電梯裡跳舞後,董明珠沒有極力否決他們幼稚的方案,而是順着他們的思路,慢慢引導,挖掘他們的潛力,進而幫助選手發揮超常的實力。
除此之外,董明珠還非常關心選手的日常生活。比如他們上下班途中的出行問題、餐食補貼、社保等,看起來十分暖心。殊不知,高高在上的共情,隻能感動片刻。生活在現實中的員工,終究會被金錢打敗。
相比通過工作得來的薪酬來說,其他的都隻能算是小恩小惠,不切實際。想象一下,一家月薪7000元、不包吃喝的公司和一家月薪5000元、福利多的公司,員工更會傾向于哪家呢?
當董明珠用恨鐵不成鋼的諷刺意味說出“年輕人把錢放在工作第一位”時,我們就知道她的所有關懷,其實都出于表面,并未真正了解底層員工的心酸。
她從底層走上來的不假,可從1994年就開始往上走,一鼓作氣地站上高層位置。習慣了巅峰生活,吃喝不愁的董明珠,和我們之間隔着時代的代溝,哪裡懂當代年輕人的痛苦。用高高在上的态度去要求現在的年輕人,總讓人覺得不切實際。同時,也因為這一句話暴露了資本家的本性。
就算是努力工作,也“房貸”“車貸”還不起,連過上最簡單的生活都遙遙無期。一個連現在苦難日子走過不來的人,即便未來再美好,也隻是個看不到希望的夢。趕驢都知道給前邊放個稻草,何況是人?
上層看到下層的疾苦永遠是片面的,高高在上的共情,總是帶着不識人間疾苦之感。
這句話的本質其實是夢想和金錢的對立問題。資本家認為夢想至上,打工者卻認為金錢至上,以此産生就業分歧。
前幾天看到這樣一則消息,有一個求職投了一家财務崗,招聘資訊上标明的薪資是4000元以上。但是後面加了老闆聯系方式,簡單聊了幾句,才知道試用期隻有2500,合格了才能拿到4000。然後跟老闆說明情況之後,老闆回了一句話:員工應該先為公司創造價值,之後才能談薪水的問題。
“錢與理想”已經成為了職場上常見的話題,這種争論出現的原因就是員工與老闆之間對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的不同認知。
員工作為打工者,肯定首先更注重注重短期的利益。而老闆肯定會更在意長期的利益,跟你談理想。
産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彼此的立場不同,身處環境、所遇到的困難不同。
就像董明珠在采訪中說的“現在的年輕人,從小在蜜糖當中成長起來,不知道什麼是人間疾苦”。現在的大學生,根本吃不了苦,像以前的工廠中的房間工作,現在很多人就做不到了。如今,更多的年輕人喜歡做投資,金融,工商管理這一類的工作。但是都去做這些工作,制造業沒有了,你做啥?
如今科技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以前的大不相同,利用過來人的想法判斷年輕人不知道怎麼吃苦,确實有失偏頗。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要奮鬥的目标,隻不過是奮鬥方式不同罷了。
董明珠那一代人确實苦,能吃苦。但不能用對待他們的标準判定現在的年輕人不懂得吃苦。當代大學生在學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學習了很多知識,具備了很多專業技能,最後跑去做工廠中的房間勞工,是不是有一點大材小用?
另一方面,資本家畫的大餅,打工者看不到夢想的痕迹,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
“我們越努力,老闆買的房越大,開的車越好”,一句調侃的話語,表達了作為老闆可以通過員工的努力實作自己的理想,滿足自己的欲望。不過在一定意義上來說,這句話滿含正能量,側面就是激勵你未來也要努力去做老闆,而不是做一個隻會抱怨的打工仔。
此外,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也成了阻擋年輕人努力的最大原因。當我們辛苦努力完成項目後,自己賺着利潤的零頭,老闆卻拿着幾乎所有的蛋糕,自然會讓底下人心裡不平。是以就會産生,自然賺不到錢就沒有努力的必要這個心态。
資本家畫的大餅,隻管着自己吃飽,還要霸占剩餘的,完全不管打工者的生存問題。繼續拿着夢想做幌子,隻能讓夢想也成為笑話,嘲笑隻會空談的當事人。
資本家與打工仔,立場不同,就很難做到共情。人的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就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倘若我們善于站在别人的位置上看問題,從内心深處去了解别人,這樣,沖突就會少很多。
夢想固然重要,但連生活都過不去下的人,談夢想是否奢侈,不接地氣的企業和老闆,最隻能和員工漸行漸遠,也走不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