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末三國時期的神童,有耳熟能詳者,也有名聲不顯者

漢末三國時期的神童,有耳熟能詳者,也有名聲不顯者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時值佳節,雖然已經不再過兒童節,卻也能找些應景的内容,三國時期提及神童你會想起誰呢?本篇就來看看三國時期的神童們。

開頭先列一份名單:胡康、任嘏gǔ、管辂lù、曹沖、周不疑、孔融、陸績、諸葛恪、國淵、王基、邴原、張既、賈逵、鐘會、沈友、張悌tì、蔡款、謝景、徐平、孫資、王粲càn、孫鄰、全緒、陸雲、夏侯惠、夏侯稱、夏侯榮。

其中胡康、任嘏、管辂這三位都是史料明确記載的“神童”,其餘人物是結合他們童幼時期的記載略作推斷。比如像曹沖、孔融、陸績、諸葛恪都是有著名典故流傳後世的,還有些是在年幼時期就通讀經傳,或者給善于品鑒人物的名士留下了深刻印象。

“明帝時,有谯人胡康,年十五,以異才見送,又陳損益,求試劇縣。诏特引見。衆論翕然,号為神童”——《三國志·劉劭傳》注解

【胡康,15歲就已經出仕的沛谯人士,從劇縣縣令做起,這是事務較為繁忙的縣,胡康被曹叡召見時的表現應該也不差,這才會被譽為神童】

“年十四始學,疑不再問,三年中誦五經,皆究其義,兼包群言,無不綜覽,于時學者号之神童”——《三國志·王昶傳》

【任嘏,當時就有“蔣氏翁,任氏童”的說法,能在短短幾年内通讀經典,是以有學問的人才誇贊他神童】

“於是發聲徐州,号之神童。”——《三國志·方技傳》

【管辂,十五歲時就已經折服了四百諸生,後來以擅長預言聞名】

“太祖愛子倉舒,夙有才智,謂可與不疑為俦。”——《三國志·劉表傳》注解

【曹沖、周不疑,“曹沖稱象”是後人耳熟能詳的典故,而周不疑曾和他相提并論】

“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後漢書·孔融傳》注解

漢末三國時期的神童,有耳熟能詳者,也有名聲不顯者

【孔融,“孔融讓梨”這典故知名度也很高,他在拜訪李膺時還收獲“小時了了”這種評價,雖然人家的重點是後半句吧】

“有漢志士吳郡陸績,幼敦《詩》、《書》,長玩《禮》、《易》”——《三國志·陸績傳》

【陸績,“陸績懷橘”這典故一般用于“孝”,而陸績本身也是飽學之士】

“玄門人樂安國淵、任嘏時并童幼,玄稱淵為國器,嘏有道德,其所鑒拔,皆如其言”——《後漢書·鄭玄傳》

【國淵,他和任嘏在年幼時都獲得了鄭玄的品評,而且鄭玄更看好國淵】

“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因聽與筆。恪續其下曰‘之驢’”——《三國志·諸葛恪傳》

【諸葛恪,“諸葛子瑜之驢”同樣為後人熟知】

“初,修識高柔于弱冠,異王基于幼童,終皆遠至,世稱其知人”——《三國志·王修傳》

【王基,其實是展現王修識人之明時舉的例子】

“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三國志·邴原傳》

【邴原,《孝經》、《論語》是他年僅11歲時,僅用一個冬天學到的内容】

“既為兒童,為郡功曹遊殷察異之,引既過家,既敬諾。”——《三國志·張既傳》

【張既,這真就是提前投資了,不過張既早期仕途也不順暢】

“年四歲授孝經,七歲誦論語,八歲誦詩,十歲誦尚書,十一誦易,十二誦春秋左氏傳、國語,十三誦周禮、禮記,十四誦成侯易記,十五使入太學問四方奇文異訓。”——《三國志·鐘會傳》注解

漢末三國時期的神童,有耳熟能詳者,也有名聲不顯者

【鐘會,這份履曆着實耀眼,不過這是他自己寫的,未免有自誇之嫌】

“歆慚曰:‘自桓、靈以來,雖多英彥,未有幼童若此者。’”——《三國志·吳主傳》注解

【沈友,華歆的盛譽就落在了11歲的沈友身上】

“且我作兒童時,便為卿家丞相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負名賢知顧”——《三國志·孫皓傳》注解

【張悌,這裡的丞相指的應該是諸葛亮,作為荊州人曾被諸葛亮看重】

“承為人壯毅忠谠,能甄識人物,拔彭城蔡款、南陽謝景于孤微童幼,後并為國士,款至衛尉,景豫章太守”——《三國志·張昭傳》

【蔡款、謝景,依然是為了證明張承擅長臧否人物列出的例子】

“張敦子純與張俨及異俱童少,往見骠騎将軍朱據。據聞三人才名,欲試之”——《三國志·朱桓傳》注解

【張純、張俨、朱異,骠騎将軍朱據的考究讓他們更進一步】

“陵子平,字伯先,童龀知名,翻甚愛之,屢稱歎焉。”——《三國志·虞翻傳》注解

【徐平,年少成名,并收獲了虞翻的贊賞】

“幼而岐嶷,三歲喪二親,長于兄嫂”——《三國志·劉放傳》注解

【孫資,“岐嶷”就是指幼年聰慧】

“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三國志·王粲傳》

【王粲,蔡邕親自認定的“有異才,吾不如也”】

“弼幼而察惠,年十馀,好老氏,通辨能言”——《三國志·鐘會傳》注解

【王弼,十幾歲時對經典就有所鑽研了】

“鄰字公達,雅性精敏,幼有令譽”——《三國志·孫鄰傳》注解

【孫鄰,9歲時代領豫章太守,年少成名呐】

“琮長子緒,幼知名,奉朝請,出授兵,稍遷揚武将軍、牛渚督”——《三國志·全琮傳》注解

【全緒,幼年知名,有參與朝會的資格,這與父輩的成就是分不開的】

“雲字士龍,六歲能屬文,性清正,有才理”——《晉書·陸機傳》

【陸雲,6歲就有寫作能力了】

“惠字稚權,幼以才學見稱,善屬奏議......幼聰惠,七歲能屬文,誦書日千言,經目辄識之”——《三國志·夏侯淵傳》

【夏侯惠、夏侯榮,都以才學著稱,夏侯榮7歲能屬文,且記憶力極佳】

“自孺子而好合聚童兒,為之渠帥,戲必為軍旅戰陳之事”——《三國志·夏侯淵傳》

【夏侯稱,耳濡目染以及效仿長輩】

“自為兒童,戲弄常設部伍,祖父習異之”——《三國志·賈逵傳》

【賈逵,和夏侯稱類似,幼年時就模仿着排兵布陣,祖父賈習是以開始教授他兵法】

此外,其實孫亮、劉協、曹丕、鐘毓乃至孫權都很出色,如有疏漏還望指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