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64歲的明成祖朱棣已經走到了生命的最後路程,回首過往,他半生明争暗鬥,有幸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靖難之役,朱棣以區區燕地一方土地敵全國兵馬,且最終獲勝登基為帝,這在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朱棣的成功,絕非偶然,他确有帝王之才。
轉而二十餘載,從遷都北京到捍衛版圖,從鄭和下西洋到編修《永樂大典》,大明王朝在朱棣的治理下日益強大,作為帝王,他無疑是成功的,但最為一個人,他又是不快樂的,他心中始終有一個未解開的結。

就當朱棣以為自己将帶着心結死不瞑目時,一個人神秘男人卻從千裡之外給他送來了解藥。這天深夜時分,朱棣已經就寝,但他卻突然被近旁的侍衛叫醒,就當朱棣打算發火時,侍衛說:“胡濙(yíng)回來了!”本來怒火中燒的朱棣,聽到了胡濙的名字忽然驚坐而起,并立刻下旨召見了這個叫胡濙的人。
那麼,這個胡濙到底何許人也?為什麼朱棣要在午夜時分迫不及待地召見他呢?胡濙,字源潔,号潔庵,建文二年進士,朱棣登基後,胡濙被升任戶科都給事中(後來又屢次升官)。給事中原本是一個小官,但胡濙在朱棣心中的地位卻超過了一品大員,因為,胡濙是朱棣最信任的人,他在幫朱棣做一件最為機密的事情——尋找朱允炆的下落。
靖難之役朱棣攻入南京皇宮時,朱允炆不知所蹤,生死不明。朱棣是造反登基,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這讓他心中一直惴惴不安,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朱允炆會突然冒出來,振臂一呼号召天下讨伐朱棣。朱允炆是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繼承人,而朱棣是篡位稱帝,得位不正。是以,朱允炆就是朱棣的那塊心病。
朱棣為了找尋朱允炆的下落可謂煞費苦心。有傳聞稱朱允炆是化裝成和尚逃出生天的,而朱允炆的主錄僧溥洽有可能是知情人,朱棣是以關了溥洽半輩子,直到姚廣孝臨終留遺言請求放了溥洽。就連鄭和下西洋也與尋找朱允炆有莫大的關系,當時有說法認為朱允炆是出海逃難了,于是朱棣不惜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出海尋找朱允炆下落。
但是,朱棣費盡心機二十年,卻始終沒有朱允炆的一絲一毫消息。而胡濙則成了朱棣最後的救命稻草,朱棣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胡濙對朱棣是絕對的忠誠,他奉命尋找朱允炆已經将近二十年,不放過任何一點機會,從未想過放棄。古人講究孝道,有“父母在不遠行”的舊俗,而胡濙為了尋找朱允炆不但遠離父母四處漂泊,甚至連母親去世都沒能回來守喪,這在古代是大不孝的表現。因為,胡濙最後一次出遊前,朱棣對他說,沒有朱允炆的消息就不要回來。
這一夜,朱棣之是以這麼興奮,就是因為他知道胡濙回來了,必然是帶回來朱允炆的消息,或生或死,結果已定。朱棣等了二十多年,他不能再等了,是以縱然是在半夜,他也要第一時間見到胡濙,盡快得知那個終極答案。
對于此事,《明史》記載:“帝已就寝,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也就是說,朱棣召見胡濙後二人徹夜長談,談完之後朱棣的心結就徹底被打開,至于二人到底說了什麼則沒有記載,也沒有人知道。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胡濙确實帶回了朱允炆的消息,而且是好消息。
胡濙的好消息無非分為以下幾個版本:
第一,朱允炆已經死了,胡濙找到了他的屍骨,确定了他的死訊。
第二,胡濙找到了朱允炆,并将其滅口,永絕後患。
第二,朱允炆沒有死,但是胡濙見到了朱允炆并且與之深入交談過,朱允炆已經完全放下了(很可能是出家為僧了),胡濙确定朱允炆絕對不會起兵反抗朱棣。這是大多曆史學家最認同的一種可能性。
總之,朱棣聽完胡濙的好消息後就釋然了。次年,朱棣駕崩于北征回師途中,終年65歲。
注:
1、參考資料《明史》
2、本文涉及年齡,按照舊時習俗均采用虛歲。
3、文中圖檔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