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一则“韩国文学泰斗崔致远的书斋起火”的新闻上了头条。很多网友不解,殊不知这个崔致远曾与中国渊源颇深。

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崔致远书斋因这场大火化为灰烬
崔致远与我国古代的渊源和交集,源于唐代科举考试。由于当时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先进性和发达度,来华求学的外国人趋之若鹜,至唐代达到了空前规模。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振国威揽人才,长庆元年,唐穆宗下诏为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专门设置了一项考试制度——“宾贡进士”。 因考生来源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宾贡进士”在考试难度和录取方式、录取比例上与本土的“国子进士”有所区别,即专门单独设立的科目,名额极少。
据史料记载,古代派留学生来中国次数和人数最多的国家是日本,其次便是新罗。而新罗的遣唐使最知名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崔致远。
崔致远,字孤云。朝鲜半岛新罗王京人,祖籍位于今天的韩国庆尚北道庆州。我国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12岁的崔致远按照父亲的教导搭乘商船前往中国求学,就读于都城长安。勤学苦读六年后,考中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进士及第,成为“宾贡进士”。二年后,朝廷委任宣州的溧水县尉(今天的南京市高淳区),这一年,他20岁。881年,前往扬州,任淮南节度使幕府都统巡官,当时的扬州,随着隋唐运河的畅通和对外贸易的活跃,已经成为唐朝东南最繁荣的经济都会和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有着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尤其安史之乱后,北方税源几乎断绝,朝廷所依赖的东南赋税、盐铁、漕运三大经济支柱,都与扬州密不可分。
扬州也成了崔致远的发迹之地,任淮南幕府巡官期间,遇到黄巢起义,众所周知,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直接导致唐末国力大衰。时任淮南节度使的高骈奉朝廷之命出兵讨伐,崔致远撰写讨贼檄文《檄黄巢书》天下传诵,并凭此获“赐绯鱼袋”勋位。据说,黄巢读到檄文“不惟天下之人皆思显戮,抑亦地中之鬼已议阴诛”一句,吃惊得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言辞之峻切凌厉,令一代豪雄黄巢心生怯意。一时间,崔致远名动天下。
公元884年,崔致远之弟崔栖远,由新罗涉海来唐,奉家信迎崔致远回国。少小离乡的崔致远,16年后方才返回故土,当年的懵懂少年,已是而立之年。对大唐的依恋难舍与对故国的拳拳责任,撕扯着这位游子的心。“万里始成归去计,一心先算却来程”。苍茫大海,从此再也隔不断崔致远对第二故乡的绵绵思念。
崔致远以大唐三品官衔荣归故里,是新罗历届留学生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凭此受到了当时新罗君主宪康王的重用,任命为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后因新罗王位频繁更迭政坛动荡,对仕途不再热情,便致力于传播汉学,欲以汉文化的先进理念济世救国,振兴朝纲,熏化民众。其毕生所著的 《中山覆篑集》和《桂苑笔耕集》,深受民众推崇,也由此奠定了崔致远在朝鲜汉文学的鼻祖的地位。尤其《桂苑笔耕集》既是古代朝鲜半岛最早的汉文典籍,也是中国唐代文学宝库中珍贵的文学别集,成为朝鲜三国时代唯一传世的别集,被朝鲜学者誉为“最古老的汉诗文集”(《韩国图书解题》),代表了唐代朝鲜文人汉诗文创作的最高水平。崔致远因此被朝鲜后世尊崇为“汉诗学宗师”“东方文章之祖”“东国文学之祖”等。
扬州崔致远纪念馆
为纪念崔致远为两国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扬州市提出了建设崔致远纪念馆的动议,2005年10月9日,崔致远纪念馆项目获外交部批准并开工建设,2007年10月竣工, 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团举行了“崔致远纪念馆开馆暨崔致远塑像揭幕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