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历史风云已过去120余载,回望那段历史,我们痛恨晚清官僚集团的腐败致使最终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开始了延续一个多世纪的帝国主义侵华史,当然也感慨和敬仰在鸦片战争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如为国为民的湖广总督林则徐、誓死不降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还有像陈化成、海龄、定海三总兵等爱国将领,他们身上都深刻展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虽为封建旧官僚,但其精神品质却令后人尊崇。其中最发人深思的当属“虎门销烟的总策划”林则徐。林则徐,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福州人),字元抚,又字少穆,是中国晚清道光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及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两次任为钦差大臣。他严于律己,以为政清廉标榜史册,在抵御外族的斗争中忠贞不二;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动探索世界发展大势,撰写《四洲志》,开启了带动后世知识分子主动认知世界、抛弃“夷夏大防”观念的先例。

图一.鸦片战争
(一)禁烟斗争前的社会现状
在鸦片贸易日益盛行的晚清社会,鸦片的存在使得当时清王朝的大量白银外流,曾经中国对外的茶叶贸易始终使我们在对外贸易中保持着顺差的优势,正是由于鸦片的流入,使得当时政府的国库日渐空虚;更为甚者,鸦片的流入逐渐从普通民众开始逐渐侵蚀官僚集团,时至道光朝,竟发现在朝廷命官中大批人吸食鸦片,使得当时的官僚集团日益腐败。林则徐曾断言:“鸦片殆流毒于天下,则为害巨甚,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可见鸦片危害之大,若任其发展,则国将不国,先祖基业将毁于一旦。
鸦片贸易在晚清社会之所以大行其道,其原因其实源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18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繁荣之际,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英国很难满足于狭小的国内市场,对外开辟海外市场便成为此时英国人梦寐以求的现实愿望。为满足当时英国人的野心,当时的英国资本家便盯上了中国这一“肥肉”。起初,计划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先进工业品倾销中国市场,却不料当时的中国社会为小农经济所主导,民众对英国人的先进工业品始终提不起兴趣,并且在官方还始终视其为“奇技淫巧”。自然这些物品虽在英国人眼中确为先进,但在中国市场始终无购买力度。直到有一天,英国人发现与中国人做生意,好的东西对他们始终构成不了诱惑,在英国国内一种被其视为非法物品的“鸦片”却在中国相当好卖。于是英国政府便在1773年给予东印度公司种植和贩卖鸦片的特权,在中国开始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鸦片在中国的流通其实早已有之,雍正年间就已经颁布禁令,随后鸦片蔓延全国后,仍旧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便在于英国商人为谋取巨大利益,不惜对官员小恩小惠,贿赂官员,致使官商勾结,才使得鸦片泛滥成灾。到了道光朝,鸦片问题成为社会的中心问题,禁烟言论开始成为核心议题。最早出现的有以许乃济为代表的弛禁派;也有以黄爵滋为代表的严禁派。许乃济主张禁烟应懂得变通,主张放开市场,允许鸦片贸易合法化,这显然是道家“无为而治”政治理念的深刻体现;鸿胪寺卿黄爵滋则主张重治吸食鸦片者。起初,道光帝念当时社会吸食鸦片者占约400万民众,对其采取严刑峻法于心不忍,一时间难做决断。最终严禁派的力量占据上风,林则徐的禁烟主张便推动了道光帝下禁烟令的决心。
(二)林则徐的禁烟斗争
当林则徐的奏折送至京师,道光帝眼前一亮,便坚定禁烟决心,后派时任湖广总督林则徐奔赴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深知担当国家重任,便下决心表示:“若鸦片一日未决,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后期林则徐的行动也确实表明其不愧为一代清廉之士,始终视国家利益为己任。林则徐在到达广州开始禁烟运动先是查禁鸦片,对大小官员、富豪绅商从不心慈手软,凡有私藏鸦片者依法论处;随后在一年的科举考试中,林则徐不惜将当下的鸦片问题与考试内容紧密结合,当年的考试主要有4题:一是鸦片集散地及经营者的姓名;二是有关零售商;三是有关过去禁烟弊端的论述;四是有关禁烟之法。这次考试虽名义上为科举,实际上却为一次问卷调查。在林则徐出道禁烟之时,被英国商馆所听闻,英国人想以重金贿赂林则徐,恳求其开放鸦片的贸易渠道。不料,这位奉命禁烟的林大人却与之前的官僚大相径庭,金钱、名利在林则徐眼中早已置之度外,他始终不忘自己的禁烟大任,用生命誓死捍卫着民族权益,挽救民族危亡。这一点直到后期他被革职发配新疆后,依旧初心不改。
经过半年多的清查,林则徐共收缴鸦片19000余箱,最终在1839年6月3日至25日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林则徐的这一举动彻底震撼了英国商人,他们也自觉林则徐实为一很难对付之人。同年7月,有英国人因酒醉故意打死当时的清朝小民林维喜,林则徐则出自为中国民众辩护的角度要求英国商馆交出凶手。没想到的是,英国人拒绝交还凶手,仅仅依照英国法律处置罪人。明摆着无视当时清王朝的法令,林则徐便下起狠招,令官兵包围英国商馆使其水泄不通,并且断粮断水直至英国人屈服,这就是著名的“林维喜事件”。
(三)鸦片战争爆发后的王朝动态
自“林维喜事件”后,当英国商人在中国受尽了委屈,便企图返回祖国告知英国女王企图报仇。英国女王出自为维护其民众利益,便鼓励召开议会谈论对华战争问题。在议会上,许多对中国国情还未曾知晓的人拒绝战争,宣称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大国,其国土面积超过英国数十倍,而且劳师远征、补给线较长,不可轻言开战;另一派人则根据前辈马嘎尔尼访华后的经验总结,扬言中国虽地大物博,实际不堪一击。在一番争论后,最终在1840年英国议会以271:262的比例主战派以9票的优势通过了《对华战争经费案》。在英国军舰打到中国本土时,不谙世事的清朝官员仍以为海外蛮夷,不堪一击。等到定海沦陷,道光帝才深知英夷的强大,不得以间派琦善前去与英国人议和。英国人要求惩办林则徐,道光帝便撤去其职,将林则徐发配伊犁。
自此之后,英国人步步紧逼。在鸦片战争中,他们感受到了清王朝的愚昧落后,便以武力征服的方式在中华大地上攫取利益。自林则徐以后,虽有关天培、裕谦、海龄、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不断涌现,但终究没能挽回孱弱的清王朝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历史悲剧。1842年8月29日,中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从此开启了惨烈的帝国主义侵华史。
图二.林则徐
(四)总结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国人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痛恨腐朽的官僚集团接受贿赂而任意走私鸦片,致使国家衰败、文明沦丧。同时也赞扬林文忠公的刚正不阿,誓死捍卫民族利益的决心与勇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文忠公爱国主义的生动写照,在当代仍旧发挥着它的时代效应。林则徐的人生轨迹并不顺利,可谓仕途坎坷,发配新疆的他仍旧心系祖国,撰写《四洲志》,“睁眼看世界”。他的后半生渐渐在人们视野中淡化,其实背后反映着封建制度的腐败。邓小平曾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林则徐的经历便是其生动写照。晚清社会的官僚集团及其封建制度劣根性的腐败最终使其不得不被现实所淘汰,中国近代自辛亥革命以前的屈辱历史也主要根源在此。