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飲食男女》看海派菜的前世今生

作為中國菜大師級别的人物,老朱退休後可沒閑着。

世間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老朱每天都要精心為女兒們烹制出一道道豐盛的菜肴。

傳統的梅菜扣肉、江蘇菜松鼠魚、東坡肉、粵菜中的經典雞煲翅、蟹粉小籠、川菜裡的火爆雙脆……

從《飲食男女》看海派菜的前世今生
從《飲食男女》看海派菜的前世今生

電影《飲食男女》的開頭便有了《舌尖上的中國》之味道,天南海北的美食在老朱熟練的手法下逐一呈現,香味仿佛從螢幕中飄蕩出來,讓人垂涎欲滴。

中國菜品類繁多,美味珍馐,不計其數,有川、粵、蘇、閩、浙、湘、徽、魯等諸多菜系。

所謂“天下四海九州,山川所隔,有聲音之異;土地所生,有飲食之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于是不同的菜系就産生了。

從《飲食男女》看海派菜的前世今生

各大菜地通常隻流行于當地,如果說你想要在一個地方嘗到各地的美食,那非上海莫屬。

最初,流行在上海其他各地方菜肴統稱為外幫菜。

這個所謂的“幫”,可不是什麼黑社會幫派。菜幫和城市經濟發展後形成的商幫相似,是一種職業行會的結合,其來由已久,在宋代的城市中已經出現。這種在城市經營的商幫,往往有非常鮮明的地域性。

從《飲食男女》看海派菜的前世今生

菜幫可以說是上海開埠以來社會經濟變化的産物。上海開埠前人口隻有五十餘萬,開埠後全國各地人口大量湧入上海,代表各地不同風味的菜幫,便依附不同的商幫進入上海發展。

最先随着商幫進入上海的外邦菜是徽菜。

徽邦商人遍布天下,自古就有“無徽不成鎮”的說法。早在開埠前,徽商就已經活躍在滬上,傳為佳話的“紅頂商人”胡雪岩就是徽商之一,他們對上海的經濟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

從《飲食男女》看海派菜的前世今生

徽商的大量湧入,讓徽菜遍布上海灘,幾乎每一條街都能看見一兩家徽菜館。當時上海書場流行的彈詞“洋場食譜開篇”如是道:“東西最好是鴻運,燴面三鮮吃聚賓。聚樂、鼎新兼其萃,醉白園開在小東門。”說的便是當時流行在上海的徽幫菜館。

徽幫菜擅長燒炖,重油重色,醇濃入味,且能保持原汁原味,如火腿炖甲魚、紅燒雞、煨海參等。也不乏煎炒,如清炒鳝背、炒劃水等。

從《飲食男女》看海派菜的前世今生

随後,各地商幫相繼挺進滬上,各個菜幫在上海灘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為了突顯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和地方風味,往往在店招上加“正宗”二字,以招攬不同商幫旅居上海的同鄉顧客。

店内,跑堂的堂倌肩上搭一條白毛巾,站立門外笑臉迎賓,待客上座,所操皆是鄉音。甬幫狀元樓的堂倌清一色“阿拉”甯波人,蘇幫菜館堂倌說的是吳侬軟語,徽幫菜館堂倌說的是徽調。去某幫菜館如果不谙其鄉音,是會遭受冷遇和白眼的。

從《飲食男女》看海派菜的前世今生

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各菜幫發現狹隘的地域觀念非常不利于拓展經營,于是開始互相學習和模仿,并制作适合更多上海人口味的新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典範便是梅隴鎮酒家。店名取自京戲的《遊龍戲鳳》,最初在威海路隻有一間門面,供應肴肉湯包維揚小吃。維揚風味的揚幫菜,制作精細,甜鹹适中重本味,擅長炖焖的火工菜是其特色。

從《飲食男女》看海派菜的前世今生

後來梅龍鎮酒家由揚入川,川菜講究七味八滋、重麻辣,與淮揚風味完全不搭調,而且一個在長江頭,一個在長江尾,各行其是,但兩種風味絕殊的菜肴卻在上海結合在一起,全新的 “海派菜”由此誕生。其中的代表性海派名肴包括清炒蝦仁、生爆鳝背、松鼠桂魚、獅子頭煮幹絲等。

如今,大多數上海人所說的“本幫菜”其實“海派菜”的别稱,真正重油重醬的本地菜反而被淡化了。

從《飲食男女》看海派菜的前世今生

海派菜不同幫派的起落,是 “外鄉人”在上海由生存到落地生根軌迹。而海派菜的發展與形成,承載着上海這座城市發展至今的過往記憶,更展現海派文化相容并蓄的活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