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我國南宋人,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19歲登進士第,賜同進士出身。22歲授泉州同安縣主簿。24歲求師于李侗,樹立了儒家思想的堅定信念。他平生緻力于著書立說、創辦書院、講學傳道,是中國繼孔孟之後的一代宗師。然而,朱熹走上研究學術的道路并非偶然,也并非刻意而為之,而是無奈之舉。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孝宗即位,朱熹上書陳事,第二年得孝宗召見。朱熹面奏三劄,不被皇帝采納,後因主張抗金,與主和派首領、宰相洪适意見不和辭職而歸,差監南嶽廟。屢次上谏被拒之後,朱熹心灰意冷,決心放棄在官場上打滾,而緻力于授徒講學,潛心學術,後來經過多年的研究,在吸收前人學術成果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完整理學體系。
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幹、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後來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并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兩首著名的《觀書有感》。
《觀書有感二首》
【宋】朱熹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這兩首詩是描繪朱熹“觀書”的感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
第一首的上聯“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二句寫景:半畝的“方塘”,像一面鏡子般澄澈明淨,鏡子打開,映照出了“天光雲影”。這兩句既呈現出了形象之美感,還蘊含着一種理性:水清而深,方能映出美好的東西,反之,如果很淺、很污濁,就不能很好地呈現出景物的美麗。
下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二句議論。方塘不大,很容易枯竭、污染,而眼前池水卻如此明澈,原因在哪裡呢?這單從池塘本身是找不到答案的。詩人把眼光放開去,這才明白:原來“方塘”上方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過來,才使它永不枯竭,永不混濁,永遠保持清澄洞照萬物的本色。
這兩句雖是發議論,但絕不是抽象的講道理,而是寓理于形象之中。它緊扣上聯,将畫筆延宕開去,順着方塘的上方,勾畫了一條潺潺流動的小溪——“活水”。由此讓人們從這具體的圖像中去體味、去咀嚼它的哲理含義,而詩的“理趣”也從此産生出來。
第二首上聯“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二句叙事:因為“昨夜”下了大雨,“江邊春水”,萬溪千流,滾滾滔滔,彙入大江,是以本來擱淺的“蒙沖巨艦”,就像鴻毛那樣浮了起來。這兩句詩,也對客觀事物作了描寫,形象比較鮮明。但詩人的目的不在單純寫景,而是因“觀書有感”而聯想到這些景象,進而揭示一種哲理。
下聯“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二句說理。枯水季節,水淺船大,白費了不少氣力,推也推不動。而今,船在江心自由自在前進,一點兒也不費力了。這是這首詩的理性升華,形象地說明了外部條件的重要性。巨艦在水,水淺則易擱淺,航行困難。水深浮力大,水大好行船。“江邊春水生”與“中流自在行”互為因果,形象鮮明生動。在這詩裡,詩人以泛舟為喻,意在強調讀書做學問必須下苦功夫,下大功夫。隻有功夫到家,才能駕馭自如,得心應手,這也是人生修養達到水到渠成時一種全新的境界。
朱熹這兩首詩,一首重于寫人的主體心境,一首重于寫人與客觀間的沖突,都在說明讀書的效用,由于具體地以事物說理,其事物變化所含之理,可以指歸于讀書,也可以漫射到其它方面,也就使詩含義豐贍了。這就是這類詩不是“語錄講義”而富有情韻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