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雲川
丁丙(1832-1899年),清代杭州人,是文瀾閣《四庫全書》的保護人。近日又讀丁丙編著的《武林掌故叢編——三塘漁唱》時,忽然眼睛一亮,蓦然發現丁丙還到過良渚掘過玉器呢。
丁丙在《三塘漁唱·自序》中寫道,1866-1886年間,他輔佐開臨平湖、重修海昌閘壩;修築九十裡長的從北關至大麻的堤岸和橋梁,重(修)建拱宸橋;疏浚苕溪積沙、補潰塘。為做這些事,他不辭辛勞,先後召工率役,扁舟往來二十載。
丁丙的好友杭城名醫仲學辂在為《三塘漁唱》所作的序中介紹,丁丙在做這些事情時,時常邀請他同行。兩人攜酒具,買小舟,出餘杭門,扣舷遍遊;群峰送青,寒水澄綠;煙雲缥缈,林樹高下。東至臨平,西抵良渚。在修浚苕溪,他看到丁丙在工地住處,讀詩文,輯轶事,錄掌故,備參考。無論史籍雜說,山經地志,鴻儒遺篇,古廟荒冢,都要詳審考訂,去僞存真。
丁丙是晚清杭州著名的藏書家,“八千卷樓”的藏書中有一本《執玉堂雜記》,是鄭煜寫的,《記》中提及良渚安溪有古玉出土的事。當年,丁丙疏浚良渚的苕溪時,便有機會到安溪實地探訪。看到有古董家在出售漢玉,有方珪,有圓形的玉璧,有的可當作發圈用,有的可作鼻塞用。這些玉以黃色的為多,有的似沾些血迹的紅色。丁丙看此情景與《記》中描繪的基本相似。于是,問這些玉叫什麼名稱。古董家說,因為叫不出這些玉的名稱,便統稱為“南土”。還說這些玉安溪出土的為多。丁丙又問,到底是真是假誰能分辨得出來?又說這是你們在玉局(玉器作坊)自己做出來的。土人(村民)說哪裡是,這是從地下挖出來的,不信晚上去挖給你看。到了晚上,村民背了把鐵鋤,叫上丁丙一起去。走到村頭的暗處,不消多時,便從地下掘出了個玉嘯。于是,丁丙相信了,并将這件事記錄下來,還寫了一首“琮璧工誇雕琢才,不然寶器出泉台。徒令骨董呼南土,偷把鴉鋤掘玉來”的詩。因為有了這首詩,也就有了丁丙良渚掘玉嘯的故事。
丁丙不但傾心關注于杭州的曆史文化,也是杭州首屈一指的慈善家和實業家。自他到過良渚後,很有可能與良渚的玉結下了一定的淵源。《三塘漁唱》輯成後的第二年(1899年),丁丙就辭世了,葬于餘杭閑林金築山。1966年“破四舊”時,丁丙墓被挖開。2015年8月18日,我聽當時的掘墓人、聯榮村老村長周上法回憶說,棺柩内丁丙周身全是玉片,撿拾起來有滿滿的三籮筐,一筐要兩個人才能擡動。村長說,起初不知道柴米價,把玉片堆在大隊裡,後來不知到哪裡去了,現在想想實在太可惜了!
村長的話,真的令人深思。我想,這些玉片會不會是丁丙從良渚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