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古稱池陽,史書上最早記載三原為前秦設立的護軍,後來北魏将其改置為三原縣。三原是孟候原、清豐原、白鹿原三座台塬的統稱。

若将關中看成仰卧的漢子,西安當屬腹部區域,那麼三原就在肚臍眼兒的位置。三原面朝關中平原,由交錯縱橫的黃土台塬,逐漸過渡到黃土高原。三原境内最高點在嵯峨山,說文解字中講,嵯峨的意思就是山勢高峻。
從嵯峨山頂向南眺望,關中平原盡收眼底,泾河與渭河緩緩流淌,泾水清,渭水濁,聚攏在一起,最終彙入黃河。泾渭兩水作為關中漢們的母親河,養育着三秦大地的千萬兒女。明清時期,渭北地區商貿繁榮,三原和泾陽成為南來北往的物資集散地,飲食文化的碰撞交融,在三原衍生出蓼花糖這種結合南北飲食方式的特色小吃。
大有來頭的蓼花糖:
三原蓼花糖呈圓鼓槌狀,一口咬下去,看得到蓬松多孔,絲網交織,色白如雪的狀态。細細品味中,才覺得蓼花糖多麼酥脆香甜,綿軟易化。蓼花糖體态輕盈,小巧玲珑,甚是可愛。金黃的表皮上,均勻的粘附着芝麻,增添幾分視覺享受。
相傳,蓼花糖始于明正德年間,在關中頗有聲名。相傳,明末時,每值臘月,南方一帶的小販,利用當地盛産的優質江米(即糯米)制成年糕,運到三原,泾陽一帶去賣。臨到年關,賣剩下的年糕不便帶回,寄存在親友家裡,挂在樓上讓其陰幹。次年來後,将其搗碎,和成條棒狀或圓球狀,用油炸後再賣。這種隔年的陳年糕,經風露,又粉碎和成棒狀,經油一炸,内部蓬發,體積膨大,吃起來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風味,人們稱其為“棉花糖”。食者交口稱贊:“僚,(關中方言,“好”的意思)僚得太!”故又稱為“僚花糖”。八國聯軍侵華時,逃難西安的慈禧太後,吃了這種小吃贊不絕口,她見其狀若蓼花,便賜名為蓼花糖。就這樣蓼花糖成了宮廷欽定的貢品,專供權貴階層享用。在得到官宦人家的認可後,蓼花糖開始風靡民間,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口碑相承的小吃零嘴。三原蓼花糖名聲大振,最終與福源館蓼花糖、安陽蓼花糖一道,共同享譽全國。
人文荟萃的三原縣
在這片适于農耕的沃土上,留存着許多曆史遺迹。從古至今,三原地區英豪輩出,人才濟濟,群星璀璨。
走進氣勢恢宏的城隍廟,這裡供奉三原城守護神李靖。李靖是唐初戰功赫赫的名将,在列于“淩煙閣二十四功臣”,被封為代國公。李靖稱得上文韬武略,他總是成竹在胸,多次親自挂帥。他率兵出征,相繼平定東突厥、吐谷渾等叛亂,保大唐江山永固。
在周家大院裡參觀時,導遊講了周瑩的傳奇一生。她遠見卓識,縱橫商海幾十載,被慈禧認作幹女兒。在《那年花開月正圓》這部劇中,孫俪将陝西女子重情重義的一面完美的演繹出來。她聰明伶俐,卻又大義凜然,柔情似水,但能勇于擔當。
三原也是于右任的故鄉,他号稱“髯翁”,長髯飄飄,越老越近乎仙風道骨。于右任曾求學于關中書院,是關學的繼承者。他懷揣一顆赤子之心,在陝西燃起了革命的火種。在西安八月圍城中,他多方奔走呼籲,幫助西安解圍。于右任晚年居于台灣,一直未能實作回到故裡的夢想,無奈遺憾而終。他留下幾句名言,真切表達了他對三原的眷戀之情,每每讀之讓人潸然淚下: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吃着酥脆可口的蓼花糖,沉浸在幼時甜蜜的回憶中。讓我們放慢腳步,邊走邊看,用心去觸摸,去感悟,那深厚的曆史底蘊,和濃郁的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