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然而,并非像大家想象的“古代中國是閉關鎖國的國家”,其實在古代中國曆史上的不同階段,有衆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留學。從秦漢時期開始,随着古代中國國力日漸強盛,吸引了大量的外國人來到中國求學。

而進入唐代後,來自國外的商人、使節和留學生更是絡繹不絕。由于古代中國交通的問題,主要留學生大多來自周邊國家,比如:日本、高麗、新羅等。他們将中國的先進科學技術,傳播到世界各地。然而,你知道在1400多年前的中國唐代,有一位外國留學生,不僅在中國拿到了“文憑”,還在中國當了官,這就是古代新羅,現在的南韓人崔緻遠。今天我将用鏡頭帶領大家走近這位神奇的“留學生”,走近揚州的崔緻遠紀念館。
大家可曾記得,在2020年2月7日,新冠狀肺炎疫情在南韓大邱市爆發,但大邱市未配備足夠的防護設施,2月27日中國駐韓使館,緊急調撥2.5萬個醫用口罩馳援大邱市,在馳援物資上用漢語和韓語書寫“道不遠人、人無異國”的字樣,而這句話正出自于崔緻遠《雙磎寺真鑒禅師碑銘》中開篇的第一句。其意思是“道義相同,人無國界,不因國家不同而産生隔絕”。
崔緻遠,字孤雲,北韓半島新羅王京人。他被北韓和南韓尊奉為漢文學的開始鼻祖,有着“東國儒宗”、“東國文學之祖”的美譽。說起崔緻遠的人生經曆可謂稱之為神奇。公元868年,年僅12歲的崔緻遠就告别家人,隻身随商船前往大唐。崔緻遠的父親對兒子充滿厚望,并告誡崔緻遠“十年不第進士,則勿謂吾兒,吾不謂有兒,往矣勤哉,無惰乃力。”崔緻遠父親為什麼要把孩子遠渡重洋,送到國外求學呢?
崔緻遠出生家庭并非顯貴,隻是一般貴族,當時大唐是世界上最為強盛的國家,不僅疆域廣闊、資源富饒而且文化相當的發達,而且對于外國人也非常開放和包容。最為重要的是,唐代專門為外國學生開放了科舉考試,名為“賓貢生”,考取功名後稱為“賓貢進士”,但是這種考試難度極大,由于周邊國家的人都想來大唐學習,生源衆多但名額極少。
于是崔緻遠帶着光複家族的重大使命,帶着父親的重托,這個年幼新羅少年來到了大唐。在中國唐朝時期,所有的留學生都在國子監中學習生活,所有的衣食住行的費用,全部由大唐政府負擔, 學生在此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專心學習。
崔緻遠在國子監中學習了六年後,十八歲的他終于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賓貢進士”。但登科進第的崔緻遠,并沒有向其他留學生那樣,衣錦還鄉,回到自己的國家。在崔緻遠心中有更大的理想,有更宏遠的人生願景,是以他選擇了留在大唐發展。但是按照當時大唐的律法,考取功名後兩年,才能有資格參加吏部的考試,拿到進士的資格,進而成為官員選拔的候選人。崔緻遠在失去留學生身份後,自然也沒有了政府資助。在這等待的兩年中,崔緻遠在大唐四處遊曆,并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公元876年,20歲的崔緻遠終于如願以償,成為了溧水縣尉,為官三年。随後,由于崔緻遠才華出衆,深得唐代名将、詩人高骈的賞識,在他的薦舉下,崔緻遠先後擔任侍禦府内奉、都統巡官、承務郎、館驿巡官等重要職位。
公元884年,少小離家的崔緻遠,遠離故土已整整十六載,28歲的他接到父親的來信,望其歸國。此時的崔緻遠内心極為沖突,既對大唐難舍難離,又對故土、家人日思夜想,于是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後者,回到家鄉與家人團聚,為自己的祖國效力。崔緻遠以三品官的殊榮回到了家鄉,他也是北韓曆史上成就最高的留學生。
回到新羅的崔緻遠被憲康王重用,後被任命為侍讀兼翰林學士守兵部侍郎知瑞書監事。幾年後,由于新羅王位的更疊,政局的變換,崔緻遠辭官回家,繼續撰寫文章。崔緻遠在中國的十多年生活中,創作了大量的詩文,其中有20卷被收錄于《四庫全書》中,回到了新羅的崔緻遠也筆耕不斷,著有五言律詩《古意》、《鄉樂雜詠五首》、《桂苑筆耕》等等,其中《桂苑筆耕》是北韓三國期間留下的唯一一部個人著作。
或許各位看官有時間前往揚州,看一看崔緻遠紀念館。紀念館雖然不大,但是對于崔緻遠的介紹頗為詳細。正如中國給南韓大邱的防疫物資上,那句崔緻遠的名句“道不遠人、人無異國”,人是沒有國界之分的,地球的任何角落的人有了困難,我們都應該去幫助,這樣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