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承包了好莱坞漫改电影的商业广度,dc代表了好莱坞漫改电影的思想深度。倘若将两种模式融会贯通,既保持类型化的叙事风格和娱乐性的工业审美,又保证性本恶的伦理哲思和沉郁风的影像美学,或许会产生爆款。
于是,执导过《银河护卫队》的导演詹姆斯·古恩,跑到隔壁dc拍摄了《自杀小队》的续集《x特遣队:全员集结》(以下简称《x特遣队》)。论及口碑,烂番茄开局新鲜度高达98%,mtc评分78分,豆瓣评分8.3,dc这波看似稳了。

一直以来,统领dc宇宙的王者是扎克·施耐德。经《超人:钢铁之躯》《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扎克·施耐德版正义联盟》的拍摄,奠定了dc漫改电影的特点:古典主义叙事风格,一本正经的英雄神话,色调暗黑的影像审美,以及个人风格强烈的慢镜头、mv画风。
dc漫改电影里的主角多半苦大仇深,超人、蝙蝠侠总背负着父辈之死的阴影,盖尔·加朵版神奇女侠也是个不近男女情爱的白月光。叙事层面,由温子仁执导的《海王》拍出了古典主义戏剧的味道:王权至上强调嫡长子(海王)继承、明君效应,所以海洋领主是个窃国贼,需在唯理主义(非黑即白)下被绳之以法。
开角色身世的玩笑,是此类作品中决不允许的,《雷霆沙赞》便是一例,超级英雄成了智商为负的肌肉男,口碑较差。可一板一眼的故事看多了,难免有些味同嚼蜡,这也是dc漫改电影跌入瓶颈的原因。所以,“滚导”詹姆斯·古恩的出现,让影迷们看到了dc的一线生机。
不难发现,《x特遣队》依旧是“滚导”在《银河护卫队》中的熟悉套路:一群乌合之众+一堆金曲串烧+一顿“胡捶海砍”。
关押在监狱中的x特遣队成员有救了!他们获得了一项可以减轻刑罚的新任务:前往南美洲的科托马耳他岛国,摧毁纳粹时期遗留下来的约顿海姆监狱和实验室,以拯救那些关押其中的政治犯。
詹姆斯·古恩的确喜欢把超英主角们以街头混混的不着调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次搭配dc的废土风更显格调。组成x特遣队的是群狱中败类——丑爷的“前女友”小丑女(玛格特·罗比 饰)、嗜血的鲨鱼人、长相丑陋的黄鼠狼等。
与此同时,他们的超能力也不怎么高大上:捕鼠人二世(丹妮拉·曼希沃 饰)能够召唤老鼠,波点人(大卫·达斯马齐连 饰)把身上的红疹当作武器,t.d.k.(内森·菲利安 饰)能拆解自身以攻击敌人……虽说装备简陋,但也正是这群乌合之众,发现惊天阴谋,力挽狂澜。
在风格上,“滚导”无缝衔接扎导,将多首经典歌与情节剪辑在一起。不同于扎导神性化的配乐,古恩所选音乐凸显的更多是一种游侠风。电子音乐以及民谣曲风,取代了扎克·施耐德惯用的交响乐。
毕竟,音乐风格搭配合适的人物群像,才能传达出影片的主基调。不同于那群高高在上的神明(外星超人、宙斯之女、海神之子等),x特遣队以近身肉搏、飞镖暗器取胜。同时,情绪化的他们不过是高层眼中的棋子,更像当代骑士,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浪漫,而流行乐风恰恰强调出此种概念。
这种浪漫也体现在影像上。dc漫改电影里的反英雄们,走的多是血腥暴力的路子,一言不合就上演“手撕鬼子”的戏码,爆头、生吞、断肢、血浆四溅才是王道。然而这种直观的暴力美学易引起观众的生理不适,所以古恩也做了些浪漫化的处理。
拿小丑女反杀的桥段来说,本以为小丑女与帅小伙好上了,结果二话不说就把对方秒杀了,因为她痛恨那些会成为未来男友的男人,或许她还没有从跟丑爷的失恋阴影中走出。接着,小丑女突破重重包围,标枪入喉的一瞬,飞溅的不是血浆而是花蝴蝶。
通过出其不意的反套路,以及象征性的影像道具,弱化情节、画面上的血腥程度。此外,“血腥运动”(伊德里斯·艾尔巴 饰)与和平使者(约翰·塞纳 饰)比赛杀敌、巨型外星生物斯塔罗酷似派大星,都让观众在体会暴力的同时,尝到一丝风趣。
dc漫改电影好久没那么热闹了,然而,文章开篇笔者为什么说这波操作“看似”稳了?这就涉及对《x特遣队》的批评:它依旧是部没有摆脱商业叙事窠臼的超英片。
首先,散点人物不够聚焦,过度反转丧失重心。
几位主角性格面面俱到,形象较为丰富。“血腥运动”总觉得亏欠女儿,而捕鼠人二世又觉得缺少父爱。前者害怕老鼠,后者又因老鼠与父亲产生精神交流。最终通过老鼠,二者弥补了情感残缺。
然而,其他角色多为工具人,甚至沦为炮灰。开场的第一小队,几乎全军覆没。令人捉摸不透的是,导演以史瓦特(迈克尔·鲁克 饰)的主观视角带入故事,但为了反转而反转,开场不久便让他领了盒饭,这就容易造成观众视角的断裂,失去叙事中心。
几个人物因散点叙事和简单的背景勾勒而稍显丰富,剩下的就是角色们突如其来的下线。
同时,一些角色的引入只具商业效用,对剧情毫无影响,就连其性格都不够丰满,比如小丑女。作为第一小队的幸存者,她单枪匹马便能从敌人老巢杀个七进七出,与第二小队的故事勾连不强,显得救援行动较为多余。
虽说小丑女的形象依旧艳丽,但因少了与她相关联的背景介绍,使其仅作为“疯批美人”而存在,可惜了玛格特·罗比的演绎。如果能按照动画《哈莉·奎因》中的设定,人物则不会沦为摆设。
其次,现代艺术的拼贴风,致使故事该厚重时不厚重,极为轻浮。
主创依仗成熟的电影工业,将冒险、恶搞、政治惊悚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个后现代怪胎。
原本能塑造人物形象的情节,却让给搞笑段落,从而使角色行为缺乏说服力。和平使者最终为何会站在x特遣队的对立面,又有哪些性格特征导致其决定维护国家颜面?这些行为都不能从前期设定中找到坚实依据。
另外,在政治隐喻上,《x特遣队》并不彻底。
本以为是去摧毁暴政,没想到其背后仍有阴谋。美国政府通过在其他国家进行怪物实验,从而达到控制、消除异己的目的。所以,x特遣队的行为多了份除暴安良的意味。
但在结局的处理上,又强行加入了帮助当地民主政权恢复统治的桥段。对这群怼天怼地的“坏小子”而言,以无政府主义的姿态完成任务难道不是更合理吗?
角色一个比一个碎嘴,打嘴炮式的台词虽说不适用于所有人,但在这些作品中却形成了一种普遍特征:但凡要想表现自己不落俗套、标新立异的性格,就非得像死侍那般碎碎念。娱乐至上,消解了叙事的意义,更消解了角色行为逻辑的合理性。
从口碑上不难看出,《x特遣队》的确触及到了观众的嗨点,具有一定娱乐价值。然而,本片更像是一个集锦,把所有的恶趣味凌乱地嫁接在一块,像盆火锅,什么食材都能放在里面炖。突然怀念扎克·施耐德,虽说故事拍得沉默,但起码是个故事,人物与情节间也有勾连。
【文/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