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我国南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19岁登进士第,赐同进士出身。22岁授泉州同安县主簿。24岁求师于李侗,树立了儒家思想的坚定信念。他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中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然而,朱熹走上研究学术的道路并非偶然,也并非刻意而为之,而是无奈之举。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孝宗即位,朱熹上书陈事,第二年得孝宗召见。朱熹面奏三札,不被皇帝采纳,后因主张抗金,与主和派首领、宰相洪适意见不和辞职而归,差监南岳庙。屡次上谏被拒之后,朱熹心灰意冷,决心放弃在官场上打滚,而致力于授徒讲学,潜心学术,后来经过多年的研究,在吸收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完整理学体系。
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后来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两首著名的《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二首》
【宋】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两首诗是描绘朱熹“观书”的感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第一首的上联“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二句写景:半亩的“方塘”,像一面镜子般澄澈明净,镜子打开,映照出了“天光云影”。这两句既呈现出了形象之美感,还蕴含着一种理性:水清而深,方能映出美好的东西,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就不能很好地呈现出景物的美丽。
下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句议论。方塘不大,很容易枯竭、污染,而眼前池水却如此明澈,原因在哪里呢?这单从池塘本身是找不到答案的。诗人把眼光放开去,这才明白:原来“方塘”上方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过来,才使它永不枯竭,永不混浊,永远保持清澄洞照万物的本色。
这两句虽是发议论,但绝不是抽象的讲道理,而是寓理于形象之中。它紧扣上联,将画笔延宕开去,顺着方塘的上方,勾画了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活水”。由此让人们从这具体的图像中去体味、去咀嚼它的哲理含义,而诗的“理趣”也从此产生出来。
第二首上联“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二句叙事: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像鸿毛那样浮了起来。这两句诗,也对客观事物作了描写,形象比较鲜明。但诗人的目的不在单纯写景,而是因“观书有感”而联想到这些景象,从而揭示一种哲理。
下联“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二句说理。枯水季节,水浅船大,白费了不少气力,推也推不动。而今,船在江心自由自在前进,一点儿也不费力了。这是这首诗的理性升华,形象地说明了外部条件的重要性。巨舰在水,水浅则易搁浅,航行困难。水深浮力大,水大好行船。“江边春水生”与“中流自在行”互为因果,形象鲜明生动。在这诗里,诗人以泛舟为喻,意在强调读书做学问必须下苦功夫,下大功夫。只有功夫到家,才能驾驭自如,得心应手,这也是人生修养达到水到渠成时一种全新的境界。
朱熹这两首诗,一首重于写人的主体心境,一首重于写人与客观间的矛盾,都在说明读书的效用,由于具体地以事物说理,其事物变化所含之理,可以指归于读书,也可以漫射到其它方面,也就使诗含义丰赡了。这就是这类诗不是“语录讲义”而富有情韵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