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亞洲文明新視野|崔緻遠:中國與北韓半島文明交流先行者

(文/陸睿)“秋風唯苦吟,世路少知音。窗外三更雨,燈前萬裡心。”這首抒發思鄉感懷的五言絕句如今在南韓仍然廣為流傳,甚至被納入教科書。然而,這首脍炙人口的唐詩并不是出自某位唐朝詩人之手,而是北韓半島統一新羅時代著名文人崔緻遠所作的一首漢文詩。

亞洲文明新視野|崔緻遠:中國與北韓半島文明交流先行者

崔緻遠畫像

新羅人在唐朝出仕為官

當時的統一新羅時代還未發明韓語字母,文字記錄尚采用漢字,對漢文學格外重視,同時與處于繁盛時期的大唐維持着密切的政治、經濟和人文聯系,不斷派遣使臣等前往唐朝學習文化、制度和各種新生事物。那時,在唐朝求學的大量留學生中,“負笈忘疲、乘桴涉險”的新羅人數量最多,而年僅12歲就不遠萬裡渡海赴唐的崔緻遠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大唐學習生活了16年,不僅成為北韓半島史上著名的文學泰鬥,也成為中韓兩國友好交往史上最傑出的文化使者之一。

雖然史料對崔緻遠的家世記載不多,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出身名門貴族,家庭與王室關系密切,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公元868年,崔緻遠跟随商船赴唐求學,臨行前他的父親對他嚴加告誡:“十年不第進士,則勿謂我兒,吾亦不謂有兒往矣。”在那個年代,自信開放、氣度非凡的大唐不僅允許外國人參加科舉考試,還給他們之中的優秀人才授予官職。這也極大激勵了更多外國人赴唐習業,甚至留下來出仕為官。

孤身修學的日子雖然艱苦但也樂趣無窮、收獲累累。崔緻遠在就讀國子監時期,埋頭苦讀詩歌策問,深受漢學濡染。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長安學習6年後,18歲的崔緻遠金榜題名,一舉考中“賓貢進士”。據史料考據,當時有姓名可考的考取“賓貢進士”的新羅人至少有23人。

崔緻遠如願被任命為溧水縣尉,在溧水為官期間了解中國民間疾苦和社會現實,并以此創作了題材各異的作品,在做學問上他繼續勤勉好學、從未懈怠。後來他為了參加唐朝吏部設定的博學宏詞科,辭去了縣尉職務,潛心研究學問,後通過向淮南節度使高骈自薦被聘為節度館驿巡官。在這期間,他依然筆耕不辍,“四年用心,萬有餘首”,創作了一萬餘首詩賦。此間崔緻遠的文采得到了高骈和唐僖宗的賞識,被授予承務郎侍禦史内供奉之職和紫金魚袋。

然而好景不長,随着高骈逐漸失勢,崔緻遠漸遭冷落,難以繼續栖身在高骈手下。公元884年,新羅入淮南使金仁圭與其堂弟崔栖遠來到淮南,接崔緻遠回國。崔緻遠雖十分不舍,但迫于無奈,隻能決定歸鄉,在28歲時受唐僖宗之命帶着國書以唐朝使節之身份回國,以其在唐朝所學繼續效力于自己的祖國。

中韓地緣相近人文相通

身居高骈幕下這段時間,崔緻遠結識了一批唐代各階層的文人墨客,他們以詩會友,交往甚密,結下了深厚友誼。互相切磋詩賦,不僅讓崔緻遠浸染唐代的詩藝文風,他也向唐朝介紹了新羅的文學。臨别之時,崔緻遠依依不舍地寫道:“好把壯心謀後會,廣陵風月待銜杯。”離愁别緒躍然紙上。

在以“國信使”的身份衣錦還鄉後,崔緻遠随即将他在唐朝生活時的作品整理、篩選彙編成《桂苑筆耕集》。這部流傳于世的漢文作品共20卷,不僅彙集了大量的詩賦文章,還記載了唐末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學和史料文獻價值,也在傳播中華文化上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唐朝這一中國古代史上最為輝煌璀璨的時期,中華文明不斷向外輻射,加速了中華文化與其他各國文化的交流融合。各國文明互學互鑒,取長補短,交相輝映,成就了大唐絢爛繁榮的文化,也對世界文明交流與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書寫出一幅幅美美與共的瑰麗圖卷。

千年之後的今天,中韓兩國作為隔海相望的近鄰,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尤其在文化藝術領域仍保留着不少相似性和共通之處,這為兩國繼續并擴大人文交流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促使兩國人民不斷增進了解、拉近彼此距離,同時也推動亞洲獨特燦爛的文化成果得以在世界傳承和弘揚。

南韓東方文化大學校長、南韓書藝學術研究會副會長李永徹用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詩句表達他對韓中未來文化交流前景的期待:“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首先藝術家不能安于現狀,而應高瞻遠矚、心懷遠大,持之以恒地努力把兩國人文領域的交流不斷推上更高的台階。這種藝術家間的切磋能擴散到普通國民的交往,幫助兩國群眾敞開心扉,促進民間交往和民心相通。”

在北韓半島文壇上,崔緻遠的《桂苑筆耕集》至今仍占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視為北韓半島漢文集的開山之作。就連北韓王朝前期文人成伣也感歎:“我國文章,始發于崔緻遠。”足見崔緻遠對北韓漢文學影響之深遠。而《桂苑筆耕集》不僅成為北韓半島現存最古老的漢文典籍之一,也是中韓之間文明交流源遠流長的見證與标志。(作者為《參考消息》駐首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