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崔緻遠——大唐最知名的新羅留學生

前幾日,一則“南韓文學泰鬥崔緻遠的書齋起火”的新聞上了頭條。很多網友不解,殊不知這個崔緻遠曾與中國淵源頗深。

崔緻遠——大唐最知名的新羅留學生

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的崔緻遠書齋因這場大火化為灰燼

崔緻遠與我國古代的淵源和交集,源于唐代科舉考試。由于當時我國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等各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先進性和發達度,來華求學的外國人趨之若鹜,至唐代達到了空前規模。為了在世界範圍内振國威攬人才,長慶元年,唐穆宗下诏為來中國的外國留學生專門設定了一項考試制度——“賓貢進士”。 因考生來源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賓貢進士”在考試難度和錄取方式、錄取比例上與本土的“國子進士”有所差別,即專門單獨設立的科目,名額極少。

據史料記載,古代派留學生來中國次數和人數最多的國家是日本,其次便是新羅。而新羅的遣唐使最知名影響力最大的就是崔緻遠。

崔緻遠——大唐最知名的新羅留學生

崔緻遠,字孤雲。北韓半島新羅王京人,祖籍位于今天的南韓慶尚北道慶州。我國唐代鹹通九年(公元868年),12歲的崔緻遠按照父親的教導搭乘商船前往中國求學,就讀于都城長安。勤學苦讀六年後,考中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進士及第,成為“賓貢進士”。二年後,朝廷委任宣州的溧水縣尉(今天的南京市高淳區),這一年,他20歲。881年,前往揚州,任淮南節度使幕府都統巡官,當時的揚州,随着隋唐運河的暢通和對外貿易的活躍,已經成為唐朝東南最繁榮的經濟都會和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有着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尤其安史之亂後,北方稅源幾乎斷絕,朝廷所依賴的東南賦稅、鹽鐵、漕運三大經濟支柱,都與揚州密不可分。

揚州也成了崔緻遠的發迹之地,任淮南幕府巡官期間,遇到黃巢起義,衆所周知,黃巢起義是唐末民變中,曆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農民起義。黃巢之亂轉戰近半唐朝江山,直接導緻唐末國力大衰。時任淮南節度使的高骈奉朝廷之命出兵讨伐,崔緻遠撰寫讨賊檄文《檄黃巢書》天下傳誦,并憑此獲“賜绯魚袋”勳位。據說,黃巢讀到檄文“不惟天下之人皆思顯戮,抑亦地中之鬼已議陰誅”一句,吃驚得從椅子上站了起來,言辭之峻切淩厲,令一代豪雄黃巢心生怯意。一時間,崔緻遠名動天下。

公元884年,崔緻遠之弟崔栖遠,由新羅涉海來唐,奉家信迎崔緻遠回國。少小離鄉的崔緻遠,16年後方才傳回故土,當年的懵懂少年,已是而立之年。對大唐的依戀難舍與對故國的拳拳責任,撕扯着這位遊子的心。“萬裡始成歸去計,一心先算卻來程”。蒼茫大海,從此再也隔不斷崔緻遠對第二故鄉的綿綿思念。

崔緻遠以大唐三品官銜榮歸故裡,是新羅曆屆留學生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憑此受到了當時新羅君主憲康王的重用,任命為侍讀兼翰林學士守兵部侍郎知瑞書監事。後因新羅王位頻繁更疊政壇動蕩,對仕途不再熱情,便緻力于傳播漢學,欲以漢文化的先進理念濟世救國,振興朝綱,熏化群眾。其畢生所著的 《中山覆篑集》和《桂苑筆耕集》,深受群眾推崇,也由此奠定了崔緻遠在北韓漢文學的鼻祖的地位。尤其《桂苑筆耕集》既是古代北韓半島最早的漢文典籍,也是中國唐代文學寶庫中珍貴的文學别集,成為北韓三國時代唯一傳世的别集,被北韓學者譽為“最古老的漢詩文集”(《南韓圖書解題》),代表了唐代北韓文人漢詩文創作的最高水準。崔緻遠是以被北韓後世尊崇為“漢詩學宗師”“東方文章之祖”“東國文學之祖”等。

崔緻遠——大唐最知名的新羅留學生

揚州崔緻遠紀念館

為紀念崔緻遠為兩國文化交流的積極作用和深遠意義,揚州市提出了建設崔緻遠紀念館的動議,2005年10月9日,崔緻遠紀念館項目獲外交部準許并開工建設,2007年10月竣工, 中韓兩國文化交流團舉行了“崔緻遠紀念館開館暨崔緻遠塑像揭幕儀式”。

崔緻遠——大唐最知名的新羅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