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作者簡介

威康·莎士比亞(1564—1616),文藝複興時期著名的英國戲劇家、詩人。他出生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特福鎮一個市民家庭,13歲時,家道中落的莎士比亞被迫中途辍學。18歲結婚,迫于生活的壓力,婚後不久他就隻身去倫敦謀生,開始接觸不同階層的生活,加深了他對生活的認識。他先後幹過雜役、清潔工和臨時演員等職業。在掌握了戲劇創作和演出技巧之後,他開始着手改編舊戲,修改其他劇作家的劇本以供劇院排演。不久他開始進行獨立創作。在之後的20多年裡,莎士比亞憑借豐富的生活閱曆、娴熟的舞台經驗和勤奮的努力,連續創作出了37部戲劇、2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1610年前後,他退出倫敦戲劇界,傳回家鄉,1616在家鄉因病逝世。
較之詩歌創作,莎士比亞在戲劇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戲劇作品大緻分為以下三類:早期是曆史劇和喜劇,代表作有曆史劇《理查三世》(1592)、《理查二世》(1595)和《亨利五世》(1599)等9部,喜劇代表作有《仲夏夜之夢》(1596)、《第十二夜》(1600)和《皆大歡喜》(1600)等10部,此外還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等3部悲劇;中期以悲劇為主,包括四大悲劇:《哈姆雷特》(1595)、《奧賽羅》(1604)、《李爾王》(1606)和《麥克白》(1606)以及其他3部作品,此外還有帶有悲劇色彩的喜劇《終成眷屬》等5部作品;後期為傳奇劇時期,代表作為《暴風雨》(1611)等5部和1部曆史劇《亨利八世》
背景連結
《哈姆雷特》的創作時間大約在1601年,它和《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和歌德的《浮士德》并稱為歐洲古典文學的四大名著。
該劇的題材取自1200年的丹麥曆史,雖然相同的題材有過不同形式的改編和再創作,但都沒有超過莎士比亞對它的再現,原因在于莎士比亞賦予這段曆史以濃厚的時代氣息和深刻的哲理内涵:他通過對哈姆雷特複仇故事的描述,廣泛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文藝複興晚期歐洲社會的曆史生活。因為在文藝複興後期,前期的人性張揚演變為後來的為所欲為,世風日下和泛濫的私欲令莎士比亞感到痛心疾首。這在《哈姆雷特》一劇中有較為集中而明顯的展現。
内容摘要
剛從德國威登堡大學留學歸來的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國年輕的王子。就在他回來之前,他的父親突然暴亡,母親喬特魯德在父親死後不到兩個月就改嫁給他的叔父克勞迪斯——現在丹麥的新國王。國人對這種混亂的宮廷生活議論紛紛,剛回來的哈姆雷特也有諸多疑忌。朝廷裡的許多醜陋現象和他的想象相去甚遠,他感到内心無比苦悶。
這時,他的朋友霍拉旭與士兵在守夜時,竟遇到了已故國王的亡魂,正當霍拉旭想上前詢問時,天亮了,那國王的亡魂也随之消失。初聞此消息的哈姆雷特十分震驚,決定私下裡親自去看看。在克勞迪斯和大臣們尋歡作樂的一個夜晚,哈姆雷特來到城上,真的見到了父王的亡魂。亡魂告訴哈姆雷特,他是被陰謀害死的,而他的弟弟克勞迪斯就是真正的兇手。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他的弟弟克勞迪斯趁他午睡時,把有毒的汁液從他的耳朵灌進,毒液在大腦裡擴散,導緻他七竅流血而亡。克勞迪斯将這一謀殺事件說成是老國王在無意中被毒蛇咬死。父親的亡魂要求哈姆雷特為他報仇雪恨。
開始哈姆雷特并不完全相信他父親亡魂的證詞。為了避免克勞迪斯對他産生猜忌,哈姆雷特佯裝發瘋。對哈姆雷特的發瘋,每個人的反應各不相同:克勞迪斯和王後對此感到十分疑惑,心懷鬼胎,猜測事情發生的原因;哈姆雷特的朋友們認為他是因為父親的猝死而悲傷過度導緻的;克勞迪斯的親信大臣波洛涅斯認為哈姆雷特是因為愛情而瘋狂,原因是哈姆雷特正在熱戀他的女兒奧菲利娅。為了證明波洛涅斯的猜測,克勞迪斯指令波洛涅斯設計讓哈姆雷特和奧菲利娅見面,然後他們在幕後偷聽兩人的談話。此時的哈姆雷特正由于直面死亡而對人生産生困惑,沉浸在自己對人生、對罪惡的思考之中,同時還出于對不洩露複仇計劃的考慮,他對奧菲利娅說了一番相當混亂卻又無比深刻的瘋言瘋語。心懷鬼胎的克勞迪斯認為哈姆雷特的發瘋并非由于愛情,還另有深刻的原因,暗自在内心對哈姆雷特産生了戒備。恰逢這時有個戲團在宮廷演出,哈姆雷特暗中安排了一場影射克勞迪斯篡位的戲,結果在旁看戲的克勞迪斯未等演完便原形畢露,倉皇離去。這一切被哈姆雷特看在眼裡,進而堅信了父王亡魂的證詞。此後,誠惶誠恐的克勞迪斯為自己的罪行向上帝禱告,哈姆雷特本想乘機将他殺死為父王報仇,但他認為在人向上帝禱告替自己贖罪時殺他不合情理,便放棄了這次複仇良機。
王後讓哈姆雷特到她的寝宮去,以勸說自己的兒子與叔父和解。波洛涅斯在克勞迪斯的授意下去監視他們母子,哈姆雷特誤以為在帷帳後面偷聽他們談話的是克勞迪斯,便一劍向他刺去,不料卻誤殺了波洛涅斯。克勞迪斯利用這次機會把哈姆雷特送到英國,并設計讓英王除掉哈姆雷特。不料這陰謀被哈姆雷特在無意中識破,進而免遭毒手。在經曆種種周折之後,哈姆雷特重返丹麥。這時的奧菲利娅在接連遭受情人發瘋和失去父親的雙重打擊下,不幸精神崩潰,在她帶着自己編織的花冠外出時,意外落水身亡。剛傳回的哈姆雷特正趕上奧菲利娅的葬禮,他為此悲痛欲絕。
哈姆雷特平安傳回,克勞迪斯十分恐慌。接着他精心安排了一場宮廷比武,想借報仇心切的波洛涅斯之子雷歐提斯之手來殺掉哈姆雷特,以絕後患。為了保險起見,克勞迪斯不僅準備了毒酒,還在雷歐提斯的劍上淬了毒藥。出人意料的是,在比武過程中,王後誤飲毒酒身亡,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雙雙中劍,生命垂危。就在哈姆雷特臨死之前,他咬牙挺身而起,一劍把克勞迪斯刺死了。在手刃殺父仇人之後,哈姆雷特也因身中毒劍而不幸身亡。
這時,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正率軍路過丹麥,便乘機攫取了丹麥王位。
解讀引導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戲劇藝術的巅峰之作,它不僅代表着文藝複興時期文學藝術的最高成就,而且還表現了莎士比亞對時代本質的深刻思索和對人類自身價值的重估。他為世界文學長廊貢獻出了一個不朽的悲劇藝術形象,哈姆雷特的人生悲劇凝聚着一個時代的内容和人類永恒的困惑與痛苦。
作為一個新人文主義者,哈姆雷特對人充滿信心,并夢想着自己可以幹一番大事業。哪知他所面對的是一個醜陋的現實世界:為了奪取權勢,克勞迪斯不惜謀殺兄長、娶自己嫂子為妻;在情欲的誘惑下,喬特魯德在丈夫死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嫁給了自己的小叔子。諸如此類的背叛與屈服、欺詐與虛僞令哈姆雷特感到無所适從。出人意料的是,哈姆雷特竟又被命運賦予他重振乾坤的責任。随着理想破滅、家庭崩潰和感情失敗,哈姆雷特對人“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一美稱産生了懷疑,在他眼裡,人不過是其自身欲望和弱點的不幸混合物。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天使與魔鬼的搏鬥戰場,就是人的心靈”。他的佯瘋,他的延宕,他的決心和猶豫,他的堅定和懦弱,在行動和思想之間劃開了一條明晰的界線。結果他不僅變成了“思想的巨人”,他還是真正意義上的“行動的矮子”。
哈姆雷特不僅看穿了時代的混亂本質,對人類自身的存在價值也有着自己深刻的認識。在他對奧菲利娅講的那番瘋言瘋語裡,顯示出他的深刻洞見和睿智認識。他對人由盲目的樂觀認識轉變為無比清醒的深刻預見,由對人類充滿希望的憧憬轉變為對人類前途悲觀的感慨。殘酷的現實不僅是他個人命運悲劇的根源,還是整個人類困境的縮影。當他的人文主義理想破滅之後,對自己的不幸、對生活的窘境和人類的出路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
較之情人奧菲利娅的真瘋,哈姆雷特的佯狂是出于蓄意而為;同樣是替父報仇,雷歐提斯顯得無比輕率和魯莽,被人利用而渾然不覺;福丁布拉斯表現為當機立斷,有勇有謀;哈姆雷特雖然一度猶豫不決,但一切都出于慎重考慮、從長計議。在克勞迪斯的種種陰謀面前,哈姆雷特不僅沒有被自己的痛苦所麻醉,也沒有被自己的混亂思索所迷惑。在理智的正确引導下,他實作了自己的複仇計劃,盡管是一拖再拖的複仇。當哈姆雷特看穿了醜陋的現實之後,他并沒有徹底地完全屈服于命運的擺布,而是試圖用自己的思索和行動來證明人的價值。在這個是非颠倒的世界上,他仍儲存着人的尊嚴和價值。他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他的不幸是我們所有人的不幸,他的正直和坦率是人類良知的集中展現。
名言警句
1.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2.人們往往用至誠的外表和虔敬的行為,掩飾一顆魔鬼般的内心。
3.誰願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淩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要是他隻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
名家評論
1.莎士比亞同時代的大作家本·瓊生高度贊揚莎士比亞,說“他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世紀”。
2.德國大文豪歌德在其代表作《威廉·邁斯特的學校時代》中間接地提到哈姆雷特的人生悲劇:“莎士比亞要描寫:一件偉大的事業擔負在不能勝任的人身上。這是一棵榭樹栽種在一個寶貴的花盆裡,而這花盆隻能種植可愛的花卉;樹根伸長,花盆就破碎了。”
藝術賞析
莎士比亞的戲劇以其獨具匠心的構思和永恒的藝術魅力曆經時間的考驗而經久不衰,他的戲劇作品被公認為是經典文學不可企及的典範。
一、生動的情節和豐富的内涵。《哈姆雷特》有三條複仇的情節線索交織在一起,以哈姆雷特的複仇為主線,從中穿插雷歐提斯和福丁布拉斯兩條副線。除複仇的主要情節,将謀殺、愛情、死亡和哲理思索糅合在一起,大大地豐富了戲劇本身的思想内涵。哈姆雷特的複仇計劃涉及到作品中所有關鍵人物,克勞迪斯的陰謀将與哈姆雷特有關的朋友、情人、部屬等都緊密連接配接在一起。
二、鮮明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亞筆下的戲劇人物均是典型的藝術形象。《哈姆雷特》中的主要角色無一不個性鮮明、栩栩如生。憂郁而深沉的哈姆雷特、多情又無奈的奧菲利娅、陰險狡詐的克勞迪斯、軟弱而又愧疚的喬特魯德、英明果斷的福丁布拉斯、盲目的雷歐提斯等,他們沒有明顯的好人和壞人之分,隻不過每個人都有無從避免的優點和缺點,善與惡凸出或弱化而已。這就賦予人物角色豐富而深刻的性格内涵,他們的内心搏鬥和靈魂掙紮無不是其自身優點或缺點的集中展現。
三、豐富的戲劇語言。《哈姆雷特》裡的每個主角都有鮮明的個性語言,既包括生動活潑的口語,又有流暢的書面語。它集優美而又深邃的哲理詩語言、雄辯的演說詞鋒和深刻的哲理内涵于一體。其中哈姆雷特那段著名的内心獨白成為該劇的核心,也是解讀作品本身豐富的思想内涵的鑰匙。類似的個性化語言是莎士比亞所有劇作的共同語言特征,已成為英語的典範式口語或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