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着”,歡迎繼續閱讀。
這裡或許有個文藝片,這裡或許有個恐怖片。不知道你會悶到睡着,還是吓得更睡不着。
今晚介紹一部家庭倫理片。
注意:本文有劇透。
美國電影《gifted》在國内的中文譯名被翻譯成“天才少女”,這真是個極大的誤會。
這部電影并非傳記片,而是家庭倫理片,換言之,影片的主旨并非是要塑造某個天才的形象,而是在一個祖孫三代都天賦異禀的家族裡沖突重重,三代人如何對自己在家族内部的角色進行調整、最終各就各位的故事。

盡管影片戲份最重的是那位年僅7歲便在微積分上頗有建樹的小女孩瑪麗,可是“gifted”的中文譯名,應該翻譯成“天才家族”,哪怕隻有“天才”二字,也比現在的“天才少女”貼切得多。
瑪麗的外婆伊芙琳是英國人,年輕時便彰顯了卓越的數學天賦,後來她遇到了瑪麗的外公、一個美國小夥子,她跟随他來到美國結婚生子,誕下了瑪麗的母親黛安和黛安的弟弟弗蘭克。她的數學天賦在一雙兒女身上得到了展現,于是伊芙琳便将自己未竟的學術野心延續在對于兒女的嚴苛訓練上。
訓練出來的結果,是這對姐弟智商超群情商低下,而這種智商和情商不成正比的人格特質,又在瑪麗身上得到了展現。
黛安17歲時曾和鄰居保羅墜入愛河,這大概是她唯一一段真正戀愛的經曆。然而這段初戀尚未萌芽就被專制霸道的伊芙琳扼殺在搖籃中。
黛安遂将注意力全都投入到了數學課題的鑽研中,她發表的學術成果有多少,她隐瞞的心事就有多少,直到年僅27歲的她在家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讓所有人都猝不及防。她自殺時,家裡除了1歲不到的瑪麗,沒有其他人。
瑪麗的親生父親是黛安一夜情的對象,她和這個男人發生關系時,認識不到一個月。瑪麗的出生是黛安生命裡的意外,也是這個天才家族的意外,當然最意外的,還是黛安的香消玉殒。她的離世,為後來伊芙琳和弗蘭克争奪瑪麗撫養權而引起的家庭戰争埋下了隐患。
黛安的臨終遺言指定了弗蘭克作為瑪麗的撫養人和監護人,弗蘭克在瑪麗7歲之前,便在教授她的過程中,傾盡自己所有的數學知識。
弗蘭克在帶着瑪麗到這個海濱小鎮生活之前,曾經是波士頓大學的哲學系副教授,主攻邏輯學。瑪麗既遺傳了母親家族的數學天才,同時後天生長環境中又被強化了她數理方面的特長,盡管弗蘭克希望她不要步黛安後塵、能有個快樂輕松的童年,可瑪麗對于數學的愛,卻是自發而孜孜不倦的。
瑪麗去學校報到的第一天,她便發現自己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當所有同學都在進行一位數以内的加減法時,她已經能進行多位數的乘除法,并熟練地進行平方根的運算。她挑釁同學、老師以及校長,讓所有人都對她刮目相看。校長建議弗蘭克将瑪麗轉學到天才學校,可是弗蘭克說他們家族與所謂的“天才學校”有過不愉快的經曆。他的不願意,顯性原因是黛安的死,而隐性原因,大概連他自己也沒意識到,是潛意識裡對伊芙琳的抵抗,這是一個被剝奪快樂童年的兒子對專制母親的抵抗。
可能是歸功于伊芙琳在學術界的廣泛人脈,她通過瑪麗那位同樣人脈廣泛的國小校長得知了瑪麗的天才事迹(校長曾經對弗蘭克信誓旦旦地說,隻要瑪麗想讀天才學校,她絕對有辦法申請到全額獎學金,這是已經與學術界脫節的弗蘭克做不到的)。
總之在黛安懷孕時已經企圖斷絕母女關系的伊芙琳,得知了7歲的瑪麗也是個數學天才,她決定與弗蘭克争奪瑪麗的撫養權,弗蘭克拒絕後,伊芙琳将自己的親生兒子告上了法庭。第一次開庭時,連審案無數的法官也驚愕地問控辯雙方:“你們确定這件事情真的不私下解決嗎?”
在幾場法庭上的兵戎相見後,伊芙琳和弗蘭克盡管秉持着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但是在争奪瑪麗撫養權這件事情上,他們的優劣勢是平分秋色的。他們的問題都出在“懂瑪麗而不懂教育”上,伊芙琳的教育方法是用犧牲社交、心智發展的時間來投入到智力和技能的錘煉上,而弗蘭克則截然相反,可他忽略的是,瑪麗和黛安不同,黛安雖智力過人可是不愛數學,可是瑪麗卻對數學是真愛,剝奪她鑽研數學的時間無異于扼殺她的真愛。
瑪麗自己的意願,則是跟着弗蘭克生活。她曾對弗蘭克坦言:“我喜歡伊芙琳,可我不想和她生活,她太專橫。”伊芙琳第一次探望這個素未謀面的外孫女時,她帶來了最高配置的蘋果電腦,并以家裡有一堆數學專著作為誘惑瑪麗和她一起生活的理由,這個舉動成功讨到瑪麗的歡心。伊芙琳和瑪麗都是真心愛數學,是以伊芙琳懂她,隻是除了數學之外,瑪麗還想要快樂,這是伊芙琳給不了她的。
弗蘭克不希望瑪麗陷入伊芙琳暴政的魔掌,是以勢必赢得官司。可是他沒有穩定工作為他帶來的醫療保險,也沒有固定配偶能給瑪麗一個完整的家庭,這些都讓他在官司中處于下風。
任何決定對于弗蘭克來說都不容易,弗蘭克雖是瑪麗的舅舅,但承擔的卻是父親的責任,娶妻則意味着給瑪麗找個母親,這大概也是他多年來沒有固定伴侶和配偶的緣故,隻是靠每周五晚上在酒吧約炮來解決婚戀上的需求,因為他找不到适合當瑪麗母親的女人,直到他碰到了邦妮——瑪麗的數學老師、挖掘瑪麗天才并願意包容她怪異行為的人。
物質生活上的缺陷逼得弗蘭克必須做出妥協才能赢得官司——他為瑪麗找了一個領養家庭,是一對物質條件富足卻沒有子女的夫妻,而伊芙琳則獲得了合法探視權。伊芙琳手上握有優渥的教育資源,這對瑪麗的成長有好處,弗蘭克不能剝奪它。
瑪麗在離開弗蘭克那天嚎啕大哭,場面異常撕心裂肺,可是僅僅一個小動作,又把伊芙琳帶回了弗蘭克的身邊。
瑪麗被送到領養家庭後,過得并不開心,她甚至面臨了母親死後最大的生離死别。她在弗蘭克家裡的單眼貓弗雷迪被送到了寵物店,因為沒人領養,即将被人道毀滅。在圖書館的公告闆上得知這一消息的邦妮火速通知了弗蘭克,弗蘭克則沖到了寵物店,在弗雷迪即将被人道毀滅之際演了一場“英雄救貓”的大戲。
這件事情後,弗蘭克知道了,盡管自己有缺陷,卻提供了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對瑪麗無條件的愛與了解。伊芙琳也認識到了這點,不再反對弗蘭克與瑪麗同住。天才少女瑪麗的學院教育是在高校裡與一群成年人進行的,可是到了課後,她便和普通國小生無異,在操場上與小夥伴們捉迷藏、玩滑梯。伊芙琳、弗蘭克、邦妮,所有人都在瑪麗的成長中,找到了合适并正确的角色。
“遺傳與環境”(nature versus nurture)的話題,為教育界和藝術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辯論議題和戲劇沖突,這樣的讨論還在繼續,并永遠沒有标準答案。現實生活中,先天與後天、智商與情商、優劣與利弊極少有泾渭分明的界限,電影中的結局相較于混沌的現實世界,已經是個相對完滿與理想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