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鴉片戰争中審視标榜史冊的林文忠公與晚清社會的官僚集團

鴉片戰争的曆史風雲已過去120餘載,回望那段曆史,我們痛恨晚清官僚集團的腐敗緻使最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開始了延續一個多世紀的帝國主義侵華史,當然也感慨和敬仰在鴉片戰争中湧現出的民族英雄,如為國為民的湖廣總督林則徐、誓死不降的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還有像陳化成、海齡、定海三總兵等愛國将領,他們身上都深刻展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雖為封建舊官僚,但其精神品質卻令後人尊崇。其中最發人深思的當屬“虎門銷煙的總策劃”林則徐。林則徐,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福州人),字元撫,又字少穆,是中國晚清道光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及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雲貴總督等,兩次任為欽差大臣。他嚴于律己,以為政清廉标榜史冊,在抵禦外族的鬥争中忠貞不二;同時他也是中國曆史上“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動探索世界發展大勢,撰寫《四洲志》,開啟了帶動後世知識分子主動認知世界、抛棄“夷夏大防”觀念的先例。

從鴉片戰争中審視标榜史冊的林文忠公與晚清社會的官僚集團

圖一.鴉片戰争

(一)禁煙鬥争前的社會現狀

在鴉片貿易日益盛行的晚清社會,鴉片的存在使得當時清王朝的大量白銀外流,曾經中國對外的茶葉貿易始終使我們在對外貿易中保持着順差的優勢,正是由于鴉片的流入,使得當時政府的國庫日漸空虛;更為甚者,鴉片的流入逐漸從普通群眾開始逐漸侵蝕官僚集團,時至道光朝,竟發現在朝廷命官中大批人吸食鴉片,使得當時的官僚集團日益腐敗。林則徐曾斷言:“鴉片殆流毒于天下,則為害巨甚,法當從嚴!若猶洩洩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禦敵之兵,且無可充饷之銀。”可見鴉片危害之大,若任其發展,則國将不國,先祖基業将毀于一旦。

鴉片貿易在晚清社會之是以大行其道,其原因其實源于西方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18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英國工業革命繁榮之際,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英國很難滿足于狹小的國内市場,對外開辟海外市場便成為此時英國人夢寐以求的現實願望。為滿足當時英國人的野心,當時的英國資本家便盯上了中國這一“肥肉”。起初,計劃将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先進工業品傾銷中國市場,卻不料當時的中國社會為小農經濟所主導,群眾對英國人的先進工業品始終提不起興趣,并且在官方還始終視其為“奇技淫巧”。自然這些物品雖在英國人眼中确為先進,但在中國市場始終無購買力度。直到有一天,英國人發現與中國人做生意,好的東西對他們始終構成不了誘惑,在英國國内一種被其視為非法物品的“鴉片”卻在中國相當好賣。于是英國政府便在1773年給予東印度公司種植和販賣鴉片的特權,在中國開始了罪惡的鴉片貿易。

鴉片在中國的流通其實早已有之,雍正年間就已經頒布禁令,随後鴉片蔓延全國後,仍舊屢禁不止。究其原因,便在于英國商人為謀取巨大利益,不惜對官員小恩小惠,賄賂官員,緻使官商勾結,才使得鴉片泛濫成災。到了道光朝,鴉片問題成為社會的中心問題,禁煙言論開始成為核心議題。最早出現的有以許乃濟為代表的弛禁派;也有以黃爵滋為代表的嚴禁派。許乃濟主張禁煙應懂得變通,主張放開市場,允許鴉片貿易合法化,這顯然是道家“無為而治”政治理念的深刻展現;鴻胪寺卿黃爵滋則主張重治吸食鴉片者。起初,道光帝念當時社會吸食鴉片者占約400萬群眾,對其采取嚴刑峻法于心不忍,一時間難做決斷。最終嚴禁派的力量占據上風,林則徐的禁煙主張便推動了道光帝下禁煙令的決心。

(二)林則徐的禁煙鬥争

當林則徐的奏折送至京師,道光帝眼前一亮,便堅定禁煙決心,後派時任湖廣總督林則徐奔赴廣州查禁鴉片。林則徐深知擔當國家重任,便下決心表示:“若鴉片一日未決,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後期林則徐的行動也确實表明其不愧為一代清廉之士,始終視國家利益為己任。林則徐在到達廣州開始禁煙運動先是查禁鴉片,對大小官員、富豪紳商從不心慈手軟,凡有私藏鴉片者依法論處;随後在一年的科舉考試中,林則徐不惜将當下的鴉片問題與考試内容緊密結合,當年的考試主要有4題:一是鴉片集散地及經營者的姓名;二是有關零售商;三是有關過去禁煙弊端的論述;四是有關禁煙之法。這次考試雖名義上為科舉,實際上卻為一次問卷調查。在林則徐出道禁煙之時,被英國商館所聽聞,英國人想以重金賄賂林則徐,懇求其開放鴉片的貿易管道。不料,這位奉命禁煙的林大人卻與之前的官僚大相徑庭,金錢、名利在林則徐眼中早已置之度外,他始終不忘自己的禁煙大任,用生命誓死捍衛着民族權益,挽救民族危亡。這一點直到後期他被革職發配新疆後,依舊初心不改。

經過半年多的清查,林則徐共收繳鴉片19000餘箱,最終在1839年6月3日至25日于虎門海灘當衆銷毀,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虎門銷煙”。林則徐的這一舉動徹底震撼了英國商人,他們也自覺林則徐實為一很難對付之人。同年7月,有英國人因酒醉故意打死當時的清朝小民林維喜,林則徐則出自為中國群眾辯護的角度要求英國商館交出兇手。沒想到的是,英國人拒絕交還兇手,僅僅依照英國法律處置罪人。明擺着無視當時清王朝的法令,林則徐便下起狠招,令官兵包圍英國商館使其水洩不通,并且斷糧斷水直至英國人屈服,這就是著名的“林維喜事件”。

(三)鴉片戰争爆發後的王朝動态

自“林維喜事件”後,當英國商人在中國受盡了委屈,便企圖傳回祖國告知英國女王企圖報仇。英國女王出自為維護其群眾利益,便鼓勵召開議會談論對華戰争問題。在議會上,許多對中國國情還未曾知曉的人拒絕戰争,宣稱中國自古以來便是大國,其國土面積超過英國數十倍,而且勞師遠征、補給線較長,不可輕言開戰;另一派人則根據前輩馬嘎爾尼訪華後的經驗總結,揚言中國雖地大物博,實際不堪一擊。在一番争論後,最終在1840年英國議會以271:262的比例主戰派以9票的優勢通過了《對華戰争經費案》。在英國軍艦打到中國本土時,不谙世事的清朝官員仍以為海外蠻夷,不堪一擊。等到定海淪陷,道光帝才深知英夷的強大,不得以間派琦善前去與英國人議和。英國人要求懲辦林則徐,道光帝便撤去其職,将林則徐發配伊犁。

自此之後,英國人步步緊逼。在鴉片戰争中,他們感受到了清王朝的愚昧落後,便以武力征服的方式在中華大地上攫取利益。自林則徐以後,雖有關天培、裕謙、海齡、陳化成等愛國将領不斷湧現,但終究沒能挽回孱弱的清王朝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曆史悲劇。1842年8月29日,中英雙方簽訂《南京條約》,從此開啟了慘烈的帝國主義侵華史。

從鴉片戰争中審視标榜史冊的林文忠公與晚清社會的官僚集團

圖二.林則徐

(四)總結

鴉片戰争的慘敗使國人意識到“落後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在鴉片戰争以前我們痛恨腐朽的官僚集團接受賄賂而任意走私鴉片,緻使國家衰敗、文明淪喪。同時也贊揚林文忠公的剛正不阿,誓死捍衛民族利益的決心與勇氣。“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林文忠公愛國主義的生動寫照,在當代仍舊發揮着它的時代效應。林則徐的人生軌迹并不順利,可謂仕途坎坷,發配新疆的他仍舊心系祖國,撰寫《四洲志》,“睜眼看世界”。他的後半生漸漸在人們視野中淡化,其實背後反映着封建制度的腐敗。鄧小平曾說:“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林則徐的經曆便是其生動寫照。晚清社會的官僚集團及其封建制度劣根性的腐敗最終使其不得不被現實所淘汰,中國近代自辛亥革命以前的屈辱曆史也主要根源在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