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0年間同門兩舉人:河北威縣潘固王氏家族王國祚和王紹庭中舉考

300年間同門兩舉人:河北威縣潘固王氏家族王國祚和王紹庭中舉考

本網圖

科舉考試是古代社會改變家庭走向的重要路徑,是以很多家族都努力讓子弟入學讀書,但在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三年一期,子、午、卯、酉年為鄉試,選拔舉人,醜、未、辰、戊為會試,選拔進士。很多人畢生皓首窮經,最後也很難考取功名。

300年間同門兩舉人:河北威縣潘固王氏家族王國祚和王紹庭中舉考

河北威縣潘固王氏家族在明清兩代出了兩名舉人——王國祚和王紹庭,雖然這與江南地區一些家族的“一門七進士”有天壤之别,但在文風不算很旺的北方地區,也應該是難能可貴的。如明朝最後一科鄉試,整個威縣僅有一人中舉,清朝最後一科鄉試,整個威縣僅有兩人中舉。就拿整個邢台市來說,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壬午科是北直隸舉辦的最後一科鄉試,北直隸下轄8府135州縣,大學共取中舉人105名,其中邢台籍舉人計有隆堯王夢旭、巨鹿李成龍、平鄉王國彥、任縣王之翰、内丘劉士、廣宗呂弘業、臨城喬如嶽、南和蘇希瞻、沙河趙完璧、新河朱明、南宮趙耀文、邢台曹建華、威縣王國祚(中第101名)等13人,而王國祚就是威縣潘固王氏家族的第10世孫。

300年間同門兩舉人:河北威縣潘固王氏家族王國祚和王紹庭中舉考

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壬寅補行庚子辛醜恩正并科中,威縣潘固王氏家族的第17世孫王紹庭中北直隸第407名舉人。

300年間同門兩舉人:河北威縣潘固王氏家族王國祚和王紹庭中舉考
300年間同門兩舉人:河北威縣潘固王氏家族王國祚和王紹庭中舉考

王國祚和王紹庭,不但同屬于潘固王氏家族,而且還是一脈家族,皆為潘固王氏二世祖福全公的嫡傳血脈,王國祚系福全公次子王玘後裔,王紹庭系福全公三子王泰裔孫。潘固王氏家族自明洪武十六年移居威縣以來,耕讀傳家,教養子孫,曆經9代人努力,培養了一名舉人。

300年間同門兩舉人:河北威縣潘固王氏家族王國祚和王紹庭中舉考

按現存資料記載,王國祚,号熙如,生于已酉年七月二十一日,即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中舉時年齡為33歲,但中舉後兩年,明朝滅亡,其也就沒有機會參加會試。

與王國祚這位先輩相類似,王氏家族的第二位舉人王紹庭23歲中舉,中舉後3年,清朝宣布廢除科舉制度,紹廷公不得不赴天津北洋專修學堂學習,之後任教于天河師範學堂(河北天津師範學校)。

人們都說,“三代培養不出一個紳士,五代培養不出一個貴族”,在古代社會,一個普通的農家曆經九代人,時跨三百年出一個舉人,其家族的付出可想而知,但朝代更替,使得這一培養被迫中斷。清朝建立後,家族從零開始,終于又培養了一位舉人。從這一角度來說,家族的文化基因值得研究,堅韌和執著精神值得發揚,直到今天,家族努力奮鬥的精神仍激勵着家族後人勇往直前,自強不息。

————

[說明:作者王偉凱,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多年來, 作者悉心搜集整理家族史料,潛心研究家族文化,旨在弘揚傳承家族優秀傳統文化,建設良好家風,修身齊家,緬懷祖先,啟迪後人,促進社會文明建設。河北威縣潘固村王氏家族的系列故事,是王偉凱先生近期原創作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