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緻GP:家族辦公室不等于LP,更不是“傻錢”

緻GP:家族辦公室不等于LP,更不是“傻錢”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家辦新智點,口述丨cathy

近年來,随着家族辦公室(以下簡稱為“家辦”)财富管理能力愈加成熟,越來越多的家辦加強了對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的布局。

在海外,家辦早已成為與養老基金、大學捐贈基金等一樣成熟的lp,他們是很多一級市場gp的重要出資人。而在國内,無論是old money還是new money,一級市場的配置占比也在逐年提高。

然而,一級市場的gp與家辦之間,似乎卻總存在着一層隔閡。國内許多gp單純地将家辦與lp劃等号,甚至認為家辦的錢是“傻錢”,認為家辦沒有直投的專業能力。

其實不然。這幾年,家辦在一級市場投資的進化飛快,除了投資gp,也愈來愈多地進行直投。

那麼,gp該如何正确認識與家辦之間的關系?為此,《家辦新智點》特邀阿布紮比皇室家族集團bzv北美和亞洲新興市場資産配置& 政策風險評估負責人cathy,從家辦的角度,來談談gp對家辦的認知誤區,以及家辦布局股權投資的核心訴求與邏輯。

家辦做的是asset allocation(大類資産配置),而非investment management(投資管理)。通常,家辦會根據自身的産業、喜好、需求、認知去做大類資産配置。是以,除了考慮财務價值,家辦在進行配置時還會考慮産業協同等其它價值。大部分家辦在做大類資産配置時,沒有固定的kpi,不必追求每年必須投多少。

然而,許多國内的gp對家辦的認知,卻存在一定的誤區。

盲目地把家辦與lp劃等号,認為家辦的錢是“傻錢”。

有些gp認為,海外家辦不懂國内市場,缺乏資訊源和項目源,不了解行業,沒有抓取國内優質項目的能力,因而常常坐地喊價。

比如,海外家辦想投資一個項目,有些gp會給家辦推一些不夠優質的項目進行跟投。

但gp不知道的是,家辦還有其他賦能效果,更像戰投或cvc。譬如對于快上市的新能源汽車,家辦可以助力企業的價值從100億到150億,也可以幫它去拓海外市場;對于出海的消費品,我們在英國和中東都有當地最大的綜合型商場。現在有技術的好項目可能缺市場和長期的資本,有良好現金流的可能期待産業鍊的資源,業務上能合作才能提高财務上的價值。

有些gp較為功利。需要募資時,才出來找你;不需要募資時,就當作不認識你。但其實信任關系的建立需要很長的時間。

gp常把家辦分為頭部和非頭部,并差別對待。

許多gp募資時,常常告訴他們認為的“非頭部”家辦:我們lp陣容豪華,lp有xx捐贈基金、xx頭部家辦,募資馬上close。言外之意就是,這些頭部lp都投資了,你們“非頭部”lp還有什麼可猶豫的?

gp以為這種施壓行為能加快家辦的決策效率,殊不知卻常常會起到反作用。因為在家辦的圈子裡,沒有真正的頭部與非頭部之分。不同行業的家族與家族之間更加是合作關系,各家辦之間會經常交流并合投項目。即便是一個所謂的“非頭部”家辦,其見解也足夠其它家辦和外資lp作參考。

有些gp不懂家辦的心理,ir不夠專業。

有些gp的ir并不專業,專業能力不夠,不了解基金被投項目情況,卻天天催促家辦做決定。有些ir覺得你能投的時候,才帶去見其老闆;有些ir覺得自己的老闆是個高高在上的“大咖”,不需要去見一個“非頭部”家辦。

然而,無論ir接觸的是家辦的cio,還是分析師,都要搞清楚人家在家辦中的影響能力如何,彙報對象是誰。如果gp想找家辦募資,主管合夥人不出現,卻隻有ir出現,那麼它的募資大機率是無法成功的。

因為在我們看來,投資和募資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gp想找家辦募資,一定要找投資團隊和ir一起來溝通。頭部gp的合夥人或投資團隊更懂家辦的心理,與家辦溝通得也更頻繁;不過,有些頭部gp卻非常傲嬌,覺得自己不缺錢,懶得和“非頭部”家辦交流;而大部分腰部gp卻不懂家辦的心理。

在布局股權投資時,家辦通常會選擇兩種方式,其中一種是作為lp投gp。

gp需要搞清楚,家辦與其它lp的差別。

lp分為幾類:一類是養老基金、捐贈基金等機構型lp,一類是家辦等私人型lp,一類是fof。

機構型lp追求穩健,多會進行全資産、全區域布局,不太關注資産到底要做什麼,最重要的是穩健和安全,是以更願意配置大型pe、并購基金;

fof的任務與職責是投gp,為了提升自身業績,會做更多合投和s基金;

而家辦的股權投資比較靈活,因為家辦沒有投資任務,不一定要追逐風口,進而獲得更高的财務回報,而是更多希望了解整個市場在發生什麼。

gp需要搞清楚,作為lp,家辦投資gp的核心訴求是什麼?是财務回報?還是合投機會?亦或是與其它lp更熟絡?

我們家辦投gp和直投的比例約為2:8。20年前,我們開始投資一批歐美大型pe和并購基金,發現隻能得到财務回報。後來,我們進行了複盤和反思,發現盲目追求big name并不能帶來實質的效果,雙方更像是一種互不打擾的狀态。當時,為了更多參與項目,我們選擇了矽谷的early stage vc。我們告訴他們優秀項目的後續輪次我們可以參與,與他們一起耐心陪伴企業成長。這種參與感不僅是與gp綁定,更是讓他們看到在同一個項目裡,我們能發揮和他們不同的價值。

在選擇gp時,我們的家辦通常會考慮以下幾點:

首先,我們并不在意一家gp的回報是25%還是20%,因為财務回報隻是一個基礎而已,我們更在意的是gp的獨特定位是什麼?

與頭部gp相比的優勢是什麼?專業能力如何?對細分行業的了解程度如何?對市場定價、估值等有何見解?

第二,我們會關注gp的組織架構。

比如,gp的投委會由誰組成,投委會成員是否常去一線調研;再比如,gp的組織結構是怎樣的,投前、投後的人數規模如何,能給被投企業提供怎樣的賦能與幫助。大部分家辦并不在乎gp說了多少漂亮話,更在乎gp能為被投企業帶來什麼幫助,gp對被投企業負責,就是對lp最大的負責。

第三,我們會關注gp的組織管理能力。

比如, gp是否給年輕人足夠的晉升空間,是否有分享精神,是否能兌現承諾。

第四,我們會關注gp創始人的參與度、快速學習與更新疊代的能力。

不在一線的創始人,是否願意交權,是否願意培養接班人。

然而,當下有些gp自命不凡,非常玻璃心,接受不了批評和意見,結果失去了自我反思和疊代的能力。

時代在變,每一代人能抓住的機遇都不同,平等交流更能展現包容和進步。

第五,gp在項目中有多大的話語權。

股權比例能看出一部分,但項目在不同階段的需求不一樣,通常他們會記住有重大貢獻或影響的投資人,我們更欣賞能被項目創始人認可并反哺的gp。

第六,gp是否坦誠,能夠反思和總結。

許多gp非常敏感,拒絕講自己失敗的項目,隻講投成功了哪些項目。我們當然希望項目都能有百倍成長,但事實上這樣的項目鳳毛麟角。如果不是天使投資,家辦很難用一個百倍項目去掩蓋9個失敗的項目。畢竟投錯或錯過很正常,家辦對是gp有一定的容錯率的,是以希望gp能放下思想的包袱,鼓足勇氣,和家辦一起反思投資失敗或錯過的得與失。

第七,gp是否知道該家辦需要什麼,是否能幫助或補足家辦專業能力或資源上的不足。

有時,gp不要過于計較家辦是否會投你這期基金,畢竟了解和考察需要一段時間;也不要計較他們第一次投了多少錢,這并不代表他們的預算。家辦更傾向于從項目開始合作,在合作中我們能直接看到gp對于項目的了解,以及雙方的風格能否一起工作。

家辦布局股權投資的另一種方式是直投。據我觀察,一個家辦的規模越大,涉及的産業越多,越傾向于做直投,而不是投gp。

因為對家辦而言,隻投gp,約等于坐在家中等收錢,無法真正參與和接觸項目,這對自身成長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那麼,家辦做直投的優勢是什麼?

首先,大部分家辦的錢是long money,因而不會有5+2的退出期限限制,因而更敢于投資一些gp不敢投資的項目。

舉個例子,現在許多gp都在投消費賽道,因為gp覺得消費項目增長很快,而且投資之後,後續會有人接盤,退出方式較為靈活。但是,中國其實非常缺少硬體和軟體,很多投資人認為軟體和硬體産業的投資時間周期很長,沒有耐心去等待。而家辦的錢是long money,更希望通過投資能真正改變某些行業的發展,是以也更敢于投資那些财務投資人不敢投資的行業。

除此之外,多數gp都有退出期限限制,甚至某些gp為了募資,把被投企業當作棋子來沖業績,而非真正對企業負責。

有個詞叫“造風口”,比如a是一家企業的早期投資人,于是便組一個局,定好b輪、c輪、d輪誰來領投。投資人為了自身能獲得更多收益,拼命催促企業發展,于是找到接盤俠,進而功成名退,企業後續業務發展如何,他再也不會關心。

其次,家辦投資一家企業,就會對其負責,會為企業提供更多對家族背後對産業資源、業務合作等,這些都是gp無法提供的。

當然,有些gp可能會質疑家辦做直投不夠專業。

但其實,多數家辦都會養一個團隊來做直投,直投團隊的成員也多從産業或gp中來,就人員配置方面,雙方并無差别。而且一些gp中優秀的人如果得不到晉升,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會很願意跳出來。更何況,家辦給他的賦能,會比gp給予的賦能多很多。gp隻能給錢和常常無法兌現的carry,而家辦除了給錢以外,背後的各種資源會對專業人士形成很大的吸引力。

水下項目并不那麼容易就能找到并投進去,這時看的是你能為項目提供什麼價值,是别人無法提供的,如技術、資本和市場等。在這方面,家辦往往能更耐心地進行業務協同,是以與其說是專業性不如說是互相成就。

在項目來源方面,首先,家辦是個很團結的群體,今天你推個項目給我,明天我和你分享另一個好的項目;其次,在産業中發現上下遊的機會,即便有的家辦屬于純财務投資,他們也會和其它投資人一樣天天做行研、看項目。

是以,gp質疑家辦直投不夠專業時,不妨先看看自身是否沖鋒在一線,是否了解别人的專業性。或許我們都需要反思,今天的我們比昨天進步了嗎?

注:文章系作者本人觀點,内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