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這顆璀璨的“絲路明珠”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看!這顆璀璨的“絲路明珠”

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八日出版的人民日報頭版。 資料圖檔

看!這顆璀璨的“絲路明珠”

在奔流不息的黃河臂彎裡,一座現代化城市已經拔地而起。圖為黃河“懷抱”中的蘭州。 蘭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從蘭州市區出城去沈家嶺,車程不過30分鐘。雖說離得不遠,可這道南低北高的葫蘆狀險峰,堪稱名副其實的蘭州“鎖鑰”。72年前,對沈家嶺的争奪正是蘭州戰役的關鍵一局。

“幾個山頭頭上,槍炮聲連響了好多天。”講起沈家嶺戰鬥的激烈,81歲的村民李厚功仍記得子彈劃過空氣的聲音,“解放軍搶挖着戰壕,還沒忘提醒我們要躲好喽。”

沈家嶺北麓,蘭州戰役紀念館内,記者在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的進攻示意圖前駐足。攻占窦家山、古城嶺、營盤嶺、沈家嶺,直搗西關……一次次血戰,凝結成勝利的喜訊。1949年8月28日的人民日報寫道:“人民解放軍二十六日五時半攻克甘肅省會蘭州市,并控制蘭州以北的黃河鐵橋,至此蘭州已獲解放。”

蘭州戰役的意義有多重要?記者輾轉聯系到92歲的楊興龍,當年他是一野第二兵團第四軍第11師的戰士。老人回憶,國民黨馬步芳集團長期盤踞西北,1937年春,紅軍西路軍在祁連山突遭馬步芳部隊襲擊,數千人被俘遇害。蘭州戰役,指戰員們憋足了勁跟對手拼到底。“那一仗打得真叫地動山搖,黃土都變成了黑土,我軍一舉殲滅馬步芳集團主力。多少年的血仇,在蘭州報了!”楊興龍一字一頓地說。蘭州戰役,更是打通了解放軍進軍青海、甯夏和河西走廊的門戶,為解放包括新疆在内的整個大西北鋪平了道路,可謂一戰定四省。

95歲的李振朝告訴記者,蘭州戰役中,他所在的團是主攻團,沖上去幾千人,下來隻剩兩三百。蘭州解放後,他去過幾次沈家嶺,“但我不願意上山,心裡難受,那麼多戰友永遠回不來了。”

走出紀念館,4月的山風撲面,近處綠意正濃,遠方峰巒層疊。昔日硝煙早已散盡,腳下這片紅色土地,年複一年見證着蘭州的變遷。

“解放前,我們隻能去蘭州城裡要飯填肚子。”李厚功說,“現在我有養老金領。去年動手術,醫保就報帳了85%。這兩年我還添了倆重孫哩。”沈家嶺村建起了紅色文化長廊和教育基地,搞起了紅色旅遊,不少村民瞅準機會,開了農家樂。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也辦得紅紅火火,帶動貧困戶一起摘下窮帽子。去年蘭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2元,同比增長7.7%。

山下的金城蘭州,當年解放軍戰士高擎紅旗踏過的那座黃河鐵橋,已成為觀光步行橋。人們從四面八方趕赴這裡追憶曆史,也在這裡欣賞黃河兩岸的景色。

蘭州近年着力保護黃河生态、打造黃河景觀,黃河之濱更美了。在亞洲清潔空氣中心評出的“2020中國藍天百強城市榜”上,蘭州名列前茅,綜合得分位居第六。蜿蜒的黃河風情線,秀雅的濱河風景區,被南來北往的遊客稱為“蘭州外灘”,蘭州本地人更是直接受益。

在河邊步道,記者碰見62歲的七裡河區居民李永山,他正和老夥計們散步。“咱黃河就是美嘛!”李永山為家鄉點贊,“過去,這一片是荒涼的河灘子,隻有一條窄土路,樹影子都沒有。現在,我每天到河邊轉悠一圈,成習慣了。”說話間,歡快的音樂響起,武威路社群的汪蓉又帶着一大群人來排練廣場舞了。“綠化好,空氣幹淨,地方又敞亮,來這跳舞,身心舒暢嘛!”這些練舞的中老年人,個個看着都跟李永山一樣神清氣爽。熟悉的旋律伴着陣陣黃河濤聲,奏響新生活的樂章。“翻過了一座山,越過了一道彎,撩動白雲藍天藍,望眼平川大步邁向前……”

蘭州城區南北的連綿群山,再也不是阻擋人們前行的天險。甘肅(蘭州)國際陸港内,鐵路線交錯延伸,集裝箱作業繁忙。“2017年以來,我們累計發送國際貨運班列700多列,東川鐵路貨運中心年吞吐量達150萬噸,蘭州鐵路口岸封關營運近4年,累計貨運量已達56萬噸,進出口貨值約85億元。”甘肅(蘭州)國際陸港管委會副主任張曉蘭對記者報出一串資料,“明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正式生效實施後,機遇就更多了。我們陸港、我們蘭州,會迎來更大的發展。”

南北山下,黃河之濱,中歐班列正整裝待發,即将開往遠方的世界。從“聯絡四域、襟帶萬裡”的古絲路重鎮,到今天“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節點,新時代的蘭州迸射着越來越璀璨的光芒。這顆“絲路明珠”,沒有辜負當年人民解放軍的那場浴血奮戰!(記者 張紅 李嘉寶)

《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1年04月27日第01版)

“來這裡打卡”系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