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承包了好萊塢漫改電影的商業廣度,dc代表了好萊塢漫改電影的思想深度。倘若将兩種模式融會貫通,既保持類型化的叙事風格和娛樂性的工業審美,又保證性本惡的倫理哲思和沉郁風的影像美學,或許會産生爆款。
于是,執導過《銀河護衛隊》的導演詹姆斯·古恩,跑到隔壁dc拍攝了《自殺小隊》的續集《x特遣隊:全員集結》(以下簡稱《x特遣隊》)。論及口碑,爛番茄開局新鮮度高達98%,mtc評分78分,豆瓣評分8.3,dc這波看似穩了。

一直以來,統領dc宇宙的王者是紮克·施耐德。經《超人:鋼鐵之軀》《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紮克·施耐德版正義聯盟》的拍攝,奠定了dc漫改電影的特點:古典主義叙事風格,一本正經的英雄神話,色調暗黑的影像審美,以及個人風格強烈的慢鏡頭、mv畫風。
dc漫改電影裡的主角多半苦大仇深,超人、蝙蝠俠總背負着父輩之死的陰影,蓋爾·加朵版神奇女俠也是個不近男女情愛的白月光。叙事層面,由溫子仁執導的《海王》拍出了古典主義戲劇的味道:王權至上強調嫡長子(海王)繼承、明君效應,是以海洋領主是個竊國賊,需在唯理主義(非黑即白)下被繩之以法。
開角色身世的玩笑,是此類作品中決不允許的,《雷霆沙贊》便是一例,超級英雄成了智商為負的肌肉男,口碑較差。可一闆一眼的故事看多了,難免有些味同嚼蠟,這也是dc漫改電影跌入瓶頸的原因。是以,“滾導”詹姆斯·古恩的出現,讓影迷們看到了dc的一線生機。
不難發現,《x特遣隊》依舊是“滾導”在《銀河護衛隊》中的熟悉套路:一群烏合之衆+一堆金曲串燒+一頓“胡捶海砍”。
關押在監獄中的x特遣隊成員有救了!他們獲得了一項可以減輕刑罰的新任務:前往南美洲的科托馬耳他島國,摧毀納粹時期遺留下來的約頓海姆監獄和實驗室,以拯救那些關押其中的政治犯。
詹姆斯·古恩的确喜歡把超英主角們以街頭混混的不着調形象呈現在觀衆面前,這次搭配dc的廢土風更顯格調。組成x特遣隊的是群獄中敗類——醜爺的“前女友”小醜女(瑪格特·羅比 飾)、嗜血的鲨魚人、長相醜陋的黃鼠狼等。
與此同時,他們的超能力也不怎麼高大上:捕鼠人二世(丹妮拉·曼希沃 飾)能夠召喚老鼠,波點人(大衛·達斯馬齊連 飾)把身上的紅疹當作武器,t.d.k.(内森·菲利安 飾)能拆解自身以攻擊敵人……雖說裝備簡陋,但也正是這群烏合之衆,發現驚天陰謀,力挽狂瀾。
在風格上,“滾導”無縫銜接紮導,将多首經典歌與情節剪輯在一起。不同于紮導神性化的配樂,古恩所選音樂凸顯的更多是一種遊俠風。電子音樂以及民謠曲風,取代了紮克·施耐德慣用的交響樂。
畢竟,音樂風格搭配合适的人物群像,才能傳達出影片的主基調。不同于那群高高在上的神明(外星超人、宙斯之女、海神之子等),x特遣隊以近身肉搏、飛镖暗器取勝。同時,情緒化的他們不過是高層眼中的棋子,更像當代騎士,堅守着自己心中的浪漫,而流行樂風恰恰強調出此種概念。
這種浪漫也展現在影像上。dc漫改電影裡的反英雄們,走的多是血腥暴力的路子,一言不合就上演“手撕鬼子”的戲碼,爆頭、生吞、斷肢、血漿四濺才是王道。然而這種直覺的暴力美學易引起觀衆的生理不适,是以古恩也做了些浪漫化的處理。
拿小醜女反殺的橋段來說,本以為小醜女與帥小夥好上了,結果二話不說就把對方秒殺了,因為她痛恨那些會成為未來男友的男人,或許她還沒有從跟醜爺的失戀陰影中走出。接着,小醜女突破重重包圍,标槍入喉的一瞬,飛濺的不是血漿而是花蝴蝶。
通過出其不意的反套路,以及象征性的影像道具,弱化情節、畫面上的血腥程度。此外,“血腥運動”(伊德裡斯·艾爾巴 飾)與和平使者(約翰·塞納 飾)比賽殺敵、巨型外星生物斯塔羅酷似派大星,都讓觀衆在體會暴力的同時,嘗到一絲風趣。
dc漫改電影好久沒那麼熱鬧了,然而,文章開篇筆者為什麼說這波操作“看似”穩了?這就涉及對《x特遣隊》的批評:它依舊是部沒有擺脫商業叙事窠臼的超英片。
首先,散點人物不夠聚焦,過度反轉喪失重心。
幾位主角性格面面俱到,形象較為豐富。“血腥運動”總覺得虧欠女兒,而捕鼠人二世又覺得缺少父愛。前者害怕老鼠,後者又因老鼠與父親産生精神交流。最終通過老鼠,二者彌補了情感殘缺。
然而,其他角色多為工具人,甚至淪為炮灰。開場的第一小隊,幾乎全軍覆沒。令人捉摸不透的是,導演以史瓦特(邁克爾·魯克 飾)的主觀視角帶入故事,但為了反轉而反轉,開場不久便讓他領了便當,這就容易造成觀衆視角的斷裂,失去叙事中心。
幾個人物因散點叙事和簡單的背景勾勒而稍顯豐富,剩下的就是角色們突如其來的下線。
同時,一些角色的引入隻具商業效用,對劇情毫無影響,就連其性格都不夠豐滿,比如小醜女。作為第一小隊的幸存者,她單槍匹馬便能從敵人老巢殺個七進七出,與第二小隊的故事勾連不強,顯得救援行動較為多餘。
雖說小醜女的形象依舊豔麗,但因少了與她相關聯的背景介紹,使其僅作為“瘋批美人”而存在,可惜了瑪格特·羅比的演繹。如果能按照動畫《哈莉·奎因》中的設定,人物則不會淪為擺設。
其次,現代藝術的拼貼風,緻使故事該厚重時不厚重,極為輕浮。
主創依仗成熟的電影工業,将冒險、惡搞、政治驚悚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個後現代怪胎。
原本能塑造人物形象的情節,卻讓給搞笑段落,進而使角色行為缺乏說服力。和平使者最終為何會站在x特遣隊的對立面,又有哪些性格特征導緻其決定維護國家顔面?這些行為都不能從前期設定中找到堅實依據。
另外,在政治隐喻上,《x特遣隊》并不徹底。
本以為是去摧毀暴政,沒想到其背後仍有陰謀。美國政府通過在其他國家進行怪物實驗,進而達到控制、消除異己的目的。是以,x特遣隊的行為多了份除暴安良的意味。
但在結局的處理上,又強行加入了幫助當地民主政權恢複統治的橋段。對這群怼天怼地的“壞小子”而言,以無政府主義的姿态完成任務難道不是更合理嗎?
角色一個比一個碎嘴,打嘴炮式的台詞雖說不适用于所有人,但在這些作品中卻形成了一種普遍特征:但凡要想表現自己不落俗套、标新立異的性格,就非得像死侍那般碎碎念。娛樂至上,消解了叙事的意義,更消解了角色行為邏輯的合理性。
從口碑上不難看出,《x特遣隊》的确觸及到了觀衆的嗨點,具有一定娛樂價值。然而,本片更像是一個集錦,把所有的惡趣味淩亂地嫁接在一塊,像盆火鍋,什麼食材都能放在裡面炖。突然懷念紮克·施耐德,雖說故事拍得沉默,但起碼是個故事,人物與情節間也有勾連。
【文/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