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照見一束光

經濟學中“馬太效應”的說法,就是指“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馬太效應”這個詞來自《聖經》,出自《馬太福音》第25章。它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有錢人要出門,他給了三個仆人數額不等的錢:第一個給了5000銀子,第二個給了2000銀子,第三個給了1000銀子,讓他們都拿去經營。
後來,得到5000銀子的仆人又賺了5000銀子,主人說這1萬銀子都歸他所有了。第二個仆人用2000銀子賺了2000銀子,主人說這4000銀子也是他的了。第三個仆人得到1000銀子,心裡覺得很不公平,為什麼給那兩個人5000,2000,而自己才1000呢?
他除了對主人心懷怨恨外,甚至懷疑這就是主人設的圈套,是以他把得到的1000銀子埋在地下,主人回來後就對主人說:“這是你給我的1000銀子,我知道你給我的最後肯定還會要回去的,是以我把它埋在地下了,現在都還給你。”
主人聽後說他是一個心存怨恨的人,于是把他第三個仆人還回來的1000銀子給了第一個仆人,就是那個已經掙了5000銀子的人。
最後主人說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也要奪過來。”
這個聖經故事裡,三個仆人一開始得到主人數額不等的銀兩,這或許正暗示了我們每個人降臨世界時所面臨的不同境遇,而故事後續發展給我們的啟示是:當我們抱怨世界不公,生活待自己不好時,這個不公平的力量就會反過來加在自己身上。
是以,如果希望自己能變得“幸運”些,請先抹掉寫在自己頭腦裡的那些限制性信念!
因為,一個人心存什麼念頭,他就會看到什麼東西,而這個念頭最後會變成他的現實。
一個人内心的匮乏感,常常是從小時候的成長經曆中逐漸養成的。也許小時候養育者對他很苛刻,或者常常不能及時痛快地滿足他的願望,于是這個孩子就對他人和世界就形成了一個負面的印象,一個限制性信念——好事不會降臨在我身上,世界待我不好。而他對生活的信心,也可能從此一點一點地消減下去。
其實,他最初的匮乏感可能就是不稱職的父母造就的,但到了後來,内心的匮乏感就會逐固定成他潛意識裡的一個黑洞。
是以,大部分成年後持續“不走運”的人,走的就是故事裡第三個仆人那條路:先有一個限制性信念,然後就用現實去證明它,最後“理所當然”地把它奉為真理。
許多情況下,“不走運”都是由我們的潛意識造成的。一個人能擁有多少财富,取決于他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配得上多少财富。
很多時候,“千辛萬苦”本身并不是成功所必須的,而隻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安慰:我已經足夠辛苦了,我終于配得上錢了。其實,我們的許多辛苦隻是為了“說服”潛意識,讓它覺得自己終于可以富裕了。但更糟的是,有些人潛意識裡永遠覺得辛苦是應該的,匮乏就是常态。
請觀察自己對财富的各種感覺,看看有沒有“我不配得到”,或“我必須怎樣,才可以得到”這樣的限制性信念。
如果你能覺察到在自己頭腦裡長期運作的底層“匮乏”程式,它們很可能就會逐漸消融。
豐盛和匮乏都是你的内在狀态,而且會顯化成為你的實相。所有豐盛的源頭都不在你之外,它就是你真實身份的一部分。
如果你吝于付出,是因為你的内心深信自己是渺小的,而且沒有東西可以給予。但是,美好和豐盛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隻是我們常常關閉了感官和心靈,對它們視而不見。
當我們不再從周圍那些美好的事物中獲得滋養,我們的心就變得枯萎,人也變得麻木鈍感。于是,我們隻能依賴資訊、娛樂、無窮無盡的刺激,越刺激離心智覺醒越遠,日複一日地落入厭倦和無知。
但是,請看看你四周的圓滿,照在你皮膚上溫暖的陽光,花店門口擺放的美麗花朵,咬一口多汁的水果,或是從天而降的充沛雨水,時時處處我們都能看到美好和豐盛。
感謝所有在你周圍的豐盛,就會喚醒你内在沉睡的豐盛,然後讓它流出。
當我們在潛意識裡不斷播放的信念是:我的欲求很美好,我值得擁有最好的東西時,那麼我們自然會物質豐盛,而且不執着于奢靡。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人盡皆知,人類在一個需求層次上得到滿足後,自然會向更高層次進階,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是以當一個人在物質、情感上被充分滿足後,自然會向更高層次遞進,去做那些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是以,一個人最好的狀态就是不要給自己“安裝”任何信念,不被任何信念制約,不去制造沖突限制自己,而隻是保持一個單純的願望。當你對金錢以及萬事萬物都不再抱有限制性信念時,就可以如實地活在世界的真相中,擁有真正的智慧和财富。
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人和事,我們想去體驗世界的美好,就需要資源和工具。錢隻是一個工具,借助這個工具,我們可以創造豐盛的生命體驗。
人生的意義是脫掉枷鎖,去經驗豐盛、自由的生命體驗,當一個人能夠追随自己的心去創造自己真正想要的體驗時,金錢作為工具和資源就會追随你而來。
每當我們過度用力時,就是将自己和世界對立起來,失去了中心。請讓自己成為純淨的通道,宇宙自有豐盛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