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6月,因為庚子之變,直隸總統(相當于現在的戰區司令員)聶士成率領武衛軍與義和團武裝聯合作戰,抵抗八國聯軍的進攻。雖然這種亦敵亦友的聯合作戰在一定限度上起到了打擊外國侵略者的目的,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由清朝統治者流露出的政治動向激發了中國軍隊的内部沖突。最終導緻武衛軍和義和團火并,聶士成被義和拳打死,八國聯軍攻占北京的惡果。
早于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後對外頒布《宣戰诏書》,對(英)、(美)、(法)、(德)、(俄)、(日)、(意)、(奧)等八國正式宣戰以前。以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為首的南方大臣就對此事進行了多次勸阻,反對對八國宣戰。眼見慈禧太後一意孤行,這些封疆大吏私下選擇了聯合自保,并沒有組織軍隊北上參戰。是以戰争打響後,中國的主要作戰部隊是駐紮在北方,特别是直隸一帶的武衛軍、八旗軍及響應慈禧太後"滅洋扶清"的近百萬義和拳民。從現代軍史專家解密的曆史資料來看,人數衆多的義和拳民也是讓慈禧太後下定決心對八國宣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從人數和聲勢上來看,超過百萬人的民間武裝力量,再加上經過現代化軍事變革的正規軍,對付遠赴重洋入侵中國的西方列強來說,還是有很大勝算的。

然而慈禧太後卻忽略了一個問題——義和拳武裝與清朝的軍隊是有血海深仇的。還在幾個月前,聶士成率部剿殺了數千名義和拳民,朝廷為此還誇獎其鎮壓"拳匪"有功,賞其穿黃馬褂。現在一轉眼就要聶士成率部與這些"拳匪"聯合作戰,共同對付八國聯軍,這對帶兵40餘年,深有謀略的聶士成來說是難于接受的。為此聶士成多次找自己的老上級榮祿(時任直隸總督)表達不滿和擔憂。榮祿是否請示過慈禧太後不得而知,但訓示聶士成既不能相信義和拳,也不能相信洋人,要做好兩手準備(即同時對付義和拳與八國聯軍)。
1900年6月下旬,聶士成部開赴天津,聯合義和拳民向八國使館區進攻。一開始中國的聯合軍隊進展順利,幾度攻入八國聯軍重兵把守的使館區。不久,由海上趕來支援的八國聯軍陸續趕到天津,戰況急轉直下。在榮祿等敵視義和拳的朝廷大臣的授意下,聶士成開始了自己的表演。他首先是派義和拳民打頭陣,充當炮灰,然後又在後方架設重機槍陣地,瘋狂屠殺向後撤退的義和拳民,人數高達1000多人。
義和拳雖然号稱刀槍不入,但也不是傻子,立馬就和武衛軍鬧翻了(背後捅刀子,誰不翻臉呢),從戰鬥一線退了下來,并在天津市區到處燒搶打砸。大清正在和八國交戰,身為前線大将,自相殘殺激起内讧可不是朝廷想要的結果。為了穩住義和拳,在朝廷内分量極重的端王、大學士等人下旨嚴責聶士成,并要求直隸總督榮祿馬上處理。
結果是聶士成受到了革職留任的處分,而起到了暫時穩住義和拳的目的。聶士成滿肚子的委屈無處訴說,向親信感慨道:"上不諒于朝廷,下見逼于拳匪,非一死無以自明"。從此以後,每一戰都親臨前線、身先士卒,想以此表達對滿清朝廷的忠誠。然而可惜的是,聶士成沒有死在打擊洋人的戰場上,卻死于義和拳民之手,對其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聶士成是怎麼死的呢?1900年7月,當八國聯軍攻占大半個天津,中國軍隊節節敗退之時,慈禧太後對自己依靠義和拳向八國宣戰的決定後悔不已,下旨剿滅"拳匪",以此向八國議和。對義和拳一向心狠手辣的聶士成自然是堅決執行最高上司的訓示,将槍口調準了友軍。這樣的結果就是中國軍隊互相殘殺,而便宜了八國聯軍。說好的扶清滅洋,現在倒好,朝廷出爾反爾,聯合洋人來剿滅自己。
義和拳民群情激奮,于1900年7月9日沖進天津聶士成的老家,将其妻子、女兒、老母親捆起就走,做為報複。聶士成接到報告時,正在指揮武衛軍與八國聯軍交戰,來不及思索,将指揮權交給了副将,率領數百名親兵去解救家人。武衛軍内部有同情義和拳的士兵,早就想将聶士成殺之而後快,見聶士成與義和拳交上了火,大喊:"聶士成造反!",向聶士成開槍,不明就裡的武衛軍士兵跟着造反者向聶士成猛烈開火。堂堂直隸武衛軍總統,身中數槍,又被炮火擊中,當場死亡。
聶士成死後,義和拳民尤不解恨,要将這個屠殺同胞的劊子手碎屍萬段。正在此時,八國聯軍打過來了。聽說中國軍隊的最高指揮官戰死,這些人面獸心的侵略者将聶士成已經破碎的遺體用毛毯包裹起來,後來交給了中國軍隊。
聶士成是從一品武将,又是前線總指揮,戰死沙場,怎麼朝廷也得給予賞賜撫恤吧。然而此時慈禧太後利用聶士成剿滅義和拳向八國聯軍議和的目的沒有達到,八國聯軍正向北京城進攻,朝廷還得利用義和拳去抵抗洋人。這樣一來,聶士成不但沒有功勞,反而要為慈禧太後的決策過失背黑鍋。經過載漪、剛毅等人的見意,清廷下诏稱聶士成"誤國喪身,實堪痛恨,姑念前功,準予恤典"。不給于表彰,就發了幾百兩銀子的安葬費。
1900年8月15日,八國聯軍兵臨紫禁城下,慈禧太後裹挾光緒帝往陝西方向逃跑。8月19日,紫禁城被攻破,三位議和大臣,榮祿逃到了保定,大學士與上吊自殺殉國。光緒帝被迫在離北京城100公裡的小縣城裡發了一份《罪己诏》。
1901年1月15日,通過艱苦的談判,滿清朝廷和八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算是為這場戰争畫下了句号。
1902年,聶士成的小老鄉加親戚袁世凱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向朝廷提出了撫恤聶士成的請求。袁世凱大權在握,慈禧太後也不得不給其三分面子。下旨追贈聶士成為太子少保,着照提督陣亡例賜恤,加恩予谥,谥号忠節。并在天津等地為其立祀,四時拜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