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八佰》方言那些事:民國“廣普”是桂林口音,“阿拉”還不是上海話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晨

八佰》單日票房連續10天破億,以絕對優勢蟬聯全球周末冠軍。影片罕見地使用了全方言的表達形式,讓各地觀衆倍感親切,出場人物也更加真實鮮活。

然而,影片中方言的使用也帶來不少質疑。“謝晉元”飾演者杜淳來自河北,因片中“廣普”不夠标準引起網友讨論。遼甯人王千源講起了陝西話、北京人李晨演山東兵、福建人歐豪則全程湖北方言……

片中的方言還原度如何?有哪些使用錯誤?正規軍中口音天南地北原來跟蔣介石有關?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邀請到文史撰稿人郭晔旻,詳解《八佰》片中方言的問題。

《八佰》方言那些事:民國“廣普”是桂林口音,“阿拉”還不是上海話

片中,杜淳飾演的“謝晉元”一角,因口音問題招緻許多争議。部分觀衆表示其“廣普”不夠标準。對此郭晔旻表示,謝晉元的廣普不标準才是對的,因為曆史上的謝團長應該講“客家話”。

“嚴格意義上來講,謝晉元本人說的肯定不是‘廣普’,因為他是廣東梅縣人,應該是說客家話,而不是說通常意義上的廣東話或粵語。是以如果安排他說廣東國語,他說的不标準那才是對的。”

《八佰》方言那些事:民國“廣普”是桂林口音,“阿拉”還不是上海話

(圖說:《八佰》片中,演員杜淳飾演524團團副謝晉元。)

此外,1937年的方言,也與現在的方言有很大不同。以“廣普”為例,民國早期廣東人說“官話”的口音,并不是現在使用的廣東國語口音。因為當時沒有錄音機、電視機等通訊手段,各省的官話都是“就近學”。廣東雖然是省城,但不說官話,而是學廣西的西南官話。廣西桂林是距離廣東最近的說官話的地方,是以當時學官話的廣東人,口音實際上跟桂林話更接近。

是以,無論是以現在方言的标準去看謝晉元的口音,還是從原型角色的出身地來看,謝晉元的“廣普”不标準是合理的。至于片中呈現的“不标準”是片方有意而為,還是考據不足,尚無從判斷。

《八佰》方言那些事:民國“廣普”是桂林口音,“阿拉”還不是上海話

随着時代變遷,方言也在發展變化,但各地方言的變化程度不盡相同。湖北地區的方言相對穩定,比較接近現在使用的口音,是以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影片湖北話的還原度也較高。但租界裡上海市民的上海話,卻不夠符合曆史情況。

據郭晔旻介紹,影片中出現的“上海話”,實際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後才形成的,是比較“新”的上海話。并不符合影片1937年的背景設定。

“片中上海人說‘我們’全部是用‘阿拉’的,但‘阿拉’是從甯波話來的。如果時間在1937年的話,一些年紀大的人,像電影裡一直站在陽台上拿望遠鏡看的老教授,他可能還沒有接受‘阿拉’這樣一個比較新的詞,可能還是說‘吾伲’的。這是一個很典型的用詞的差别。制片方可能是找了一群會說現在上海話的人,實際上1937年的上海話可能更接近與浦東或者是南彙郊縣的口音。”

《八佰》方言那些事:民國“廣普”是桂林口音,“阿拉”還不是上海話

鎮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口音天南地北。端午、小湖北講“湖北話”,朱勝忠講“陝西話”,楊瑞符講“天津話”……這樣一個口音混雜的軍隊,是符合史實的嗎?

實際上,從清朝開始,軍隊編制就有一個原則,每一個地方駐紮的軍隊都要從本地招募。這樣可以保證士兵們不會逃跑或作惡。是以軍隊内部的口音也比較純粹。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民國前期。《八佰》中出現的軍隊内部口音混雜,可以從兩個方面解釋——

首先,《八佰》中軍隊的原型是88師,屬于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中央軍。蔣的嫡系部隊招募原則是黃埔軍校畢業生,而黃埔軍校本身就是全國招生,學校内部有來自各地方的人。

《八佰》方言那些事:民國“廣普”是桂林口音,“阿拉”還不是上海話

“比如後來做到蔣介石副手的陳誠,實際上是浙江青田人;胡宗南是甯波人,是蔣介石的老鄉。是以,黃埔軍校本身就是一個很混雜的群體,帶來的後果就是中央軍内部各地方的人都有,就像《八佰》裡呈現的那樣。” 郭晔旻介紹道。

“另外,電影裡也提到了,因為88師在淞滬會戰中損失很大,人員替換很多,後備兵源是從湖北、安徽、浙江等地方的民團裡補充的,如果考慮到這個因素的話,軍隊口音混雜就更加正常了。”

片中姜武飾演的東北軍“老鐵”,自稱來自安東(現遼甯丹東),跟過“張大帥”,而張口卻是山東口音。不少觀衆觀看時對此産生疑惑。而在郭晔旻來看,這個角色的口音設計是非常成功的。

《八佰》方言那些事:民國“廣普”是桂林口音,“阿拉”還不是上海話

(圖說:演員姜武飾演524團一營士兵老鐵。)

“他的山東口音正好和當時的‘闖關東’的情況是符合的。當時闖關東來到東北的群體中,山東的、宜賓的非常多。”

《八佰》方言那些事:民國“廣普”是桂林口音,“阿拉”還不是上海話

在中國電影曆史上,普通士兵說方言是近一二十年才被接受的事。著名電影人石揮的影片《關連長》(1951年)就因讓主角講山東話而招緻批評。從《八佰》不難看出,說方言讓人物形象更“接地氣”,更加真實、鮮活。

《八佰》方言那些事:民國“廣普”是桂林口音,“阿拉”還不是上海話

(圖說:1951年講述解放上海的影片《關連長》)

片中大量使用方言之外,也有“謝團長”“方記者”這樣使用“當地國語”的角色。在清末民初,現在的國語被稱為“國語”或“官話。”中國推廣“官話”很早就開始了,但礙于技術原因,推廣速度和範圍都比較受限。這一點在片中也不難看出。

“官話”一詞最早在明朝出現。當時來到中國的傳教士利瑪窦發現,中國各省說的話各不相同,但有一種通用的語言稱為“官話”。他在書信裡寫到:“學會了官話,可以在各省使用,就連婦孺也都聽得懂。”

到了民國初期,“官話”一詞被“國語”取代。1923年,中華民國政府确立了通行至今的“國語官方語言”,其書面基于現代北方官話的白話文文法,口語基于北京話語音。國共内戰之後,由于政治曆史原因,大陸改稱其為國語,台灣依舊稱國語。

《八佰》方言那些事:民國“廣普”是桂林口音,“阿拉”還不是上海話

在郭晔旻來看,片中方記者在四行倉庫進行采訪時,說的是“上海國語”而非純粹的“上海話”,說明當時大家已經認同國語是和各地群眾互相溝通的一個工具。

“包括最後和謝晉元談判的特派員,他可能是河南或者中原官話的口音,方言本身就比較接近國語,是以不需要改變自己的口音,但謝晉元仍然是說廣東國語。大家都是在用國語進行比較嚴肅、比較正式的交流。包括影片裡租界的捐款宣傳,大喇叭裡也是在用國語進行宣傳,也說明即便當時國語的普及程度可能不像我們現在這樣高,但是大家都已經有了用國語來進行互相交流的意識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