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青島12月1日電 (記者 王金海)一張比例尺稍小一點的地圖上,要找到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通過對衛星遙感資訊進行分析卻可精準“捕捉”到這裡的着火點——這就是近期山東科技大學一個科研團隊在做的事情。
孫林團隊監測到着火點後使用無人機核查。 受訪者供圖
一個普通下午,山東省春秋季稭稈焚燒火點遙感監測系統利用衛星監測到濱州市濱城區有一處稭稈焚燒疑似火點,監測員張文華立即發送火點快報,資訊詳情幾分鐘上報至山東省生态環境廳,提前消除了安全隐患。
類似的場景在山東科技大學不勝枚舉:利用衛星資料研發監測系統守護綠色青山、在疫苗運輸車上安裝山科大科研團隊研發的微納傳感器監控車輛行程、生産智能采礦機器裝置服務各大礦山企業、智能傳感器網絡工程實驗室團隊研發晶片用于醫療診斷……在山東科技大學,一項項科研成果越來越接地氣,服務着人們的生活。
“定量遙感,就是研究圖像資訊,普通人看來可能就是一張灰色或者彩色的圖檔,但在我們眼裡,就可能代表一個個着火點、一片片污染源。”測繪學院孫林對記者介紹道。如何将所學專業應用到生活中去,将高大上的衛星遙感實作“接地氣”的科技成果轉化,這是擺在孫林團隊面前的課題。
測繪學院孫林孫林指導團隊分析資料 受訪者供圖
一名研究所學生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在浩瀚的太空中,有很多人造的“眼睛”正無時無刻地注視着地球和人類活動。它們“察顔觀色”,見證地球的“喜怒哀樂”,那就是遙感衛星。山東科技大學科研團隊所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遙感衛星觀察地球的資料下載下傳下來,進行複雜的模組化、分析,經過反複的科學實驗,找出其中的規律,這才算邁出從遙感到應用的第一步。
一份衛星資料,通過模組化分析,需要判斷出哪些地方在燒荒、哪裡的湖泊被污染。這其中有沒有誤判?準确率高不高?由于資訊的複雜性,模型計算經常會導緻結果嚴重偏差,這樣的誤差在現實生活中根本沒法完成實際應用,孫林表示:“減小誤差、提高預判精準度是定量遙感實作應用的關鍵門檻。”孫林及其團隊不斷摸索、反複試驗。
最終,孫林及其團隊打造了一套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大範圍内高時效性、高精度的“天空地”一體化稭稈焚燒火點遙感監測系統,成功實作山東全省範圍内稭稈焚燒火點監測。
從一開始模組化不成熟到開發出一套完整的系統,從開始監測不準确到逐漸提高準确度,最終,市場對經過磨練和檢驗的科研團隊成果敞開了大門:承接國家氣象局項目,用科技為“風雨雷電”把脈畫像;承接山東省生态環境廳項目,用衛星資料守護綠水青山;承接青島市即墨區、黃島區水文局項目,用技術服務家鄉一方水土……
在山東科技大學,所有的科研成果研發過程幾乎都是相似的。
一代代科大人,依托學校高水準科研平台,圍繞國家、區域和行業需求,與企業進行了科技成果和科技需求對接,不斷以創新轉型激發優勢領域的内生研究動力,利用優勢學科的科研力量,通過艱苦奮鬥、不懈追求,讓研究成果在各行各業得到應用。
圍繞科技成果轉化,學校做了一系列工作。據介紹,目前,以新能源、智能裝備、新一代資訊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已成為山東科技大學内涵式發展的新路徑。學校組建能源學部、人工智能學部等,協調多學科聯合開展戰略性、綜合性問題研究;成立阿裡雲大資料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等,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政府和企業合作共建青島智能無人系統創新研究院、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平台。這些平台已成為産學研項目“蝶變”的場所。
“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隻争朝夕。”山東科技大學校園裡的這句智語成了很多教工的心裡話,正如一位教師所說:“在緊張忙碌的時光裡,科大人真切感受到了黨性的高度、思想的銳度、改革的力度、工作的強度、發展的速度、民生的溫度。”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