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觀複博物館是馬未都先生創辦的新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請關注我們的頭條号,我們不定期為粉絲贈送觀複博物館的文創産品。
靜笃君按:假如我有百顆頭顱,我甯願被人顆顆斬首,也決不收回任何一條論綱。——馬丁·路德
書接前文。雖然羅馬教皇利奧十世(leo x.,1475-1521)決定先焚書——燒毀路德印發的《九十五條論綱》,再燒人——對路德施以火刑;但當時的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還是相對安全的,無論是在他将《九十五條論綱》釘上維騰堡諸聖堂大門之時,還是當他堅稱“我不會收回我的言論”之時,他身後都有一股巨大的支援力量來自他的保護人:薩克森選帝侯“智者”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der weise von sachsen,1463-1525)。

▲ 左一:薩克森選帝侯“智者”腓特烈三世
邁森瓷磚壁畫《薩克森王侯行進圖》
德國德累斯頓
路德一生之中,除了上帝之外,還有三位人間的貴人在他人生各個階段賜予他提攜支撐之力:路德少年時在他“心愛之城”埃森納赫遇到的貴婦烏蘇拉·柯塔夫人(frau cotta)将這個來自貧苦礦工之家沿街乞讨的窮途少年從凍餒之中解救出來,收留他并使他得以健康成長、潛心讀書,體會到神的恩典;他青年時的導師馮·史陶畢茨(johann von staupitz)神父将他引入神學殿堂,并将自己的教授之位傳與路德,成為路德終生莫逆于心的摯友;第三位就是薩克森選帝侯“智者”腓特烈三世,這位侯爺既不是教皇也不是神聖羅馬帝國大皇帝,卻在路德受到來自宗教與世俗——羅馬教廷與神聖羅馬帝國——這兩大勢力的雙重死亡威脅之時挺身而出,隻因他心裡與路德一樣明白:“在歐洲,沒有一個民族比德國人更遭輕蔑,意大利人甚至叫我們野獸。”這位賢明之主堅定地站到路德一邊,成為宗教改革的保護人。
▲ 油畫《少年路德為柯塔夫人歌唱》(1872)
鮑爾斯(f.pauwels,1830-1904) 作
現藏于德國埃森納赫瓦爾特堡
1520年6月,教皇谕旨對馬丁·路德施以極刑,這點燃了德國北部天主教徒的衆怒,連原本對教會問題漠不關心的人文主義大師鹿特丹的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von rotterdam,1466-1536)此時也破天荒開口預言道:“看來,這一次全體基督教民族恐怕要公開反叛了。”
▲ 油畫《鹿特丹的伊拉斯谟像》(1530-1536)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 作
現藏于鹿特丹博伊曼斯·範伯甯恩美術館
伊拉斯谟一語中的。1520年10月,路德本人在收到教皇聖谕之後表态:“現在我确信,教皇反基督。”12月10日,路德在維騰堡将“反基督教皇”的一切“渎神谕旨”和《羅馬教會法》付之一炬。他稱羅馬教廷為“玷污了上帝之教會的羅馬雞奸所大糞坑”,并激勵大家道:“我們要用教皇和紅衣主教們的鮮血來洗手,我們應該燒毀教皇的寶座,并且燒死教皇本人。”
▲ 油畫《馬丁·路德焚燒教皇谕旨》(1872)
保羅·圖曼 作
1521年五月四日,“智者”腓特烈三世命人将從沃爾姆斯帝國會議傳回維騰堡歸途中的馬丁·路德“綁架”,制造了“路德人間蒸發事件”。腓特烈三世本人甚至都不聞不問他的手下将馬丁綁架到哪裡去了,因為他怕自己洩密。從此,那個教皇禦批通緝犯路德修士失蹤了,而埃森納赫的瓦爾特堡裡卻多出了一個譯經的“容克約格”(junker jörg)。
▲ 油畫《馬丁·路德抵達瓦爾特堡》(1872,局部)
在瓦爾特堡避難隐居期間,路德潛心于《聖經》德語翻譯,其譯文所使用的“路德德語”(luthersprache)為現代德意志民族共同語——新高地德語書面語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以可以說,薩克森選帝侯“智者”腓特烈三世當年營救的不僅是馬丁·路德,他更拯救了德語。
▲ 油畫《路德發現真經》(1872)
鮑爾斯 作
▲ 德國傳統民居上裝飾的路德德譯《聖經》引文,1578年
奧斯特威克,薩克森-安哈爾特
然而,當時堡外的人們卻都以為路德已殉難。為了告訴世人,他們的“宗教改革領袖”還活着,路德的“禦用畫師”老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der Ältere,1472-1553)再次用畫筆為我們留下了瓦爾特堡裡那位譯經人“容克約格”的珍貴肖像,此時的馬丁·路德蓄起了胡須:
▲ 油畫《馬丁·路德化身“容克約格”像》(1522)
現藏于德國魏瑪宮
那麼,我們這位原本本本分分的奧古斯丁隐修會的小修士馬丁兄弟究竟又是受到了什麼樣的精神刺激才最終毅然決然走上了這條反抗到底的無悔不歸之路呢?請聽下回分解。
我們每天發表曆史藝術文物相關文章及馬未都錄制的視訊,同時發送館藏品照片,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到朋友圈和朋友們一起分享吧!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