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象出版社:11月1日,由印象館建立"知識館開放"内容分享欄目線上開通,邀請了劉宇、劉勝軍、王賽、吳晨光、郭偉5位嘉賓共同探讨如何在不确定的時代将危機轉化為機遇。大象編纂了清華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劉宇的全文,與大家分享《不确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
劉宇:不确定性本身并不一定是壞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現代社會的特征,也是社會進步的代價。從西漢到1949年,中國的平均GDP基本保持不變。在這一點上,生活中沒有不确定性。未來是過去的不斷複制。你的祖父是鐵匠,你的父親是鐵匠,你是鐵匠。然而,在過去的200年裡,各國經濟曲線急劇上升,人類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談判是不确定的,給了我們更多的機會和更多的可能性。
<h1 類="pgc-h-中心線">01</h1>
<h1級"pgc-h-中心線">不确定性,價格進步</h1>
不确定性給我們帶來了自由和機會,但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焦慮。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有選擇職業的自由,是以也有失去工作的自由;自由,優勢是無限可能,劣勢是無限競争。
自由,優勢是無限可能,劣勢是無限競争。
是以,為了應對這種風險和競争,人類發明了各種安全機制,如社會保障、金融保險、慈善等。大衆教育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保障措施之一,因為我們需要通過大衆教育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技能,以幫助我們應對風險。
但問題是,在知識儲備的過程中,存在着惡性競争,這就是我們教育的現狀,"軍備競賽"模式,它由兩種政策組成 - 教育程度越高,越好,技能越多。具體展現在,中國的年輕人上大學、讀博、讀博、讀海、讀,拿第一學位,拿第二學位,拿學位,也想拿各種證書。家長還要求孩子要有18歲一樣的國術水準,從小就要參加各種興趣班等等。無限惡性競争,不少家長呼籲優質教育。是以,教育部積極響應,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育搞好素質教育,讓我們的父母現在聽到"素質教育"這四個字,風和怕。
<h1 class="pgc-h-center-line">02</h1>
<h1級">"pgc-h-center-line"的"軍備競賽"的後果</h1>
這種"軍備競賽"教育模式的後果是什麼?每個人都筋疲力盡。你的孩子在10點睡覺,我的孩子在11點睡覺,他的孩子在12點睡覺。你去兩所補習班,他去四所補習班。前段時間我在一群母親中,看到一個轉發的消息,講的是一位文科生的母親,為了輔導孩子進入大學,很難把自己鍛造成理工科學校。
我看了新聞,就在母親群的聲明中,我說我考慮過:我們的孩子後來讓她開了一家奶茶店。是以,其他母親紛紛表示,她們的孩子也會開奶茶店。我意識到,似乎奶茶店競争非常激烈,我們的孩子仍然開着煎餅店。
在我看來,這種惡性競争會産生一些後果。首先,它對女權主義運動有害。無數職業女性本可以在事業上開花結果,卻被卷入這場惡性競争,被迫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中的"軍備競賽"中,放棄事業。其次,它對家庭關系有害。本來很和諧的家庭關系,因為你想強迫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導緻家庭關系雞飛狗跳。第三,這是對教育公平的傷害。在一天結束時,你會發現教育主要是關于父母的财務狀況。如果你能負擔得起最好的私立學校,國際學校,那麼你的孩子就有未來。
在這種惡性競争中長大,很容易成長為一個空心人。雖然他學了十八種國術,但他不知道該怎麼辦。
但對這一切最大的傷害是孩子自己。抑郁和焦慮在青少年中很常見,自殺的趨勢非常高,五分之一的中學生考慮自殺。一個孩子,帶着無限的眼光長大了,結果,我們所有成年人都密謀告訴他:你前半段的生存目的,就是考核,完全無聊啊。即使不抑郁,不自殺,在這樣惡性競争中長大,也很容易成長為一個"空心人"。雖然他學了十八種國術,但他不知道該怎麼辦。
<h1 類="pgc-h-center-line">03</h1>
<H1級"pgc-h-center-line">如何緩解軍備競賽的壓力?</h1>
<h1級"pgc-h-center-line">軍備競賽不太可能完全逃脫,但可能會放緩。</h1>
01 認識自己
首先,了解自己。這可能比了解世界和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我們的教育目标是給我們的孩子提供更多的技能越好。但很少鼓勵孩子們思考——我是誰?對我來說最好的事情是什麼?我該怎麼辦?我最喜歡什麼?很少鼓勵孩子們去探索和發現自己。
生活真的是 - 你爬得越高越好,你跑得越快越好嗎?我對此非常懷疑。我認為生活的目的不是要更高,更快,更多,而是為你找到合适的地方。如果一個人因為高密度的補習或昂貴的咨詢服務到一所一流大學,四八年大學在鳳凰組當鳳尾魚,可能不利于他的成長。如果,因為運氣好,你身邊的一個男孩,造就了一個他無法匹敵的女孩,他會很開心嗎?不一定。他可能很累。一個放任自流的人,因為聽了父母的話,一個公務員的話,不管是處處晉升還是大廳級别,他都可能覺得自己每天都穿着一雙不合腳的鞋子。
人生的目的不是要更高、更快、更多,而是要找到适合你的地方。
為什麼青少年現在如此沮喪和焦慮?這是因為這種不比對。很多人不是從自己的興趣、性格、特點上選擇一個專業,去找工作,而是要學習自己不喜歡的職業,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走别人的路,讓自己說走吧。
是以,我們的教育不是鼓勵年輕人發現自己,而是逃避自我。從獨特的自我到普通的他人,個性逃到潮水,從冒險到安全。如果你問父母為什麼他們要向孩子報告興趣課?這是因為"其他人都報告了它"。如果你問大學生為什麼選擇這個專業?這是因為"好找工作"。如果你問專業人士你為什麼做這份工作?這是因為"穩定,高收入和父母的安心"。即使你換了工作,也不是因為你喜歡新工作,而是因為你太讨厭它了。是以,你的生活是無盡的逃避。
要赢得比賽,你必須做1,而不是10001。
但這種随流量而來的安全感,在我看來是一種虛假的安全感,因為你去找的人最多,怎麼可能安全呢?這一定是一場踩踏式的競賽。矽谷投資者彼得·泰爾(Peter Thiel)寫了一本書《從0到1》(From 0 to 1),講述了它是如何工作的。教育也是如此。要赢得比賽,你必須做1,而不是10001。如果你做到了10001,你一定在起跑線上輸了,因為你前面已經有了10000個人。我丈夫曾經問我,我的孩子是否應該學習彈鋼琴。我說,不,你想想看,北京可能有300多萬孩子學鋼琴,我們樓上樓下有四五個孩子,在這種情況下要學鋼琴,要出類拔萃,這不是弄巧成拙嗎?我們不妨讓我們的孩子學習古希臘和羅馬的曆史。當然,我是懶惰的,屬于那種不打仗、健康的母親。
彼得·泰爾(Peter Thiel)有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幸福的家庭是一樣的,不幸福的家庭有自己的不幸。"(來自列夫·托爾斯泰),但事實恰恰相反。不幸的人都是一樣的,快樂的人也有自己的幸福。為什麼?因為不幸的人正在走别人的路,而快樂的人正在尋找另一條路。當每個人都在做金融時,他上網;當每個人都在做網際網路時,他去拍電影;當每個人都在拍電影時,他去接受教育;當每個人都在做教育時,他會回到金融領域。這是唯一的辦法。找到自己的獨特性以獲得競争優勢。
不幸的人走的是别人的路,而快樂的人走的是另一條路。
從國家競争力的角度來看,情況也是如此。很多人都發現了中美教育的一個悖論:中國的基礎教育非常好,相比之下,很多中國小生在美國連基本的加減都不好。但到了這所大學,特别是在研究所學生院,美國的優勢開始顯現,上屆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而中國的本土諾貝爾獎獲得者越來越少。我認為,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這種悖論與鼓勵"自我探索,自我發現"有關。當每個人都被鼓勵找到自己最大的亮點,發揮自己最大的優勢時,一個社會的創造力就會最大化。當大多數孩子踩着同樣的标準,太忙而無法探索自己的興趣時,他們很難發光。他可能因為強大的外界壓力而傳球甚至做得很好,但因為内心缺乏熱情,他很難做到優秀,很難做到最好。
有些年輕人可能會說,我沒有勇氣去嘗試,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你在流水線上長大并不奇怪,你真的不知道在流水線上該做什麼。在成長的過程中,社會、家長、老師要向你指出各種前進的手勢,前進、左、右,突然有一天方向盤給自己,你不知道該怎麼做,困惑是正常的。
自由不僅僅是一個空間,它是一種後天獲得的能力。每個人的自我,都在不斷的探索、試錯嘗試。你不能坐在房間裡思考和絞盡腦汁,突然你意識到,啊,我應該這樣做。沒有人的"自我"是十幾二歲的成品,也不是草叢中的寶藏。你找到的隻是一塊石頭,你必須把它刻在自己身上,這就是發現自己的過程。
02 失敗的勇氣
既然是試錯,一定有錯誤,結果可能會失敗。很多家長、老師、年輕人都害怕嘗試和犯錯,害怕失敗。
現在,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但沒有"失敗研究"。社會、老師、家長不斷引導孩子"有抱負的人成就事",但其實成功有實力、運氣、人際關系、出身、情商等因素,不是空虛的,才能成功。
近日,大連理工男自殺震驚全國,我們感到陌生。臨終前,他寫了一封上生的信,因為他沒有做實驗,他以為自己是個廢品,然後自殺了。當然,這是非常令人痛苦的,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他甯願自殺也不願辍學?我認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我們的社會中,對失敗的看法太多了。
失敗是一種信号機制,它提醒我們在轉彎時轉彎,而不是單向黑暗。
這種失敗觀首先反映在對成功的承諾中,而不是失敗。但失敗其實是認識自己的一種方式,因為失敗,讓我們知道我們能力的限度,興趣的極限。失敗是一種信号機制,它提醒我們在轉彎時轉彎,而不是單向黑暗。但是我們的教育鄙視放棄,鄙視失敗,發明了許多詞來鼓勵這種極其痛苦的堅持:毅力,毅力,永不放棄,打敗自己......你說你們都走錯了方向,為什麼一定要堅定?一切都在死胡同裡,為什麼永不放棄?很多時候,放棄是一種止損機制。
李雪琴,目前中國最好的脫口秀表演者之一。在去紐約之前,她是一名普通的北京大學學生,但由于抑郁症或個人原因,她回到家鄉沒有學位,開始在網上銷售。按照世俗的标準,她失敗了。但這次失敗對她來說是一個轉折點,将她變成了一個熱門和脫口秀女演員。在我看來,中國失去了這樣一位優秀的脫口秀女演員,比一家紐約投行失去了一位白領女性,前者失去了大部分的損失。是以,自我意識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沒有失敗的勇氣,就沒有驚喜。
那麼,如果轉移延遲怎麼辦?冒險當然會失敗,而且可能會從一個失敗到另一個失敗。但是,再次失敗比自殺或慢性自殺更好嗎?而且,作為一個勇敢的失敗者,這比一個懦弱的失敗者要好。最後,即使你什麼都不做,你也成為一個勇敢誠實的人。
03 什麼是成功?
另一個可怕的"失敗觀"是成功标準的單一化。什麼是成功?成功就是要走出困境,賺更多的錢,做一個更大的官,要有更多的粉絲......無論如何,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你就會失敗。
一個社會中有這麼多成功人士在哪裡?那麼多馬雲,那麼多郎朗,那麼多姚明?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我的一個朋友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確定你的孩子會成長為一個普通人。這句話是我作為母親的座右銘,于是我開始把自己從虎媽的戰車上解開,獲得了做母親的自由。
有人可能會說,劉小姐,你别裝謙虛,你全家都是清華大學,你也上過藤制學校,你的孩子一定很優秀啊。我告訴你,我的孩子在清華附屬的國小校,孩子的父母正在學欺負,清華滿洲街富士學校的畢業老師,然後呢?一個班級中仍然隻有一個第一。整個北京清華大學的錄取率是千分之五左右,能去美國富士學校就更是少見了,為什麼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抽獎了呢?這是不科學的。是以,這不是謙虛,這是一個理性的人對機率的尊重。當然,如果我的女兒是一個世俗的奇迹,我相信我會偷走樂趣,但到目前為止,我的朋友是對的,我的女兒正在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普通人。
作為父母,我的使命是幫助我的孩子找到一些可以根據他的獨特性感到高興的東西。
在接受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之後,對教育的正确看法是什麼?沒有必要把草種成大樹,而是要把草種成美麗的草,健康的草。大多數人可能具有共同的才能,但她/他/她具有感興趣的個性,并且具有自己的獨特性。作為父母,我的使命是幫助我的孩子找到一些可以根據他的獨特性感到高興的東西。
有的父母會說,我們的孩子沒有任何比較優勢,怎麼辦?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比較優勢。所謂比較優勢,不在于你比别人做得更好,而在于你能做的所有事情中,什麼最有效。哪怕是很平凡的事情,比如做飯、化妝,你做到極緻,也能成為你的亮點。在日本有一份工作叫做"接貨顧問",你看,接機可以成為一份工作,甚至成為一種職業。你的孩子可能不是天才,但在一個小世界裡過上幸福的生活,這就足夠了,這就是成功。
其他家長說我的孩子很懶,我該如何改造他?一種方式是幫助他找到自己的亮點,讓他形成成長的内在動力。但是,确實有可能有些人天生懶惰,"什麼都不做"。即使是這樣的孩子,我認為也去不去"失敗和屈辱",充其量隻能幫助他了解,性格就是命運,他會對目前所有的态度負責生活的後果。
也許是因為我從小就是一個非常"堅強"的人,我一直認為其他人也應該如此。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蓋茨,但每個人都應該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應該追求卓越。但随着年齡的增長,我的想法開始動搖。為什麼?因為我慢慢意識到,所謂的成功,往往與巨大的責任和壓力相對應。每個人的價值觀排序都不同,不是每個人都願意用舒适、輕松、輕松來換取成功,而追求舒适、輕松、放松并不一定是罪過。如果一個人選擇"舒适"而放棄"成功",這并不一定是一件壞事。
我最近也看到一句有意思的話:過去談論吃福利的人,我們都覺得這是社會的負擔,尤其是懶惰的人,或多或少有點看不起。但其實,懶惰的人對社會也有很大的貢獻,福利其實就是對這種貢獻的回報。懶惰者對社會有什麼貢獻?一句話,它們大大降低了社會競争的激烈程度。想想看,我們現在生活得喘不過氣來,如果每個人都被拼命地嬌弱,我們得厭倦什麼呢?是以,在競争激烈的時代,社會需要懶惰的人,社會感謝懶惰的人。他們犧牲了自己,将無數人從崩潰的邊緣拯救出來。
那麼,我對教育的看法是什麼呢?這是兩個詞:了解自己,接受自己。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更容易,我相信這種勢利的教育,教育本身的産出,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萬戶的和平與穩定,都有利大于弊。隻有當每個人都是美麗的,一個社會才會充滿活力。(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