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疆遊記之七」金張掖-鑲嵌在絲路上的一顆明珠文 | 韓慶祥

作者:齊魯壹點

以往去過的地方,有的以山勢峻拔取勝,有的以水光潋滟聞名。來到張掖,一個七彩丹霞地貌景區就夠難忘了,不料,還有個好去處不能漏下。

午後,大巴向着東北方向的平山湖大峽谷開去。從車上眺望,連綿的群山并無特殊之處。開進大山深處,那些通常的山巒不見了,眼前突兀出現一片遠古的蒼茫:漫山遍野全是亂七八糟的山體,沒有主峰,也沒有山間盆地,就像哪個星球上的亂石,一股腦兒都扔在這兒,有的山崖好像放倒了,大頭朝上,有的山體好像經過巨斧劈開,筆直聳立。更奇的是,不知誰這麼慷慨,給所有的山嶺都塗上斑斓的顔料。描繪眼前的蠻荒,用鬼斧神工形容太俗,用心靈震撼表達太簡陋。導遊介紹說,平山湖大峽谷,在地質學上,是早期流水侵襲和後期風蝕形成的怪異地貌。

「新疆遊記之七」金張掖-鑲嵌在絲路上的一顆明珠文 | 韓慶祥

我沿着景區的木棧道行走,看四周,那些奇形怪狀的絕壁巉岩,有的像情侶,有的像怪獸,有的層層疊疊堆壘起來,頭大身子細,像巨大的蘑菇。如果居高臨下,往峽谷裡看,那些小路像蚯蚓般曲折;在峽谷裡走的遊客,仿佛沉入地殼深處,隻能從夾縫中看到他們時隐時現的身影;有的路段像是岩石的迷宮,有的山體是胡亂摞在一起,好像随時會坍塌下去。三公裡長的遊覽區,受到中外地質專家一緻贊譽,稱它可“媲美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

在大自然造化面前,每個遊客都驚訝不斷,拍照不停。我站在高崗上遠眺,南邊是連綿的祁連山脈,隐約可見山頭的積雪與浮雲纏綿,山那邊就是青海湖。這裡的日落比中原標準時間遲1個多小時,六點多了,那輪紅日還牽挂着這條神奇的大峽谷。倘若我是畫家,此刻落墨,定是一幅“江山如此多嬌”的壯麗畫卷。

我們的大巴向西、向西、再向南,過平易河收費站,前邊的馬路叫經四路、經三路,也是以東西為經,讓我這濟南人格外親切。看得出,當地為了開發旅遊資源,也是做足了功課:嶄新的柏油馬路,平直清晰的行道線,雙向隔離帶,高速護欄。公路兩邊土地平曠,間或有水田。畦壟整齊,塑膜鋪地,還有成規模的蔬菜大棚。

全天都是快節奏奔波,午飯是在景區的絲綢之路餐廳,座無虛席。飯後,聽到緊一陣松一陣的号子聲,循聲前往,對面的食品店門口支着一個架子,一男一女,揮着木錘,“哼嗨哼嗨”地喊着号子,用這招數招徕顧客。他砸着什麼?大家圍過去一看,是把花生、芝麻、麥芽糖等調上蜂蜜,堆在不鏽鋼的砧子裡,砸成粘粘的糖餅,每包20元。她遞給我品嘗,嗯,好吃!剛要掏錢包,人家主動招呼:“大叔,掃掃二維碼吧!”我邊掃邊笑着說:“你很趕時髦啊!”人家也很厚道,買5包,給6包。

大巴開動了,我瞄着剛買的食品,忍不住拆開一包嘗嘗。旅途中買到的特産,其實是一個景點的文化,它會令你眼前再現霧漫漫,水縱橫……吃着甜甜的糖餅,聯想到這古老的河西走廊裡,山民也用上了二維碼,心裡也是甜甜的!我國的4g網絡跨越高山大漠,覆寫了每一寸國土,展現了當今強大的科技實力,心裡更是滿滿的自豪。前幾年,中國政府倡議重建一帶一路,這條從遠古走來的千年古道是何等地自豪?中國的鐵道線,在絲綢之路上一再延伸,山東省的貨運專列,現在已經通往西歐,通往非洲了!

張掖大佛寺是必去之景,它建于西夏王朝,據說是忽必烈誕生之地。寺内供奉着一尊國内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内藏一卷用金粉抄寫的佛經,定為國寶級。光線模糊的牆壁上,大量的彩繪内容與《西遊記》相關。講解員用電筆在壁畫上劃着圈說,小說中的流沙河、通天河、牛魔王洞等一大批耳熟能詳的地名,皆在張掖。豬八戒的丈母娘家高老莊也在張掖,他是很勤快、很能幹的女婿雲雲。聽她一說,我反而生疑。《西遊記》成書于明代嘉靖年間,吳承恩是把流傳了幾百年的玄奘取經故事,經過藝術加工完成的。張掖寺廟裡繪制的壁畫,是在吳承恩之前呢?還是清代補充的?腦子裡帶着這個問号,走出大佛寺。

「新疆遊記之七」金張掖-鑲嵌在絲路上的一顆明珠文 | 韓慶祥

在寺門口的圖書展台上,看到老伴正和志願者閑聊。她很少進寺廟,一向主張行孝及時、行善随時,修行在心,何用三柱高香敬佛祖?我走過去,見展台上有四套新書,均署名唐國增。這些書,涉及當地曆史,文化及佛學研究。其中《圖說西遊記與張掖》一書,正是我要弄清的課題。老伴見我掏錢買書,指着展台邊的一位先生說,這是作者呢。我遞上書,他題簽曰:“西遊文化博大精深韓慶祥先生雅正唐國增寫于張掖2019年5月3日”。我翻開書看作者介紹:張掖市甘州區政府辦公室副主任、省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從事過武裝、文秘、宣傳工作。他高高的個頭,很白淨,和氣,還提議添加了微信。他鄉遇到文化人,有說不完的話。回頭看隊伍走遠了,隻得匆匆合影留念,鄭重道别。

新書在手,急不可待的翻開序言,題目是《西遊故鄉在張掖》:“從張骞出使西域、漢武帝設立四郡算起,兩千年的風雨曆程,幾十個民族譜寫的壯麗史詩,絲綢之路咽喉要道的地位……民族文化與宗教文化交相輝映,絲綢之路文化與長城邊塞文化包融交集,成就了‘金張掖’的美譽。”“玄奘取經經過張掖,小說中的大批地名皆在張掖,我判斷西遊文化的故鄉是張掖……”看,當地文化界,真得要把這事坐實了。

張掖,自古以來有“桑麻之地”“魚米之鄉”的美譽;這裡有個山丹軍馬場,是霍去病那個年代建起的,距今2000多年了,世界上皇家軍馬場不在少數,論資曆,誰堪與比?隋炀帝率領百官在此地會見過西域27國國君,稱得上全球最早的首腦會議紀念地,這是載入史書的,當地應該趁機在會址上大做文章;張掖南部山區,是總人口13000人的裕固族所在地;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也在這裡……當我在修改這篇張掖遊記的間隙,看到網名‘gz’的作家朋友,從張掖發來微信和視訊:“習主席來我們張掖視察啦!”就好像我也置身現場一樣激動。

當年,漢武帝把甘州改名張掖,意為“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腋”。憑這個富有詩意的戰略眼光,在曆代皇帝當中,漢武并不輸文采。而造化也鐘情于張掖,饋贈給它令四海羨慕的七彩寶山,又坐擁河西走廊天時地利,成為鑲嵌在絲路上的一顆明珠。

「新疆遊記之七」金張掖-鑲嵌在絲路上的一顆明珠文 | 韓慶祥

張掖,你這金張掖,我慕名而來,又匆匆别過。我僅僅看到你幾個景點,如同翻開了一部大書的最初幾頁。我想看個夠,卻總也看不夠。

晚上8點了,張掖還是大亮的天。專列已經停在月台上,列車号牌依然是“日照---北屯”,但車次由y404次改為y65次了。它怎麼改與咱無關,反正9号車廂是我的移動客棧,我爬到軟卧二層,在衣帽架上取下紙筆,趕緊記錄今天的行程。

(作者簡介:韓慶祥,原濟南市機械局幹部。系山東散文學會會員,濟南曆下區作協會員,濟南周三讀書會成員;雖然終生從事機械制造業,但一直喜愛文學,1965年起,寫作的詩歌、散文、評論文章陸續在人民日報和省、市、縣級報刊發表,著作有《我和帶鋸二十年》、《家庭成員作品集》等。)

【壹點号 山東創作中心】

「新疆遊記之七」金張掖-鑲嵌在絲路上的一顆明珠文 | 韓慶祥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